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尚愛鬆——古代書畫名作考辨(1)(1 / 3)

尚愛鬆(1918—2006),曾用名尚鬆,江蘇省銅山縣人。清華大學教授,美術史學家。尚愛鬆1937年畢業於省立徐州中學。同年考取國立中央大學中文係。1941年畢業以後,任教於私立清華中學。1942年至昆明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任助理、助理員,在徐旭升先生指導下研究魏晉學術思想史。1956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參與了美院美術史係的籌建。1961年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美術史。1964年,尚愛鬆從古文獻中發現畫聖吳道子《畫鬼自述》一則珍貴史料。1983年為《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書畫部分擬定164條辭條條目,且撰寫了其中大部分辭條。此外他還撰有魏晉學術思想史、中國美術史、中國文學史方麵的論文多篇。1988年12月,尚愛鬆擔任中央文史研究館《新書畫》編委、《新編文史筆記》叢書特約編審。

一、關於王羲之《蘭亭集序》問題

1965年5月,郭沫若先生發表文章,力主王羲之《蘭亭集序》從文到字,均係偽作。不久,即遭到高二適先生的反駁,一時學術界為之嘩然,但大多數均讚成郭說。1977年粉碎“四人幫”後,餘波未息,迄今已有多篇論文繼續論辯此事,其中絕大多數均不讚同郭說。我從1965年迄今均不讚成郭說,雖未發表文章,但從1973年後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講課,在山東、河南等省講學,聽眾不下千人,想已產生了一點影響。今寫出此文,反對郭說,為求論點不與人同,但因所見不廣,有關文章多未讀到,如有論點相近之處,亦非有意掠美,敬請鑒諒。拙見不同於郭老者計有數事。

(一)以文字發展與書法藝術論:東晉之時可謂篆、隸、真、行、章草、今草六體倶行,王羲之尤精於真、行、草(今草更精),故南朝以至隋唐評論之家大抵皆以羲之真、行、草,列為高品。對其行書,尤稱讚不置。唐摹王氏一門書翰,即《萬歲通天帖》,最為逼真原作,其中羲之之子徽之、獻之之行、楷其來有自,當甚近且更新於羲之,郭老為何不道及此帖?依郭老之說,即等於將吾國行、楷、真、草之書體與書法推遲約二百年之久。

(二)以文章之風格與結構論:《蘭亭集序》全文信如範文瀾先生《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中所言:“魏晉駢文,句法整而兼有疏散,色彩淡而兼有華采,氣韻靜而兼有流蕩,聲調平而兼有抑揚……東晉駢文,仍能保持西晉餘風,王羲之尤為出色……所作文章,質直盡言,以達意為主,不事采飾”。《晉書》所錄王氏諸文與《蘭亭集序》都是體兼駢散,風格一致。如果郭老所說的少掉一六七字,那還成什麼好文章?且中國曆代著名文章的結構,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諸葛亮《出師表》、曹丕《典論?論文》、庾信《哀江南賦序》、王勃《滕王閣序》、蘇軾《前赤壁賦》等,以至於著名的詩、詞之作,大抵皆係前敘事寫景,後言誌抒情。王羲之此文,當亦如是。或問如此佳作《昭明文選》為何不選?《世說新語》注為何減字?實則《昭明文選》選文之宗旨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而此文係醉後揮毫,事乖“沉思”,文頗質直,亦“翰藻”。況文中更有“天朗氣清”春寫秋景等句。至於劉孝標注不引《蘭亭集序》全文,實因劉注《世說新語》經常削減所引文字,聖經賢傳亦在所不免,何況羲之此文(高二適先生惜未引此,故未能說服郭老)。

(三)以寫作年代論:此文作於永和九年,王羲之時任會稽內史。史稱:“永和八九年東土連年饑荒,且北伐連通喪敗”。王氏祖籍在北方,史又稱:“時中原喪亂,燕趙魏相互攻伐”,又“八年五月鄴中人相食”。還有,王之姨母和恩師衛夫人卒於永和五年,好友庾翼卒於永和九年,他所鍾愛的孫女新月亦死於此年。王羲之是一位極為愛國、敬祖、愛民、重友誼、慈愛子孫的人,此年此時,他觸物興衰,心情如何能夠舒暢?郭老對此,為何未明?

(四)從思想信仰與對生死問題論:王氏思想信仰較為複雜,文中“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數語,形容東晉時名士的思想與行為,最為貼切,覽《世說新語》可知。對待生與死的問題,在我國思想史上大約可分四派。一為儒家的看法,是肯定生,輕視死。如“未知生,焉知死”?“天地之大德曰生”等;二為道家的看法,是輕視、等視生死。如“齊萬物而一死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等;三是佛家的看法,認為生與苦倶,應修習悟解,超脫生死;四是道教的看法,信徒們希望長生不老,可謂樂生畏死,故服藥畫符。王羲之家世奉五鬥米道,對生死問題,甚為重視,《蘭亭集序》文中所言“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悲夫!”(魏代較重視《老子》,晉代較重視《莊子》)這些正是合乎世奉五鬥米道王羲之的思想!郭老對此,當未深考。何況,寫作《蘭亭集序》之時,他也正有前述很多的家國之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