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中國四川曆史上的茶葉經濟(2)(2 / 3)

明朝統一中國後,元朝的殘餘勢力仍然盤踞大漠南北,不時威脅著明朝的統治,故特別重視河湟地區的戰馬征集。因此,明初就製定了用茶葉“聯蕃製虜”和“以茶製蕃”的策略。即用茶葉與吐蕃易馬,聯絡吐蕃鉗製元蒙殘餘勢力;吐蕃得到茶葉不能成為明朝之害,明朝得到戰馬又為明朝之利,又起到駕馭吐蕃不敢擾邊的作用。所以明初就在西寧、河州、洮州設立茶馬司,每年調川茶至茶馬司易馬四五千至二萬匹不等。同時又在四川永寧(今敘永)、碉門、雅州設立茶馬司以茶易馬。鬆潘羌藏地區雖未設立茶馬司,當地政府亦以成都地區的茶葉易馬。形成了自“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行茶之地五千餘裏。山後歸德諸州,西方諸部落,無不以馬售者”。此外,明朝政府為了維持對藏區的統治,還往往施用一些經濟上的實惠,對藏族的土司和僧侶入貢,都賞賜大量茶葉,並允許他們歸途中采購茶葉運回西藏。為此,明朝政府特在成都、重慶、保寧、播州(今貴州遵義,明屬四川)設四大茶倉,以備各族不時之需。所以《明史·食貨誌》說:川茶銷藏,起到了“用茶易馬,固蕃人心,且以強中國”的作用。

清朝牧地廣於前代,買馬的軍事意義逐漸消失。清初雖沿襲前朝舊製,先後在西寧、洮州、莊浪(今甘肅靜寧)、甘州(今甘肅蘭州)、河州設立茶馬司,以茶易馬,但買馬數量不多。雍正十三年(1735)停止茶馬貿易後,為了“懷柔遠人”,仍然十分重視邊疆的茶葉貿易。故從輕定稅,招徠商人將茶葉運銷西北蒙藏地區。在四川則著手經營打箭爐(今康定),使邊茶市場由雅安、碉門深入藏區。從此打箭爐民族貿易市場日益繁榮,成為四川南路邊茶總彙之地。清朝政府還在打箭爐至拉薩南路茶道沿線設立台站,常年駐兵防守,保護茶道安全。並且取消了對藏區茶葉供應數量的限製,以滿足民族地區對茶葉的需要。同明朝一樣,清朝政府每年都要賞賜蒙藏上層人士大量茶葉。茶葉作為漢藏交往的禮品與哈達同樣重要。曆任駐藏官員赴任時,都要把川茶作為禮品,沿途饋贈給藏族僧俗人士,增強漢藏民族的兄弟情誼。所以清末英帝國主義勢力侵入西藏,廉價傾銷印茶,企圖從經濟上割開西藏與內地的聯係,離間藏漢民族關係,引起了西藏人民的抵製。西藏人民抵製印茶,食用川茶,成了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的一種鬥爭手段。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救亡圖存,保衛邊疆,四川總督趙爾豐則在雅安組織邊茶公司,支持西藏人民抵製印茶。公司改良茶種,整頓川茶,在打箭爐設分公司,打破曆史上邊茶不出爐關的限製。並在理塘、巴塘、昌都等處設立售茶分號,減少中間環節,將茶葉迅速銷往西藏。四川茶葉成為藏漢民族共同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傾銷印茶的鬥爭武器。

民國時期,由於國內內戰,印茶大量銷入藏區,西藏地方上層在英帝國主義的煽動下,在政治、軍事上的聯係有所削弱,唯川茶仍依舊暢行於川藏之間。1936年,西藏地方政府電告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請求大量供應川茶,以解決西藏市場急需。國民政府當即積極支持。在當時特殊的曆史環境下,四川茶葉更成為一種“國防商品”,成為內地與西藏地方重要的經濟聯係,並借此而增進了中央與西藏地方的政治關係和藏漢民族團結。

總之,四川茶葉從古至今都是中國內地與西北西南邊疆民族地區貿易的堅固基石。四川茶葉起到了溝通漢藏民族關係的樞紐作用,這是四川茶葉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5.川茶的流向

四川茶葉由於具有“政治商品”的性質,唐代以後它的流通渠道和地域,一直受到曆代政府的嚴格控製。

唐代四川的茶葉,因其種植和製作起步早,積累了較長的曆史經驗,產量和加工製作都居全國前茅。蜀茶受到人們的普遍珍重。特別是蒙頂茶被稱為“仙茶”,是蜀中向唐王朝進貢最多的茶葉,為唐人普遍稱譽。以致宋代人都認為唐人最喜愛蒙頂茶,說“陸羽舊茶經,一意重蒙頂”。除蒙頂茶而外,唐代四川綿州的神泉小團、昌明茶,蜀州的雀舌、鳥嘴、麥顆茶,彭州的餅茶,涪州的賓化茶等等,都是當時的名茶。由於唐代四川茶葉質量好,產量多,加上政府對茶葉的流通地域未作限製,因而唐代四川茶葉能夠暢銷全國。一是通過長江航運銷往東南地區。“惟蜀茶南走百越,北臨五湖”,“自穀雨以後,歲取數百萬斤,散落東下”。二是銷往黎雅、鬆潘和吐蕃等民族地區。三是通過川陝陸路運往陝西等西北地區。四是銷往四川內地。

宋朝政府為了財政和國防需要,加強了對茶葉的專賣榷禁。宋初在東南榷茶,就禁止蜀茶出境,隻許商人將茶葉賣給四川居民和官府把茶葉賣給羌藏等民族地區。從此結束了川茶銷往東南的曆史。熙寧年間在四川榷茶,熙河買馬,揭開了四川茶葉大批流入西北吐蕃等族的曆史。宋朝在秦州(今甘肅天水)、涇州 (今甘肅涇川)、熙州、原州(今甘肅鎮原)、階州(今甘肅武都)、通遠軍(今甘肅環縣)、隴州(今陝西千陽)、成州(今甘肅成縣)、蘭州、渭州(今甘肅隴西)、岷州(今甘肅岷縣)、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德順軍(今甘肅靜寧)等地設立300多個賣茶場和十餘個買馬場,由官府抽調土兵、民夫和招募商人每年搬運川茶 400萬斤至熙秦地區賣茶買馬。南宋時期,熙秦地區被金朝阻隔,宋朝隻能在階州峰貼峽和西和州(今甘肅西和)宕昌寨買馬。馬源減少,馬價踴貴。由北宋時期約100斤茶換一匹馬,漲至1000斤茶換一匹馬。買馬數量減少,所需茶葉反而增多。按每年買馬6000匹計算,即需茶葉600萬斤左右。宋朝在西北地區用茶易馬之外,還要向當地民族出售大批的食茶,加上大量的私茶踴入西北,西北成為川茶的第一個巨大市場。四川民族地區則成為宋代川茶的第二個大市場。宋朝在四川購買羈縻馬,一般為350斤以上茶葉換一匹馬,每年買馬5000匹,即需茶葉200萬斤左右。此外宋朝每年都要向沿邊少數民族首領和朝貢使賞賜大量茶葉,在邊貿集市出售大批茶葉,茶商還要向沿邊地區走私大批茶葉。這些茶葉除沿邊民族食用之外,還要遠銷西藏等藏區。四川內地漢區則是宋代川茶第三個市場。這個市場較前兩個市場的銷售量為少。這就形成宋代川茶的西北民族地區、四川民族地區和四川內地的三大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