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鄭可——全國高等院校工藝美術教學座談會上的發言(1 / 3)

鄭可(1906—1987),廣東新會縣人(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

著名工藝美術家,中國工業設計奠基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1924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國巴黎美術學院、巴黎工藝美術學院學習了近十年的雕塑、陶瓷、染織、室內裝飾、家具、造幣等。之後,曾在香港開設工廠。1927—1934年,鄭可求學於法國國立美術學院和巴黎工藝美術學院,學習雕塑和工藝美術。回國後擔任勷勤大學建築係室內裝飾教授,同時在廣州美專兼雕塑課。1936年,去法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設計。隨後在新加坡和香港創辦實業。1951年後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作為中國最早接受德國“包豪斯”設計理念的藝術家,鄭可不遺餘力地向業內同仁介紹“包豪斯”設計理念以及它對西方工業革命起到推動作用,並在教學及設計過程中,身體力行地實踐該理念,關注藝術設計與現實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相互促進、結合的新方向。在雕塑方麵,他的浮雕注重“錯覺表現”,既吸取了西方現代浮雕的精華,又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的傳統浮雕,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浮雕風格,代表作有巨幅浮雕《女媧傳說》。

這次會議開得很好,我來晚了,不太了解情況,要我講,我隻能就我對工藝美術教學的體會談一點初步的看法。

先談一談工藝美術的形勢,我們現在的形勢比任何時候都好,比當年包豪斯所處的環境和條件要好得多,包豪斯出現在歐洲後,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不光是學術界,甚至連政府也反對。後來在德國辦不下去了,才分散到世界各地,在美國又搞了(新)包豪斯,總之在德國是垮了台。我們在黨的領導下已經幹了30多年,但是沒有垮台,不但沒有垮台,而且越辦越好,今天這個大會便是證明。但是我們許多人沒有聽黨的話,每個人從理論上都承認工藝美術的重要性,但是實際上卻不是那樣,搞繪畫的勁頭比搞工藝美術要大得多,無非是一個名利問題,又能出頭露麵,又能拿錢,何樂而不為呢?現在有人說,中央工藝美院現在都變成了中央美術學院城內分院。這說明我們對工藝美術的意義的認識還很不明確。工藝美術這個詞的含意本身很不明確,現在世界上各種說法都有,什麼實用美術、工業美術、工業設計等等,依我看工藝美術包括兩個方麵,一部分是傳統的欣賞性的民間工藝美術或傳統工藝美術,另一方麵是與現代大生產聯係的現代工藝美術,也可以說是工業美術,我們學校辦學的重點應該是後一類,否則變成了中央美院的分院,沒有什麼個性可談。事實上,工藝美術和工業是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的。原始的石器就是選礦和采礦的起源,兩塊石頭一碰就能確定哪一塊硬,哪一塊軟,這就是鑒別,這就是選礦。

火的發現是人類進化的偉大裏程碑,其意義比現代的原子彈、氫彈要大得多,有了火才有製陶,才有彩陶藝術。這說明從原始時期開始,工藝美術就是與生產緊密相連的,這種聯係幾千年都沒有中斷,我們現在有什麼理由要把工藝美術和工業生產分離而附屬於純美術呢?工業美術設計本身是物質機能、使用功能的設計,也是美學原則在設計中的自覺運用,不存在什麼裝飾的問題。我曆來是反對“裝飾”的,所謂裝飾就是別人已經完成了的設計,你去給它打扮打扮而已,這種打扮不是設計的實質。現在有人把我的專業叫“裝飾雕塑”,我根本就不承認,我的雕塑不是去為裝飾別人而存在的,它本身就應該是設計,應該具有使用功能和價值,京劇就是京劇,不是什麼裝飾戲劇。詩詞就是詩詞,不是什麼裝飾文學,你能說詩人是裝飾文學家嗎?裝飾文學就是花邊文學,是無聊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能脫離這根本的一點去討論教學,去斤斤計較某門課程應該占多少課時,那樣便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雞毛蒜皮上,而忘了根本。因此,教學的目的不能隻教會學生怎樣去“裝飾”各種產品,而是自覺地運用設計的手段去達到某種功能,這其中包括物質的使用功能,精神的欣賞功能,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不僅僅隻考慮產品的最後的形態,還要考慮這種形態的形成過程,那就是生產的原料、工藝、程序等等因素。甚至還在考慮到產品形態形成之後的包裝、運輸、銷售、維修,作為垃圾的處理過程,比如一件產品,使用功能很好,也很美觀,但是壞了不易於維修,當作垃圾扔掉會造成公害汙染,這就不能算是好的設計。以上這些,絕不是依靠“裝飾”能解決得了的。我們教學的重點既然是設計,那麼,教學課程的安排也就不能脫離這個實際。教學的始終都要突出設計二字,否則成了無的放矢,一些材料、工藝、科學方麵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要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符合設計的需要,但是到底需要學到何種程度,何種廣度都可以討論,根據各專業的具體需要而定,不能強求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