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芝風(1938—),女,漢族,祖籍浙江紹興,1938年12月生於上海。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1956年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1959年底棄學從藝,拜梅蘭芳為師。1960年到蘇州京劇團任主演,後兼團長。1985—1987年到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理論研究班”深造,後調入該院從事戲曲表演、導演理論研究和導演工作。1993年為振興戲曲,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和探索研究中國戲曲表演體係,發起成立了“中國戲曲表演學會”,任副會長兼秘書長。1995年創辦《中國演員報》並任社長。胡芝風的表演比較講究內心體驗,善於創造性地運用戲曲程式塑造人物形象,其主演的代表劇目有《百花公主》《白蛇傳》等。從事理論研究以來,出版了《戲曲演員創造角色論》《胡芝風談藝》《藝海風帆》《戲曲藝術二度創作論》等著作。
中國戲曲藝術是一門集文學、歌唱、音樂、舞蹈、雕塑、雜技、武術、美術等多種藝術因素於一體的高度綜合的戲劇藝術。這些藝術因素嚴謹地製約於戲曲舞台的美學思想,以其獨特的藝術規律進行有機地綜合,達到相互的諧調,形成“戲曲”這門戲劇藝術。
中國戲曲吸收並融合的諸多藝術因素的線索,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巫,先秦的優,漢代的百戲、歌舞、角抵,宋代的雜劇,唐代的參軍戲、小歌舞、說唱、滑稽,金代的院本等。由於從秦漢起,各種技藝就有在同台或在同一集市表演的傳統,因此具備了相互交融的條件。曆代藝人經過長時期的交融,取長補短,到了宋、元時期,多種藝術因素綜合為戲曲。
由於戲曲的多元化藝術因素的結構,它的美學思想必然是多元藝術因素的美學思想的大融合。它們在戲曲藝術中達到辯證的統一,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因此,戲曲美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兼容性。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語言、習俗、人文、鄉土風情以及政治、曆史背景的差異,戲曲形成370多個劇種。由於戲曲在各地形成和流變的過程是不平衡的,各劇種在具體的聲腔、音樂、打擊樂、歌舞技藝等藝術手段各具特色,但是它們的創作原則和方法都基於戲曲“體係”的基本美學精神,因為它們同屬於一個體係一中國戲曲表演體係。所以任何題材,無論是現代戲、古裝戲等,都需要遵守戲曲的美學精神進行創作,否則就失去戲曲自我存在的價值。
對於戲曲導演和話劇導演的任務來說,有其共同之處,但又存在著根本的不同。比如,對於劇本要做出創造性的解釋、駕馭各部門的創造、指導演員倉彳造角色和表演等方麵工作,它們的基本道理是一樣的,但是,具體的創作方法和創作原則有區別,這是由於話劇和戲曲不同的美學思想所決定的。所以,作為戲曲導演,首先必須掌握戲曲的美學思想,並熟悉它們的物質載體一戲曲舞台程式的規律,使二度創作既符合戲曲的美學規律,又能在規律之中創新。
一、觀物取象的審美觀照
西方傳統戲劇自亞裏士多德時代開始奠定了“模仿”的美學傳統,到了19世紀末,歐洲左拉、安圖昂的自然主義戲劇;易卜生、霍普特曼、契訶夫等的批判現實主義戲劇;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這種“模仿”戲劇到達了頂峰。他們的美學思想核心是“美是生活”,主張藝術要模仿生活,並忠實地再現生活的本來麵貌。
我國傳統美學同樣認為藝術來自生活。以“觀物取象”為代表的美學命題,就認為把握審美容體(事物)的本體和生命(道),是藝術創造的基礎。這裏所說的“觀”,指的就是對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的直接觀察、直接感受;這裏所說的“象”,即指對天地萬物形象(物象)的模擬、反映,也指藝術以形象表達情意;而“取”貝提指提煉、概括、倉糙。既然“觀”和“取”的都是包括人類生活在內的天地萬“物”,即生活是藝術的基礎,是藝術創造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