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袁運甫——話說公共藝術(1 / 3)

袁運甫(1933—),生於江蘇南通。畫家、工藝美術家、教育家。1949年就讀於抗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5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係。1956年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曆任裝飾藝術係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袁運甫在美術教育和設計創作中,十分注重藝術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相輔和融通。他還將藝術審美與當代城市建設和城市進程緊密聯係起來,並認為“這是藝術服務於社會的時代使命”。20年來,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我國當代壁畫——公共藝術的事業上。代表作主要有鄧小平紀念館壁畫《峰》、北京太廟國家禮器《中華和鍾》、人民大會堂壁畫《千裏江山圖》、全國政協壁畫《晨曦》、中國駐香港特派專員公署大樓壁畫《祖國大地》、最高法院大樓壁畫《高山仰止》、最高檢察院壁畫《江山勝攬》、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壁畫《巴山蜀水》《萬裏長城》等。

重視和推動我國的公共藝術事業正是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曆史性任務。與經濟工作一樣,文化發展也有一個從粗放型走向集約型的文化戰略任務,需要重點規劃,並且努力促成一批又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創作成果。

近年來,中外學者伴隨著國際經濟和科技革命的興起以及環境發展等問題帶來的挑戰,轉而以前所未有的程度關注於文化戰略的研究,也就是對人們思維和生活方式中正在變化著的狀態的關注。一些國外學者提出“經濟的複蘇使東方人有機會重新審視傳統文明的價值”,並認為獨特的區域和民族文化的發展、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將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他們也看到亞洲的現代化並不像某些人認為的是亞洲的西方化,而是在現代化中保留了亞洲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因此它是亞洲的現代化,是中國的現代化。講清楚這個前提,我們發展中國當代公共藝術才有共識,才有現代的“中國氣派”這一總的文化精神的追求。

公共藝術的討論,足基於我國近20年來在發展當代壁畫、雕塑和主題性公共環境的創作與設計方麵業已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提高藝術作品質量和加強總體環境意識的設計思考,更強而有力地把紀念性的大型藝術麵向千百萬人民群眾。它和架上繪畫、架上雕塑是有區別的,公共藝術隻有在整體環境的綜合協調和各種藝術形象的有機組合中形成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公共藝術家不僅僅是關注自己的作品,還應當關注作品與大自然或者是與大環境的關係,作者要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和環境相濟,要你我一體、天人合一。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

我國大規模建設正是規劃實施公共藝術計劃的良機,曆史的借鑒和時代的需要,都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這是因為:

一、發展公共藝術是輝煌曆史成就的傳承和弘揚;

二、發展公共藝術是當代社會進步的召喚和需要;

三、發展公共藝術是藝術創造潛能的發揚和奉獻。

首先我想重點談談關於現代公共藝術的中國氣派問題,並就教於同行。

講曆史,中國數千年來的造型藝術史(包括公共藝術)比若浩瀚大海,若各取所需,亦能洋洋大觀自圓體係。然而在學術上溯流求源分析其來龍去脈的時候,則突出呈現眼前的是中國藝術精華中的壯麗、恢宏、韻致、意趣、精嚴、典雅和充滿氣勢力度的東方神采,不論是濃重或是簡約,它總是浸透著生命律動的裝飾性意蘊。

不幸的是,這種神采和意蘊的裝飾性品格,越來越多地被濫用成為簡單的添加劑了,或是作為塗脂抹粉的“化妝品”而已。應當說這是裝飾的異化,或已轉換為世俗的潮流。因而中國固有的藝術裝飾風格大失聲色,甚而淪為異途的謀利手段了。再之,“裝飾”一詞是充分具有中國哲理的寬容性和概括性的,它的不確定性亦使之失去準確的界定,它與英文的decoration(裝飾)詞意的特定指向和具體含義是有很大差別的。因此當代的“裝飾”用語常常是各說東西、大小由之了。

因此,當代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應當更深刻而認真地研究傳統公共藝術中的精華,這是需要不斷認識和發現的過程。

中國數千年燦爛偉大的公共藝術遺產,至今仍不斷地在昭示國人:藝術隻有升華為濃重完美的風格化境界,當它與生活拉開了距離,使人們進入期望的理想追求時,才具有永恒的精神力量。其實我們許多人在藝術經曆的感悟中,都曾經體驗過如此觸及心靈的藝術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