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大行菩薩稱普賢
重重願海浩無邊
端嚴示坐六牙象
智慧化生七寶蓮
一切三昧皆自在
本來妙德盡周圓
寶威來讚娑婆化
靈感神通震大千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首先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為了一切的如母眾生,速速地從生死流轉的苦海之中解脫出來,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很歡喜有這麼一個機會,與大家共同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那麼這一次,方廣寺能夠舉辦四十九天的精進佛七,在將近圓滿的時候,我們來學習《普賢行願品》,有非常好的一個緣起。方廣寺是南嶽最古老的寺院,始建於南北朝時候粱天監二年也就是公元503年。那麼到現在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了,是一座曆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古寺。開創這座古寺的是慧海尊者。當時,我們現在這個寺院大雄寶殿這個地方,不是平地,而是一個湖,大概有二三十畝的麵積。我們看這個周圍的山,都環抱著,好像蓮花一樣。
這個慧海法師就在山坡上麵用功修行,為大眾說法。有一段時期每一天都有五個穿白衣服的男子來聽法。有一次聽完法以後,其他人都走了,這五個男子就留下來說,很歡喜聽到慧海尊者講法,希望能夠供養慧海尊者:“請問法師有什麼需要?”慧海尊者就說:“這個地方山坡比較狹窄,希望能夠有一塊平地。”當天晚上就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周圍山上的土和石頭都衝下來,把這個水潭就填平了。然後慧海尊者在這個平地上建起了方廣寺。那麼這個是方廣寺開創的一個緣起,五位龍王獻地。
我們很高興,能夠與大家共同學習佛陀,號稱為如來所說的經中之海,最殊勝的《華嚴經》的一品。《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功圓果滿以後,在菩提場菩提迦耶,初成無上正等正覺,以萬德莊嚴的報身,為大根機的眾生稱性宣說,佛自證聖智境界的殊勝的法寶。天台宗有一個比方說,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五時八教第一時是華嚴時。華嚴時呢,華嚴最初三七日,是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說的。佛陀宣揚《大方廣佛華嚴經》使因緣成熟的眾生,當下直入佛之知見,入佛的境界,一時功圓果滿,究竟成佛。所以在《華嚴經》上說,初發心時即成正覺。祖師也說:“為勇猛丈夫說成佛,在刹那間。”
事實上,《華嚴經》、《法華經》、《大般若經》都是講佛果地的經典。《華嚴經》講佛的境界。我們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讀過《華嚴經》,對於成佛的好處不知道,對於成佛以後,佛的聖智境界我們不明了。《法華經》講佛之知見,我們將凡夫的知見能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般若》就講佛的行持。所以我們能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能夠了解,體悟佛的境界。華嚴大教是如來的根本法輪,猶如百川歸海,同樣的呢,一切法門也都以入於華嚴法海作為歸宿,佛教的百千陀羅尼,百千三味呢,也都以入於華嚴的海印三昧為究竟。所以說《華嚴經》是整個佛法的綱要,一切的經典都是《華嚴經》的眷屬。
而我們今天所學習的《普賢行願品》,又是華嚴的精髓。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把華嚴判攝為教、理、行、證四分,那麼《行願品》屬於證分,所以是華嚴廣大的教海的一個總的歸納,是華嚴的樞紐,是華嚴的精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圓滿成佛。
那我們依據天台的教法先說五重玄義: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相。
五重玄義
釋名來說,本經是人法喻具足立名。“大方廣”是法,是指我們的真心的體、相、用。“佛”是人。“華嚴”是比喻,以菩薩六度萬行的因花來莊嚴佛果,眾德莊嚴的境界。
顯體來說,《行願品》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為體,那麼體是性德;宗,就是修德。
第三明宗,也就是說修行的方法,本經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宗,為修行方法,那麼明宗是指自己修行得解脫的自行自利的方法。
我們自己成就以後,還要化他,那麼利他,化他就是用。本品以拔眾生苦、與佛果樂為力用。
第五是本品以圓頓大教第一乳味為教相。
釋名
先說釋名,佛經的名一般來說,就可以概括為七種立題,單三、複三、具足一,單人立題、單法立題、單喻立題,人法立題、人喻立題、法喻立題,以及人法喻具足立題。
“大方廣”是指我們真心佛性的體、相、用。
“大”是指真心的本體,這個“大”不是指大小相對的大,而是指什麼?絕待圓融。它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因緣而生起,它是離緣獨立的,是不生不滅的,是清淨無染的。這樣稱之為大。也就是指我們不生滅的真心。
所以南朝傅大士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這個就是指我們的真心本體,先天地而有,不生不滅,無始無終,“無形本寂寥”,你不可以指它具體是一個什麼東西,但是,又“能為萬象主”,一切的森羅萬象,一切的十法界依報正報莊嚴,都依真心本體而顯現。
真心的相呢?是“方”,“方”就是周遍含融,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四聖六凡十法界的依正莊嚴都是真心的顯現。
真心的用是“廣”,能生萬法。用之恰當,就可以返妄順真而歸真,就可以背塵合覺而顯發本有的真心。用之不當呢?就迷真逐妄而成妄。
所以十方諸佛,他們圓滿成佛,他們開悟,悟到什麼?悟到“大方廣”的真心。一切眾生流轉生死,他們迷昧,迷昧什麼?迷昧,不了解,不能夠,雖然這個真心,她是“大方廣”的,但是呢,我們茫然、不覺、不知。所以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本不生滅是“大”,本自具足是“方”,能生萬法是“廣”,所以千經萬論都是說“大方廣”,都是讓我們顯發本來不生不滅的真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麵講二種根本,一種是真本,一種是妄本。真本就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一種是妄本,就是我們這個以生滅心,以六塵緣影心來修行。所以修行最關鍵,第一就是見地要正。“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就是見地,下手的時候,要知道用什麼來修,要用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才能夠迅速圓成佛道。否則呢,就會走很多彎路。所以我們首先就要了解,就要體悟,我們的真心“大方廣”她與佛陀無二無別。我們用“大方廣”的真心來修證,那就好像我們做飯呢,要用米來煮才能做成一樣。如果我們用生滅的妄心去修呢?那求成不生不滅的佛果呢?就好像煮沙而欲成飯,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在真心本體上熏修,把顛倒妄想轉化,恢複本來麵目。
“大方廣”三個字非常重要,一切的千經萬論都為了顯發“大方廣”的真心,都為了讓我們開示悟入“大方廣”。佛之知見,凡夫以生滅心來看待這個世界,佛陀讓我們舍識用根。入佛之知見就是以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
如何去體悟呢?我們看《六祖壇經》上麵,《行由品第一》,六祖大師度化惠明禪師,六祖大師在黃梅東山寺得到祖師的衣缽以後,按照五祖弘忍禪師的托付,“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所以攜衣缽南來。那麼當時很多的師兄弟,都不服氣。因為惠能大師去東山寺,隻去了八個月,他悟性很高,就得到祖師衣缽了。那麼所以其他師兄弟都不服氣,所以知道他得法南來以後呢,都來追趕。
有一位惠明禪師,出家以前是四品將軍,他就跑得最快,一路追到湖南與廣東交界的大庾嶺,他就追上了惠能祖師。那麼六祖就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自己就到一邊,坐在那個旁邊打坐。
那惠明禪師過來的時候,就去石頭上麵拿衣缽,但是拿不動。
一般的解釋就是說護法神守住。事實上,我們平實一點來說,就應該是惠明禪師自己還是有慚愧心,所以就向六祖求法。
那麼惠能大師就問他說:“你是為法來,還是為衣來?”你是為了求法而來,還是為了搶回衣缽而來。
惠明禪師就回答說:“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他請惠能禪師開示。惠能禪師就讓他打坐,然後教他一個方法,就是“不思善,不思惡”。在我們一念不生的時候,惡的念頭也沒有,善的念頭也沒有,但是也不是無記狀態,這樣子一種靈明不昧的大光明境界,這種狀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的顯露。
在這個靈明不昧的真心顯露的時候呢,惠能大師進一步地來啟發他說:“正恁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正在這個時候,那個就是明上座,惠明禪師你的本來麵目,就是你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惠明禪師言下大悟,這個說明惠明禪師根機很好。
所以事實上明心見性,不要高推聖境,不要認為那是個非常難的事情。我們要見性是很容易的,前念已滅,後念未生,這個中間靈明覺了的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關鍵是我們要能夠保任,要能夠敢於擔當,要有大智慧、大善根、大福德,才能夠真正地深信認可這一點,並且依此而修行。
有些人就會懷疑,說,既然那個就是我的真心本性,為什麼我已經體悟了,我還沒有開發出神通來呢?我沒有顯發神通呢?打一個比方,是因為你這個真心本性剛剛顯露,他那種大神通、大智慧、大德能,還需要長養聖胎。那個隻是聖胎,就是一個,好像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他沒有什麼能力,他不能夠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又能夠挑東西,又能夠做大事。但是,你把他撫養大以後呢,他同樣有這個大能力。
所以我們能夠當下體悟這個真心,這個就已經是種下了真正的修行成佛的種子,這個就是體悟我們的真心。如果你不用真心去修,那你學佛十年、二十年,乃至於更長,就會越修越沒有信心,越修越迷茫。為什麼?因為你一直在用生滅心在修。用生滅心在修,那一定是不停地在攀緣,有生有滅。我先緣這個花,知道它是紅色的,好,緣清楚以後我就舍棄它。
我再看那個蘋果,或者那個橙子它是黃色的,然後有生有滅。同樣的,我們修行,如果不知道體悟本自具足的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老是向外去求法。打坐,今天覺得很清淨,然後很高興;明天覺得,好像妄念很多,然後,又很難過。這個樣子都是用那個生滅的妄心在修。沒有真正地了解修行的方法,見地沒有真正的樹立起來。
所以大德開示說:“大鵬金翅鳥,一飛千萬裏,全憑腳下一點力”。這個大鵬金翅鳥,它能夠一飛衝天,就因為它腳落在實地上麵,借這個腳向地上一撐,這個借力呢,就飛起來了。如果腳不落在實地呢,它是飛不起來的。
所以那個山區裏麵的人,捉那個老鷹,他怎麼捉呢?挖一條溝,很窄的一條溝,但是很深,然後把那個剛剛孵出來不久的小雞,就放在那個溝裏去。這個老鷹在天上盤旋,它眼睛很厲害,在很高的高空盤旋,它一下子就可以看到地上有那個小雞,它就來抓。馬上一衝下來之後呢,因為這個溝很窄,所以它飛不下去,它衝不下去,就卡在那個溝裏麵。然後用爪子探下去抓那個小雞,因為溝很深,所以抓不到小雞。而這個腳,它這個爪子不能落地,這個翅膀就兩邊啪、啪、啪……但是飛不起來了。為什麼?因為這個腳跟不點地,它沒有辦法借力,它就飛不起來。所以這個人走過來,就把這個老鷹就捉住了。
同樣的,這個比喻什麼?這個給我們什麼啟發?比喻就是說,我們修行人,如果不知道用這個“大方廣”的真心來修,無論你怎麼修,你都會好像這個老鷹一樣,卡在六道輪回這個溝裏麵。你今天學這個法門,明天學那個法門,就好像那個翅膀在這個溝旁邊啪、啪、啪……但是你就飛不起來,你無法衝出去,無法超出六道輪回,同樣如此啊。
所以希望我們一定要能夠猛然覺悟,要能夠猛醒回頭,不要用生滅的妄心去修。要用不生不滅的,“大方廣”的真心去修。我們這個真心,她的體是“大”,是絕待圓融,是不需要依賴條件,而能夠離緣獨立的。這個才是我們修行的根本,這個才是我們修行下手的地方。好像一顆珍珠,它給淤泥包住了,珍珠的這個光明皎潔的這個相呢,顯現不出來,但是珍珠的本體,是不會受影響的,是不會受破壞的。
同樣的,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大方廣”的真心呢,也是如此。雖然我們在六道裏麵輪轉,乃至於墮落到地獄中間去,但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呢,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成佛的時候,並不是說我們的真心本性會增加什麼,沒有,本體依然如此,隻是顯發她了。
所以,一定要用這個真心去修。我們無始無明妄念,可以讓這個真心的,這個清淨光明的相顯不出來。但是本體呢?是不會受破壞的,不會受染汙的。所以我們見地要正,這是關鍵。要懂得用“大方廣”的真心去修,用“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的真本去修。
真心佛性呢?它不屬迷悟,入佛界而不增,曆地獄而不減。但是因為無始無明的覆蓋呢,我們妄執妄取,使我們的佛性,這個德能不能開顯,所以假名為迷。隻要能夠真正的體悟真心不生不滅,然後曆事煉心,除去對境生心的,妄取妄執的習氣,就能夠恢複自性本具的德能。這個時候,我們也假名為悟。其實迷和悟都是假名安立的,隻要我們把無始無明打破,那麼迷也不可得,悟也不可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大方廣”的真心不屬迷悟,即使為無明所包裹、所覆蓋,本性的光明依然存在,不會增減一絲毫。
所以這是略說“大方廣”,是說我們的真心的體、相、用。並且每一法都具足三法,不單單是體“大”,相、用也“大”;不單單是真心的相“方”,體、用也是“方”;不單單是真心的用“廣”,體和相也是“廣”。所以其實“大方廣”就是指一真法界,就是指真心,就是指佛性,就是指如來藏。
“佛華嚴”,上麵的“大方廣”是直顯性德;“佛華嚴”是巧顯修德。“佛”和“華”,“華”其實是個通假字,就是花,鮮花的花,是因果的別相;“嚴”是因果的總相。菩薩在因地,修六度萬行,這個是能莊嚴;如來果地彰顯眾德,這個是所莊嚴。
《華嚴經》以十表示圓滿,所以每一個字,都可以用十重含義來解說。比方說“佛”,有法界義。法界義就是指法身佛,性德真常,十界依正,法法皆佛。我們成佛的時候,就真正知道,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法法皆佛,為什麼?在有情眾生上,稱為佛性;無情萬物上,稱為法性。佛性、法性,都是指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本體,所以說都是佛,法身佛。第二是本性義。是指根本智,智光寂照,成報身佛。第三是涅槃,涅槃義。涅槃義是指化身佛,應化身佛,從體而起妙用,度化眾生自在。化緣已畢呢,歸於涅槃,歸於寂滅,應化身佛。第四是隨樂義。是意生身佛,有求必應。第五是成正覺義。是菩提身。第六是願義。願身。第七是三昧義。是福德身。第八是業報義。是莊嚴身。第九是住持義。是力持身。第十是心義。萬法由心轉回,威勢儀容映奪,這個就是威勢身。事實上佛就可以說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由始覺悟本覺,成就究竟覺。那麼“華”也有十重含義。第一是含實義。表於法界,含藏性德。第二是光淨義。本智明顯,無不照了。第三是微妙義。一一行門,皆同法界。第四是適悅義。第五是引果義。第六是莊嚴義。第七是無染義。行與定俱,處濁恒清。如蓮花不著水,如日月不住空。第八是巧成義。第九是芬馥義。第十是開敷義。
事實上,“華”是指因花。從人來說,是指大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法來說,是指普賢的十大行願,文殊菩薩的十度,一一行願皆具無量行願,以此六度萬行的因花來莊嚴佛果。“嚴”是莊嚴,也通於人法,能莊嚴的人是菩薩,所莊嚴的人是佛。能莊嚴的法是六度萬行,所莊嚴的法呢,是“大方廣”。因為我們能夠究竟證得真心本體的“大方廣”,所以就能夠成為福德智慧兩足尊的圓滿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