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英年早逝(2)(3 / 3)

當然這一切在革命之前還並不顯得重要,很多人都一廂情願的認為,革命=勝利,包括後來被譽為日本二戰第一戰略家的石原莞爾,當聽說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時,他帶著手下的一小隊士兵,跑出營房,站到大山上高呼:支那革命萬歲!(注:此時的支那並非蔑稱,很多中國人自己也使用這個詞)辛亥年,湖北新軍倉猝起事,湖廣總督瑞澂讓士兵在總督府後花園的牆上用槍刺挖了一個狗洞,妻妾仆役、兒子媳婦一大家子人,從狗洞裏鑽出來,倉皇逃往楚豫號兵艦。湖北文武官吏群龍無首,紛紛棄城逃跑,革命軍順利占領武昌。事後孫中山不無感慨地說“按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其主因則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則張彪(湖北新軍統製)斷不走,而彼之統馭必不失,秩序必不亂也。”隨後的一個月之內,湖南、陝西、山西、雲南、安徽、江蘇、貴州、浙江、廣西、福建、廣東、山東十三省相繼響應革命,宣布獨立,沒有一個地方發生過激烈的戰鬥,沒有一個國民願意維護一個隻代表滿族特權的政府。民國元年二月,平日享受著國家特權的王公大臣、八旗子弟們,沒有一人為大清盡忠,隻剩下隆裕太後哭泣酸楚地接受了清室《優待條件》,發布《遜位詔書》,宣統皇帝在懵懂中宣布退位,中華民國取代了大清王朝。

韃虜驅逐了,中華恢複了,民國建立了,革命已經勝利。當時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孫中山將“推翻滿清與帝製的民族革命,建立共和與民權的民主革命,平均地權與節製資本主義罪惡的民生革命(即社會主義革命)”畢三次革命之功於一役宏大理想,更沒有人會意識到中國以後還要經曆數場翻天覆地的革命,漫長的中國革命並沒有走到盡頭,而隻是經曆了又一次的高潮。

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說,“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接受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

辛亥革命成功了嗎?革命後的現實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原先統一的中國變成了四分五裂的戰場,原先“活著”的國民變成了軍閥混戰的炮灰。宋教仁喋血了,黃克強消沉了,孫中山孤立了。宣統倒了,洪憲來了;洪憲倒了,大帥來了;大帥倒了,黨國來了。自由平等、民富國強仿佛是遙遠天邊的回響。當年的革命誌士分道揚鑣,舍生取義者有之,變節從逆者有之,心灰神滅者有之,另辟蹊徑者有之。萬千國民被裹挾在曆史的潮流之中,隨波逐浪,泥沙俱下。既不懂什麼叫民主,也不知什麼是人權,渾渾噩噩中看到的隻有金錢可以收買一切,武力可以恫嚇一切的殘酷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遠沒有成功。

辛亥革命失敗了嗎?自1860年以來,國人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提出了多套不同版本的救國方案,最後修成正果的就是“辛亥精神”所開創的民主共和道路。百年以來,幾番挫折寒暑,遍嚐興衰榮辱,無數仁人誌士前仆後繼,“辛亥精神”經受住了曆史的考驗,經受住了國民的選擇,源自古希臘的聖火穿越三個大洋與東方傳統文明曆經千錘百煉融為一體,在世界東方一隅生根發芽,“辛亥夢想”在百年以後化為了活生生的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沒有失敗!金錢不能收買一切,武力不能恫嚇一切,辛亥革命、辛亥精神、辛亥夢想並沒有因革命後的現實而悲觀彷徨,辛亥革命所昭示的民主共和道路永遠激勵著後來的國人為實現人的價值,探索國家的意義,振興中華的文化而不懈奮鬥!

辛亥之前,這是朕的國家;辛亥以後,這是我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