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喬治·坎寧--論歐洲大陸體係的瓦解(1822年)(1 / 1)

喬治·坎寧(1770-1827),英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詩人,出生於倫敦,童年便沒有了父親。完成牛津基督學院的學業後便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07年出掌英國外交,1814年出任葡萄牙大使,兩年後進入內閣。1820年因反對剝奪喬治四世王後卡羅琳的尊號和地位而憤然離職。1822年再度擔任外交大臣兼下院議長,成為政府的決策人物。他一反前任卡斯爾雷子爵的歐洲協調原則,拋棄了神聖同盟,承認了南美各國的解放,自詡用新世界來平衡舊世界,他支持希臘獨立運動,1827年當了100天英國首相後就病逝於任上。因政績卓越而又相對早逝,被後人稱為"浪費掉的領袖"。

現在,考驗已到了快結束的時候,應該問一問備嚐艱苦的人們--尤其要問問那些不在座的人,因為有誰比他們受到更大的困苦--在這次戰爭的過去任何一個階段,有沒有一種既能得到和平,同時又能維護國家利益、不辱國家尊嚴的兩全其美的辦法?我不去向那種主要隻從國家的力量與安全來看她的尊嚴的人。但是,如果這種人當中有這樣的一個人,他雖然對於國家的榮譽抱有滿腔熱忱,卻時時隻由於極端疲憊和信心不足便甘願放棄鬥爭。那麼,我便要問問他,他能否指出,希望在哪一個時候大不列顛政府和國會應該同意放棄鬥爭?是不是歐洲大陸還處於和平的時期?那時你在歐洲的地圖上可以看到一個強大的互相連結的體係,一個巨大的天體,周圍環繞著許多衛星。在那個時候,我國能得到和平,能維持十二個月的和平嗎?答案是什麼?唉,我們已經試驗過了,結果是重新開戰。

那麼,是不是應該在後來,大陸體係已經建立起來的時候呢?是不是應該在三分之二的歐洲港口已經向你關閉起來的時候?是不是在隻需一環就能把整個大陸連成一條鐵鏈,使你不能同各國交往的那個時候?在那時候,人家倒是十分熱情地向你們提出和平。先生們,正是在那個時候,我初次來到你們之中。那時,我冒昧地勸告你們要有耐心,要堅持下去;我說我懷有一個希望,因為這個巨大的聯合體是勉強形成的,是強加給大陸國家的,可能不久就會四分五裂。當時你們是姑妄聽之,我不知道你們有幾分相信。但是,當時我們沒有屈服於窘迫與恐懼的壓力之下,難道今天應該感到遺憾?結果如何呢?大陸體係在1812年確實建立起來了,唯獨俄國例外。那一年,我國承受的壓力無疑是難忍的。倘使我們當時作了讓步,這個體係就會永遠存在下去。但是,我們堅持下來了,於是,第二年還未過去,這個體係就土崩瓦解了。它瓦解了,正如一切暴力體係必須終將解體那樣,它不像終於天年的生命,和緩地、逐漸地衰亡,而是突然地分崩離析;它瓦解了,好似冬日的寒霜,太陽出來便消融蒸發。還是在昨日,整個歐洲大陸像廣闊的平原覆蓋在一塊巨大的堅冰之下,呈現出荒涼慘淡的景象;今天,天上吹來的和煦溫風,將這塊大地解凍,於是,河水又潺潺奔流,人類再次恢複交往。

我們在那嚴酷的季節下沒有屈服,沒有像疲憊已極的異鄉遊子那樣躺下歇息--那種歇息無異於死亡--難道今天我們反而感到後悔嗎?我們當時沒有氣餒,我們堅持下來,靜待變化,難道不是更明智嗎?……

趙亞華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