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楊永善——談談陶瓷的造型意識(3)(1 / 2)

一種具有程式化特點的陶瓷造型,雖然表現在不同的作品上存在著體量、尺度、比例和整個形態方麵的差別,但這也隻是在同一結構前提下的不同樣式。這種造型現象,體現著傳統文化中“求大同,存小異”的思想,它既能起到促使典型造型樣式完善的作用,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但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造型的創新,阻礙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此,如果隻按著已有的程式和規範去創造新的陶瓷造型,則很容易出現大同小異的毛病,結果往往會導致造型樣式缺少個性。

另外,還應該看到,中國傳統的陶瓷專業教育方式是師徒傳承的,學藝的方法又是從臨摹入手,先學習基本技術和方法,爾後經過反複製作某一種或某幾種造型,使其技術熟練。在這個階段裏隻是臨摹,幾乎沒有創造,所謂“熟能生巧”,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去領悟造型的技巧,同時也培養審美能力,並逐步形成了程式化和規範化的造型觀念。這種造型觀念的核心方法是在掌握原有的造型的基礎上,再加以變異和創造,因而所表現出來的是造型的漸變,很少發生突變。所以,從整個陶瓷造型發展的曆史來看,其形式的變化表現為一種緩慢的進程,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是逐步演變的,對於突變性的急劇的形式變化,由於在認識上的相對固定性所致,接受需要一定的過程。對於突然出現的與原來固有形式截然不同的變化,最初可能會產生一種心理上暫時不適應。這是因為把習慣的舊形式看成是合理的,產生一種保守觀念,對於不符合原來形式的新造型,會產生一種不自覺的排斥。但是,這種排斥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當認識到新形式的合理性,或是逐漸熟悉和適應了,也會慢慢地習慣,以致引起興趣和愛好,由此會再引出新的程式,陶瓷造型與其他藝術大致都是這樣。

在倉彳造新的陶瓷造型樣式方麵,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和造型觀念,決定了陶瓷造型在程式化和規範化的基礎上逐步漸變,由原來已經存在的陶瓷造型樣式向外延伸,而不是用新的觀念和方法創造全新的造型。在這個這方麵,中國的陶瓷造型與西方(特別是現代西方)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在比較之中可以明確地感到不同,這也是構成東西方陶瓷造型有各自的形式結構和風格特點的原因之一。

中國傳統的陶瓷造型,總是循著原來的造型觀念發展的,總是在逐步變化,衍生出新的造型樣式。正因為如此,陶瓷造型也就比較容易出現程式化和規範化的特點,產生出結構嚴謹,經得起推敲的優秀的中國傳統陶瓷造型作品。

程式化和規範化是聯係著的。在一種造型模式上不斷地追求完美的形式,就會導致規範化的出現。同樣,為了使某一種造型達到規範化,在完成的過程中,也會形成一批具有共同特點的程式化的陶瓷造型。

四、富有詩意的造型韻味

冷靜地觀察和審視中國古代的傳統陶瓷作品,若與外國陶瓷作品相比較,我們會發現二者有著很微妙的區別。許多外國古代和近代的陶瓷造型,給人的直觀感覺是直接、單純,富於理性的表現。中國傳統陶瓷造型訴諸人們的視覺,留下的印象是含蓄、豐富,更富於情感的表現。如果說前者所展示的是形體的確定,那麼後者則展示的是詩意的韻味。

如果我們采用比較準確的測繪造型的方法,把上麵說的兩類陶瓷物的立麵投影圖(輪廓線)畫出來,我們會很明確地感到,中國傳統陶瓷造型的輪廓線多屬於自由曲線為主要成分的線型;而外國古代或近代陶瓷造型的輪廓線雖然也有不少是自由曲線構成的,但絕大部分卻潛存著幾何曲線的傾向。分析優秀的傳統陶瓷造型,就會明確地感覺到這一點。傳統陶瓷造型的輪廓線,如同中國畫的線條,逶迤曲折,自由生動,剛柔相間,變化豐富。如果從形體的特征來觀察分析,中國傳統陶瓷造型則極少有純粹的幾何形體,而都是變化豐富又含蓄的自由形體。

中國傳統陶瓷造型強調表現自然韻味,而排斥造型的數理特征,這是和中國古代的審美思想分不開的。追求富於感情的自然美,不習慣於純理性的幾何形式,實際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一種人情味,重感情而不重理性的觀念在陶瓷造型中的反映,強調以生意盎然的氣韻和意蘊為主的美學思想的體現。

從原始社會的彩陶,到明、清時期的瓷器,可以看到有很多形式極優美而又有韻味的陶瓷造型。這些作品依靠自身的材料、形體、線型、空間,所形成的造型節奏和韻律,完全區別於純幾何形體給人造成的視覺印象。這些優秀的傳統造型樣式,包含著不同於語言和符號所能傳達說明的某種情緒和思想。這種具有意味的造型特征,並沒有明確的觀念和內容,也不是描繪和表達特定的對象,但其造型感染力就在於自身的形態、結構、氣勢、情趣,也就是造型的自然韻味。這種造型的自然韻味又是超乎於自然的一種客觀美的秩序的尋找,能夠起到潛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緒,給人以美感享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