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georgebernardshaw,1856—1950)愛爾蘭劇作家,1925年“因為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是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1950年11月2日,蕭伯納在赫特福德郡埃奧特聖勞倫斯寓所因病逝世,終年94歲。蕭伯納畢生創造幽默,他的墓誌銘雖隻有一句話,但恰巧體現了他幽默的風格:“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遲早總會發生的。”他的戲劇改變了19世紀末英國舞台的陰霾狀況,他本人也成為了戲劇界的革新家,掀開了英國戲劇史的新一頁。
在這個王國裏,我發現什麼東西都是為成千上萬人生產的,而為百萬富翁生產的卻什麼也沒有。嬰兒、兒童、少年、青年、紳士、太太、小姐、手藝人、職員,甚至貴族和國王都有供應。唯一不被重視並顯然不被歡迎的就數百萬富翁了,因為他們人數太少。窮光蛋有他們的舊貨商場,那是在獵狐犬溝的一個貨源充足、生意興隆的市場,在那裏一便士即能買到一雙靴子。而你找遍世界,也找不到一個市場能批發50英鎊一雙的靴子、40畿尼一頂的高檔帽子,自行車上的金錢飾品,值四顆珍珠一瓶的克婁巴特拉女王牌紅葡萄酒。
因此,不幸的百萬富翁對萬貫家業負有責任,而其享受又無法超越一般的有錢人。說真的,在好多方麵,他的享受高不過許多窮人,甚至比不上窮人。因為一名軍樂隊的指揮穿得比他漂亮:馴馬師的馬童常騎更駿的馬;那些小姐身邊的侍從一直是頭等車廂的占有者;到布賴頓過星期天,人人都乘普爾門式火車的客車。然而,一個買得起夾孔雀腦三明治的人,碰到隻有火腿或牛肉供應,也隻好徒喚奈何!
諸如此類不公平的情況,還遠不止這些。一個年收入25英鎊的人,一旦他的收入增加一倍,他的享受程度可以提高數倍。一個每年收入50英鎊的人。一旦收入增加一倍,至少可以得到四倍的享受。說不定每年收入高達250英鎊的人,雙倍的收入也意味著雙倍的享受。高出此數者,享受程度的增長與收入增長的比例就越來越小。最後,他成了財富的犧牲品,對於凡金錢所能買到的任何東西都感到厭膩,甚至惡心。
你說人人喜歡金錢,理應為多得幾萬英鎊而興奮,如同因為小孩子愛吃糖果,那麼糖果店的小夥計樂意每天加班兩小時一樣。可是百萬富翁究竟要那些金錢、那些財富做什麼呢?難道他需要一大堆遊艇?要一支仆從大軍?要整城的住房?或者要整個一塊大陸作為他狩獵的林苑?一個晚上他能上幾個戲院看戲?一個人能同時穿幾套衣服?一天又能比他的廚師多消化幾磅食物?他要照管更多的錢財.要看更多向他告貸的信。難道這也是一種樂事?窮人可以做黃粱美夢,可以坐下來盤算。如果不知何時一位搭不上邊遠得不能再遠的親戚給他留下一筆財產時他該如何消受,以致暫時忘了自己的窮困,因為這種飛來橫財並非絕無僅有。而百萬富翁卻沒有必要做這種黃粱美夢,難道這也是件樂事?
張建國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