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不大,也不闊氣,但不知為什麼,人們卻像品嚐苦瓜那樣,越嚼越有味兒。
順著威尼斯的小道,我們慢慢地欣賞。平平的道路中間,猛然隆起一座小拱橋,人稱“歎息橋”,連著總督府,是15世紀審訊犯人的地方。在這裏受審的犯人,都不會活著出去。被判處死刑的,行刑前最後的一條路,就是這座橋。橋上有窗戶,臨死前,唯一做到的就是看世界最後一眼,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這就是“歎息橋”的來曆。
這不禁使我想起中國民間俗稱的“奈何橋”。小時候聽母親講,誰如果在陽間不孝順父母,死後到陰間,準會讓你受罪,過這個“奈何橋”。但“歎息橋”與“奈何橋”決然不同的卻是,“歎息橋”是外國侵略威尼斯人民的鐵證,讓威尼斯人民牢牢記住這慘痛的教訓而奮強不息。
心裏雖這麼想,為了除晦氣,我還是歡快地拍著手,仰著頭在橋上走。也許是冬季,盡管那天風和日麗,可恍惚間,微微的海風,涼涼的海腥味兒,還是使我俯下頭來,想瞧瞧橋下麵有什麼景致。
小橋下,流著潺潺的、淡綠色的清水,上麵停泊著些許小船,似乎有點像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但往細裏看,又曾不像。
那像什麼呢?
威尼斯是座水城,與世界上所有城市不同的是,它不是建在陸地上,而是建在水上。用數百萬計的木樁,托起這座舉世罕見的奇城,這句讚歎發自拿破侖。當年他率領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開進威尼斯時,立即被這座城市的雄奇所征服,而歌德和拜倫隻為它的文化底蘊所征服,對它讚揚不已。
如果你以為我是在炫耀,那你就誤會我的意思了。此刻,我的的確確就站在它的腳下,向你訴說我的心聲。
這座水城,是由118個小島嶼紮下牢固的根基,177條寬窄不同的河道,構成它的大街小巷,麵積約7.8平方千米,人口約10萬,是世界人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但卻建有378座橋,在世界上又得到了一個“橋城”的冠名。
說起這些,我多麼想順著這街道獨乘小船漫遊到威尼斯的每一個角落啊!但由於旅遊的程序所致,我不得不順從導遊的指派,按導遊指定的船隻把我們送到應去觀賞的地方。
小橋下流著潺潺的、淡綠色的清水,上麵停泊著些許小船,似乎有點像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但往細裏看,又曾不像。
那像什麼呢?
威尼斯是座水城,與世界上所有城市不同的是,它不是建在陸地上,而是建在水上。
有時,也需要步行在橋上走走,可我們建議最好放棄這種方式,想體味一下水城的情景,便都坐在船上拍照。船上有人講,這是淡季,碰上旺季,恐怕就難以享受這清靜了。
不到半個小時,水城的畫卷拓展到威尼斯廣場(又叫聖馬可廣場)的外圍。
正要進去,剛才還溫暖的天空,陡然陰了下來,太陽也毫不肯露臉地鑽進雲層裏,罰得我們遠道而來的遊客,噓噓地吐著寒氣,神情恍惚地往威尼斯廣場裏麵走。還未踅幾步,導遊溫和地勸導我們,要從威尼斯廣場的右邊進。說是正麵進去,怕染上晦氣,因為那兩根高高的石柱子,既是威尼斯廣場的正門,又是曾經的“斷頭台”。
誰又願去接受這“斷頭台”的體驗呢?故聽導遊這一指點,人們就往右門擠,我還不由自主地搖了搖頭。
進到裏麵,像一幅巨大的水彩畫展現在你的麵前。這裏有11世紀、14世紀,還有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物,正如朱自清在《威尼斯》中所寫的那樣:真是“莊嚴華妙,兼而有之……”。
對於這一切,我閉上眼,又睜開,想把它溶入我的血液裏,鑄成一個閃光點,但未成形,人們又說說笑笑地往裏走。
往裏是總督府辦公的地方。
進入總督府內院,你便能看見15世紀建成的巨人階梯,上麵立著海神與戰神的巨大雕像,舉目相望,我發現自己像突然變小了似的,怏怏地把視線收了回去。
總督府內,有一處金梯直通總督府的後室,府內還有一幅被譽為世界最大油畫的作品。隻可惜,是聽導遊介紹,而沒能親臨目睹,甚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