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音樂裝飾的維也納(1 / 1)

在霧氣彌漫的清晨,一輛精致的旅遊車載著30餘名乘客從克拉根福出來,風馳電掣般地往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疾行。

半個小時以後,霧氣漸漸隱沒,原野蒸起無數朵紅雲。

刹那間,晨風起處,道路兩邊的碧草不斷翻動著綠陰,旅遊車緩緩地跑下無人的汽車道後,轉了一個大彎兒,又開始向空曠的大路上飛奔……

到了,到了維也納了。我看見影影綽綽的一個城市輪廓顯現在我的眼前。這時,車徐徐地開著,像是讓我們觀賞。我臨窗一望,維也納的繁華盤旋著悠揚的音樂旋律,和意大利的羅馬相比,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特別的現代。但沒等我多想,一夥人拉著大小提琴吹著長號短號還有我不認識的樂器,打著一條標語,說是要到金色大廳比賽去……

聽說是什麼全世界的比賽。

親愛的導遊同誌,今天我們是否也能隨著這些演唱家們到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去賞賞光呢?不知是誰起哄向導遊調侃了一句。

No、No、No,你搞錯了,你把金色大廳和國家歌劇院搞混淆了。金色大廳裏麵所有的東西全是金色的呀!聽說從1939年起,金色大廳成了舉辦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

不過別急,隨著電視的普及,你也能聆聽到當代頂尖指揮家指揮的世界名曲呐!

照你這麼一說,金色大廳好像比國家歌劇院的名聲還大吧?

小個子導遊隻是咧嘴笑了一下……其實導遊是在搪塞我們。因為想去觀光金色大廳、國家歌劇院是要提前預定的。因為國家歌劇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也是“音樂之都”

維也納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

我多少有點掃興。

當然,作為音樂之都,維也納最可驕傲的資本恐怕還不是歌劇院、音樂廳之類的,而是音樂大師留下的寶貴遺產。這一點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是無法相比的。海頓、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這一個個千古不朽的音樂奇才都曾在這座城市裏度過了多年的音樂生涯。《命運交響曲》、《天鵝之歌》、《藍色多瑙河》等一首首維也納歌劇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也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

讓全世界人百聽不厭的樂曲都誕生在這裏。有許多街道、公園、劇院、會議廳等,都是用音樂大師的名字命名的。

這就是維也納的音樂文化。想要追尋這些音樂大師的最後足跡,你可以到維也納東南郊的中央公墓走一走。可眼下我們不能去,我們隻能跟著團隊到外環路以外的郊區,去參觀美泉宮。

美泉宮是奧地利一位女皇瑪利亞·特蕾西亞在中世紀修建起來的。女皇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收留了各方名人致士:貝多芬、施特勞斯、莫紮特等音樂大師都曾在她的麾下發揮過自己的才智和藝術。那時的輝煌和燦爛,為裝飾這座音樂城也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奇怪的是,沒讓我們到美泉宮裏麵去觀光。但從外表看,不亞於法國的凡爾賽宮。那像是用K金裝飾的金黃色的大宮殿,顯示出當時女皇的富有與尊嚴。現在也是維也納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也許裏麵有什麼隱秘?我想象著到了廣袤無際的後花園。

從天際到水麵,從水麵到沙粒,從沙粒到花園,向虛無的世界延伸……這是誰的設計?不會有音樂大師們的想象在裏麵吧!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皇的想象力,在名人致士的指點下,融入到維也納的文化範疇。

它立足於維也納的城郊外,仰探未來的空間,成為音樂之都最華美旋律中的一曲,在維也納的上空永遠回蕩著……

在郊區與美泉宮相媲美的還有維也納城西的霍夫堡皇宮,聽說是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王避暑的離宮。它共有400餘間房子,其中有40餘間對遊人開放,有一間是鏡廳。當年年輕的莫紮特曾在這裏舉行過他的第一次皇家獨奏音樂會。拿破侖兩次攻占維也納,兩次都把住所選在此。這裏還拍攝過電影《茜茜公主》呢。

天忽然下起了大雨,像是約瑟夫在痛哭茜茜公主……我打著雨傘沒能在霍夫堡皇宮的英雄廣場拍上照。但我卻在城市公園施特勞斯的金像前站著蹲著甚至右手抬起來舉了兩根手指頭,拍攝了好幾張彩色照。是想了結我一樁心願,我小時候最喜歡的一首歌曲就是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

雨慢慢地下小了,我們坐在旅遊車上,有人說維也納城郊的多瑙河畔還坐落著一座舉世聞名的聯合國會議中心,當地人俗稱聯合國城。可不在觀光範疇,我隻能想想耳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