第53章 海洋中的“暖氣管”(1 / 2)

寒冬季節,潛艇出東海訓練,在高高的艦橋上工作的戰士裹著防寒衣,戴上手套,但渾身仍打著寒顫。在艙內值勤的官兵也被升降口灌進的寒風凍得發抖。

可是,當戰艇駛進一個海區後,卻出現了奇跡,海麵上暖風吹拂,艙室裏溫度計的水銀柱直往上竄。戰士們脫了防寒衣也不覺得冷了。

其實是戰艇駛入了一股暖流中了。這股暖流叫“黑潮”。夏季它的表層水溫達30℃,到了冬季,水溫也不低於20℃。

這時,從艦橋上放眼望去,就會發現,大海渾然分成兩種顏色。西邊的海水碧綠晶瑩,東邊的海水靛青幽深。這碧綠和靛青的分界線,是那樣涇渭分明,好像中間被隔開一樣,誰也沾染不了誰。如果乘飛機從高空俯瞰,就會看到這黑潮就像一條黛色的綢帶,纏繞在大海碧藍的身軀上。

黑潮是世界海洋中第二大暖流。隻因海水看似藍若靛青,所以被稱為黑潮。其實,它的本色清白如常。由於海的深沉,水分子對折光的散射,藻類等水生物的作用等,黑潮外觀上好似披上黛色的衣裳。

黑潮由北赤道發源,經菲律賓,緊貼中國台灣東部進入東海,然後經琉球群島,沿日本列島的南部流去,於東經142北緯35附近海域結束行程。其中在琉球群島附近,黑潮分出一支來到中國的黃海和渤海灣。渤海灣的秦皇島港冬季不封凍,就是受這股暖流的影響。它的主支流向東,一直可追蹤到東經160;還有一支先向東北,與親潮彙合後轉而向東。黑潮的總行程有6000千米。

黑潮是一支強大的海流。在台灣省東方,流寬280千米,厚500米,流速1~1.5節(一節為52千米/小時);入東海後,雖然流寬減少至150千米,速度卻加快到2.5節,厚度也增加到600米。黑潮流得最快的地方是在日本潮岬外海,一般流速可達到4節,不亞於人的步行速度,最大流速可達6~7節,比普通機帆船還快。整個黑潮的徑流量等於1000條長江。

黑潮還與氣候的關係密切。日本氣候溫暖濕潤,就受惠於黑潮的環繞。中國青島與日本的東京、上海與日本九州緯度相近,而氣候卻差異不少。當青島人棉衣上身時,東京人還穿著秋裝;當上海已是“昨夜西風凋碧樹”時,九州的亞熱帶植物依然綠葉扶疏。日本有句農諺:“問荒年熟年,看海洋變遷。”說的就是黑潮對氣候的影響。在中國,有人把黑潮比喻為“旱澇預報員”。因為黑潮流動位置的偏移,對中國沿海地區天氣旱澇有明顯的影響。

1953年,黑潮偏離了常年的軌道,大約向南移動了170千米,就在翌年中國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未見的大水。

1957年,它又一次偏離了常軌,平均位置向北移動,長江流域發生了嚴重的幹旱。

1958年,它再次北偏,結果,長江流域再次發生幹旱,同時,華北有澇情出現。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了好幾次。經過中國氣象工作者的研究,找到了其中的規律性。

原來,海洋水溫對大氣有直接影響。據科學家計算: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2℃釋放出的熱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氣溫度升高。而海水又是透明的,太陽輻射能傳至較深的地方,使相當厚的水層貯存著熱量。假若全球100米厚的海水降低1℃,其放出的熱能可使全球大氣增加60℃。可見,海洋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成為一個巨大的“熱站”,通過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成為一個巨大的“熱站”,通過能量的傳遞,不斷地影響著天氣與氣候的變化。另外,高溫的黑潮與北方相對低溫的海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溫度差,形成了一條很強的海洋鋒區,通過海洋與大氣間的相互作用,就會使氣候發生變化。大氣鋒區正是冷暖空氣交界的地方,從而也是降雨的區域。所以,當1953年黑潮位置南移後,海洋鋒區也南移,使大氣鋒區和雨帶也相應偏南。第二年,江淮流域雨水增多,出現水災。1957年和1958年,黑潮北移後,大氣鋒區和雨帶也相應偏北,造成了長江流域梅雨空缺,出現了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