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同學幹樹德同誌,從1961年四川大學曆史係畢業後,長期從事中學曆史教學。近幾年又調樂山市教育學院從事培訓曆史教師的教學工作。樹德同誌將其多年從事中學曆史教學的經驗、心得寫成《中學曆史地圖教學概論》一書,並囑餘為之作序。我對中學曆史教學,特別是中學曆史地圖教學完全是門外漢,作序一事,實在力不能勝。但,一為同窗之誼,卻之不恭,二為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為了解決家庭團聚,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調回四川,亦曾在中學教過曆史課。當時我對中學曆史地圖的教學就往往忽略,更未去注意曆史地圖的教學方法。讀了樹德同誌所寫《中學曆史地圖教學概論》,深受他恪守“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的格言,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探索鑽研,以其實踐經驗著書立說的精神所感動。因此,隻得勉為其難,略書讀後淺見,獻給讀者。
我國最早的曆史地理學和曆史地圖學是曆史學的一個分支。遠在戰國時期成書的《禹貢》,雖非專門的曆史地理的論著,但其中涉及的疆域輪廓、政治區劃、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特產、道路以及各地部落,都是曆史地理學者探討戰國時期及其以前的地理依據。曆代正史中的地理誌,往往兼載前代地理。從前四部分類的書目,所有的地理著作都屬史部,專門論述前代的地理著作,也相應地屬於曆史學的範疇。可以說,曆史地理學是從曆史學的研究派生出來的學科,是為解釋曆史學中的若幹問題而進行研究的。
我國最早的曆史地理學是沿革地理學。它主要研究疆域政區和山川域邑名稱的演變。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劉向就寫過關於疆域的著作名叫《域分》,給疆域地理誌創立了端緒,朱贛著《風俗記》,又開地方地理誌的先河;其後又分出山川地理誌,構成了論述古今地理的三大支。曆史地圖的編繪,從西晉裴秀的《禹貢地域圖》即已開始,公元1099年宋代稅安禮的《地理指掌圖》,則是專門的曆代疆域政區圖集,也是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曆史地圖集。這說明,我國的曆史學一直具有研究曆史地理學的優良傳統。
因研究曆史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沿革地理學和曆史地圖學,反過來又促進了曆史研究的發展和深入。曆史地理和曆史地圖成為了研究和學習曆史必備的知識和工具。故古人有“左圖右史”之說,即學習和研究曆史必須把史書與曆史地圖對照並讀。我在離開中學曆史教學,專門從事曆史研究後,為了弄清一個曆史地名的位置,曆史事件發生的地點,民族的分布和遷徙,河流及其交通路線的變化……以求得某個曆史問題的解決,就隻得像大海撈針一樣,在汗牛充棟的史籍中和實地考察中去進行曆史地理的考證,有時還常常一邊查閱史籍,一邊對照曆史地理的工具書和曆史地圖來弄清曆史上的一些問題。樹德同誌在中學曆史的教學中能重視曆史地圖的教學,並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寫成《中學曆史地圖教學概論》一書,供同行教學參考,不愧慧眼卓識,抓住了提高中學曆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
現在,曆史地理學已發展成為研究曆史時期地理現象及其演變規律的獨立學科。它的研究範圍包括曆史自然地理、曆史人文地理、區域曆史地理、曆史地圖學四大類。其中曆史地理是研究人類曆史時期人類各種活動的地理表現以及發展變遷的規律。它主要包括曆史政治、經濟、人口、民族、聚落城市、文化、軍事地理等。曆史地圖學則研究曆史地圖的基本要素和表現方法,把曆史地理學的研究成果表現在地圖上。毫無疑問,中學曆史課文中的曆史地理知識和曆史地圖,都屬於人文曆史地理知識和人文曆史地圖。解放後,我國的曆史地理學者,在人文曆史地理研究方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碩成果,不但出版了很多人文曆史地理的論著,而且出版了《中國曆史地理圖集》,為中學曆史課文中的曆史地理知識和曆史地圖的教學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據我所知,至今尚無專門的中學曆史地圖教學方法的書籍問世。幹樹德同誌所著《中學曆史地圖教學概論》一書,根據他多年實際教學經驗,按照教學論和教育心理學的有關原理,對中學曆史地圖的教學特點和教學方法作了專題性的論述,對中學曆史地圖的教學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它的出版,填補了這方麵的空白,對提高中學曆史教學特別是曆史地圖的教學質量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學習曆史是弘揚民族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學曆史教學是對青少年進行曆史知識教育的重要環節;中學曆史教師是一支重要的史學隊伍,擔負著用曆史知識教育青年一代的崇高曆史使命。借此機會,我衷心祝願此書的出版能對中學曆史教師有所幫助,以便更好地發揮用曆史知識教育人民的作用。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