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祝大年——漫談“造型觀”(1 / 3)

祝大年(1916—1995),浙江抗州人,生於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

著名工藝美術家。1931年在抗州國立藝專學畫,從師於林風眠、吳大羽。1934年在北平國立藝專學雕塑。1935年經蔡元培推薦赴日留學。

1938年回國。1952年去景德鎮,主持“建國瓷”設計與生產工作。1956年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係主任、教授。他是我國陶瓷藝術、現代壁畫、現代工筆重彩的開拓者。祝大年曾在1952年為製作建國紀念瓷和景德鎮老藝人合作,設計製作各種傳統日用餐具和陳設瓷,參加國內外展覽,對恢複景德鎮傳統瓷器工藝作出了貢獻。他長期從事陶瓷設計和工藝美術教育工作,1960年後主要從事工筆重彩教學和壁畫創作,1979年為首都機場創作陶瓷壁畫《森林之歌》。1985年創作陶瓷壁畫《桂林山水》《玉蘭花開》等並赴美展覽。1987年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1994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祝大年美術作品展》。著有《祝大年畫選》等。

“造型觀”就是我們對造型藝術的一種看法和理想。

由於人們的認識的局限性,我們的“形式概念”往往還停留在小農經濟的“造型觀”上,跟不上現代生產的形勢發展和它的造型要求。

為了探討新的“造型觀”,使我們的造型藝術更好地為今天人民大眾的生活服務,回憶一下過去的情況,是有必要的,這可使我們“溫故而知新”。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我的故鄉杭州,不獨是個遊覽勝地,而且是個絲綢之城。那時小街裏弄到處可以聽到一片木機聲,幾乎家家都有絲綢作坊和養蠶副業,手工業生產十分繁榮。

童年時,在家庭環境中,經常可以接觸到一些引人注目的日用工藝美術品,給自己以美的陶冶。如房裏放著一件民間粗粉彩大瓷瓶,畫的是男女刀馬人,形象十分威武勇敢;還有床上、枕頭上的刺繡品,紅底上繡的百子圖、鬆竹梅之類,色彩斑斕,形象生動,都很逗人喜愛……有時門外傳來“當!當!”的銅鑼聲,那是吹糖人的小販來了,兒童聽了沒命地向外跑,圍著觀賞那些有趣的絕技表演,它喚起兒童的創造欲,很想自己也去試一試;還有捏彩色麵人的、賣泥玩具的等等。到了逢年過節,更為熱鬧,家裏掛起祖傳的畫像來,它以形寫神,造型嚴謹,容貌和服飾達到了高度的真實性和裝飾性的統一;還有民間年畫那種喜氣洋洋的情調,線條和色彩充滿著歡樂的節奏。有時在各式模印的糕點中還能見到椒桃片上印有彩色的人物花式……總之,那時的生活,在兒童的記憶中,真是豐富多彩!可見那時的民間藝術與人民大眾的生活是那樣緊密地聯係著。

可是,好景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洋貨就大量入侵,像似滾滾洪流衝走了所有的手工作坊和家庭副業,從此再也聽不到巷裏的機織聲了,人民生活陷於一片陰暗的悲慘之中,那些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和傳統的工藝美術,也被大量粗俗廉價的洋貨所代替了,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遭到空前浩劫。從此所能見到的是那些仿古品、行莊貨、假古董,它們幾乎與群眾無緣了,成了專供少數人欣賞的稀罕的東西了。

使我難忘的,是童年時代隨著長輩們走過一座大廟,隻見兩扇廟門上一邊畫著一個白臉,另一邊又畫著一個黑臉,他們身上穿的什麼、拿的什麼,都還來不及看清,隻感到他們浮動在一個高亢的強有力的樂章之中……這種形象,以線造型,立足在一個節奏式的原理;它的色彩既響亮又安定,在特定的幾種大小不同的色塊中,反複出現,形成了極為豐富的節奏感、音樂感。線條和色彩的旋律在畫麵中同時鳴奏,是那樣的和諧統一,形成了一種生動的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