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佛華嚴”,是普賢行來莊嚴福德,文殊智來莊嚴智慧。所以也就是佛法中間的兩個流派:普賢行表示廣行派;文殊智是深觀派。以此福慧二莊嚴,而圓滿成佛。也就是以因花莊嚴果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是通名,貫攝常法;也可以說是徑路;也有湧泉義,湧出無量法流;也有出生義,能出生諸佛;也有顯示義,顯示真心本體“大方廣”;也有繩墨義,好像木匠要做木器活,首先彈一條墨線,同樣的,我們修正自己不正的行為;也有貫穿義,攝持義,攝持一切法寶。
這是略釋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
譯本
《華嚴經》流傳到人間,因緣是非常奇特的。在如來(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後,有一位釋迦世尊曾經授記過的龍樹菩薩,出生在印度的南方,智慧非常廣大。沒有接觸佛法之前,首先是學外道,學了隱身術。學成以後,就與幾個同學隱身,出入王宮,肆意妄為,所以就讓很多的宮女懷孕了。
國王很生氣,就問這個婆羅門的國師是什麼原因。
國師說,有可能是鬼神幹擾;有可能是人學了隱身術來幹擾。如果是鬼神幹擾,念咒可以消除。如果是人幹擾,可以在黃昏的時候,讓那個武士拿刀,在官門進出的地方,空中去砍。然後這個以隱身術進來的人,接觸到刀,就可以破掉他這個法術。
龍樹菩薩,他的其他同學都給刀殺死了。唯有龍樹菩薩,他比較機敏,就躲在國王的背後,逃過這一劫。
之後他自己很後悔,醒悟過來,來學習佛法。因為他智慧很廣大,所以博覽群經,無不窮盡。人間的經典都看完了,都學好了,就生起一個傲慢心來。
這時候,有一位大龍菩薩,善巧方便引導他到龍宮裏麵,去看龍宮裏麵的法藏,法寶,見到了《華嚴經》的廣、中、略三種。廣本的《華嚴經》,有一四天下微塵數品,每一品有塵刹微塵數偈,這個就很多了。中本也很多,乃至於略本都有十萬偈。所以龍樹菩薩以他的大智慧,就詳細地看了一遍,就把這個略本的十萬偈華嚴,背誦記住了,來到人間把她重新寫出來。所以呢,就流傳到人間來。
在中國,傳到中國來有三種譯本。東晉時候,有一位佛陀跋陀羅三藏法師,翻譯了一種,但是隻有三萬六千偈,譯為六十華嚴,六十卷。唐朝武則天時候,有於闐的國王,獻《華嚴經》的梵本,也隻有四萬五千偈,武則天就請實叉難陀法師譯為中文,就是八十華嚴。
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時候,也出現了很多的瑞相。先一天晚上,武則天就夢到了天降甘露,果然第二天,開始譯的時候天降甘露。並且在這個譯經的場所,那個庭院的平地上,突然就出現一個大的水塘。每一天早上,就由這個水塘裏麵走出兩個童子,來侍候筆墨,到晚上那兩個童子又進入到水塘裏麵去。天天如此,一直到八十華嚴翻譯圓滿。這個是龍王恭敬《華嚴經》這個大法的緣故,示現為兩個童子來協助翻譯。
第三種譯本是唐德宗貞元年間,印度烏荼國,也就是烏仗那國。蓮花生大師就出生在烏仗那國。印度的烏仗那國的國王,為了祝賀唐德宗的生日,就親自手抄了梵本的《華嚴經》的一品,就是《普賢行願品》。其實完整的《普賢行願品》就是有四十卷。然後派遣使者進獻梵本給唐德宗,唐德宗就請求廚賓國沙門三藏法師,般若法師譯為中文,就是四十華嚴。
事實上四十華嚴就是完整的《普賢行願品》,我們現在的這個《普賢行願品》,隻是四十華嚴的最後的一卷。所以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行願品》的全文。
我們現在流通的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八十一卷,前麵的八十卷是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後麵的一卷,就是從四十華嚴裏麵抽出來的最後的一部分,也就是般若法師所翻譯的《普賢行願品》。
七處九會
我們略略地介紹一下這個《華嚴經》的七處九會。華嚴宗有五祖,先後有五位祖師大家公認的。其中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在五台山的大顯通寺住了幾十年。澄觀國師是華嚴菩薩的化現,他就判《華嚴經》為七處九會,也就是說在七個地方,分九次說出的。每一會有不同的會主為代表。
第一會有六品經文,總共有十一卷,普賢菩薩為會主,說法的地點在菩提場,介紹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所親證的依報正報二報莊嚴,也就等於是序分。六品是《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講二十重華藏世界。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都在十三重,第六是《毗盧遮那品》。
清涼澄觀國師定名為,舉果勸樂生信分。也就是說,首先說佛陀圓成佛果以後,他的那個不可思議的境界,讓眾生聽了以後生歡喜心,生起信心來,這是信分。
由第二會到第七會都是解分。所以可見信、解、行、證,解是非常難的,所以解呢,講得最詳細、最完整。你看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沒有帶大家去禪堂打坐,也沒有帶大家到念佛堂去念佛,就是天天講法,為什麼?讓大家真正的心開意解,大開圓解。
第二會,也有六品經文,由文殊菩薩為會主,在普光明殿說出。事實上七處九會,第二會、第七會、第八會,都在普光明殿所說。第二會的六品中,第一是《如來名號品》、第二是《四聖諦品》、第三是《光明覺品》,這個都是講如來的正報。接下來就要起修,聞法起修也有三品,就是《菩薩問明品》、《淨行品》和《賢首品》,這個三品是十信位。從十二卷到十五卷,總共四卷經文。
事實上十信位在圓教裏麵,嚴格來說,還是在凡夫的位次,我們能夠真正的信解、體認我們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好像我們前麵所說的,那個惠明尊者一樣,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馬上豁然大悟。這個其實不難,我們如果真正的理解了,真正的相信了,那麼就是說我們不思善,不思惡,一念不生,這個時候靈明覺了的顯露的就是我們的真心。你真正體認了,依此而起修;真正深信了,就可以說你當下就是十信位的初信位,你就是信相菩薩。
那我們其中這個《淨行品》,今年會在武漢靈泉寺講解,是文殊菩薩開示如何善用其心,任何一法,我們能夠善用其心,都可以轉變為佛法。比方來說你炒菜,這個本來是世俗法,但是你可以讓它馬上就轉為佛法,隻要動一個念頭就好,怎麼動念頭?我炒菜的時候,我心裏麵祝願,所有的人,能夠吃到我這個菜,乃至於聞到這個炒菜的香氣,都願他們吃下去以後身體健康、智慧增長、業障消除,嚐到佛法的甘露美味。無論這個效果怎麼樣,但是你這個願,功德就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淨行品》是文殊菩薩教導我們善用其心,在日常生活之中的生活瑜伽一百四十一種。
第三會是修十住法門。第二會修十信,第三會就修十住。住就是安住於佛法中,心與法相應。也有六品,有三卷經文,以法慧菩薩為會主,在忉利天宮,最吉祥殿所說的。
這裏麵就有了一個問題,我們說如來初成佛道,《華嚴》最初三七日,三七二十一天呢,如來就以報身,來為大菩薩說法。那麼他明明坐在那個菩提場沒有動,怎麼能夠升到忉利天去呢?事實上,我們要知道,化身佛坐在菩提場沒有動,但是報身佛他是充滿於法界。法身、報身,他們都能夠遍滿法界,所以可以升忉利天宮,到最吉祥殿,為大菩薩說法。
所以我們有一個偈子:“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既能夠“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同時又能夠“而恒處此菩提座”,這是如來不思議的境界。我們要知道,一般說,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毗盧遮那就是遍一切時處,光明遍照的意思。但是,毗盧遮那他在有些場合,他是指法身佛;他在有一些場合,也會指報身,報身佛。
第四會,共有四品,由第十九卷到二十二卷,四卷經文。是在夜摩天宮,由功德林菩薩說出。說法之前,功德林菩薩,先入菩薩善思維三昧,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而說的。那麼內容是說十行的法門,《華嚴經》講十行,《梵網經》就講長養。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個都是三賢位。
第五會,是說十回向的法門,共有三品經,是金剛幢菩薩在兜率天宮所說。金剛幢菩薩先入智光三昧定,然後說十回向法門。十住、十行是偏重於自利;十回向位是兼修利他。
第六會,隻有一品經文,就是《十地品》,所說的是十地法門,三賢十地。十地呢,到初地就證入聖位了。是金剛藏菩薩入於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之後,在他化自在天宮所說的。
第七會,有十一品經文,是等覺妙覺位的境界,是毗盧遮那如來為會主,也是在普光明殿所說的。
那麼由第一會到第七會,就屬於信、解、行、證四分中的解分。
第八會,是《離世間品》,是普慧菩薩為會主,普慧菩薩入於佛華藏莊嚴三昧,也在普光明殿所說。那麼在四分之中,屬於行分。《離世間品》的內容,是普慧菩薩提出了200個問題,普賢菩薩對每一個問題,都給了十個答案。所以總共有兩千個答案。事實上就是說,五十二位的修行。前麵是介紹;到這裏麵呢,就是講如何具體去行持、去修,所以稱為信、解、行、證的行分。前麵是一位一位地分開來講,叫做行布;到《離世間品》,是總括的來說如何修行,叫圓融。所以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所以這個《離世間品》在《華嚴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菩薩的六度萬行,都是由《離世間品》而開出來的。古人有一些時候也會把這一品經,單獨印出來,單獨印行,另外取個名字,叫做《度世經》,也有的取個名字叫做《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這個是行分。
第九會,就是《入法界品》,說法主是毗盧遮那如來,入於師子頻申三昧定。這是成就以後,回頭看看這個修行的徑路,然後讓眾生能夠依此而修證。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重閣講堂,逝多林中所說的。屬於證分。
主要的內容就是講,前麵已經信、解、行講了很多,然後如何證呢?如何能夠真正成佛呢?那麼這個《入法界品》,主要就是講,好像演戲一樣給我們看。
有一個善財童子。在印度的福德城,有一個大長者,這個長者財富無量,也很有慈悲心,但是美中不足呢,就是沒有兒子,到四十多歲,就生了一個男孩子。這個小孩子很有福德,一生下來以後,他父親的生意就越來越好,越來越紅火,所以就給他取個名字叫善財。
善財童子長大以後,不好樂世間的欲樂,而希望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探求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剛好就遇到文殊菩薩,到福德城來開示佛法,善財童子聞法以後,發菩提心,然後就請教文殊菩薩“如何能夠迅速成佛”。
文殊菩薩就教他說:“你應該去參訪善知識。”
所以善財童子,從一個凡夫地位發菩提心,經曆百城煙水,經過了一百一十個城,拜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後麵參訪彌勒菩薩,彌勒彈指、樓閣頓開,入彌勒樓閣,證入一真法界。
這個是代表什麼?代表解圓滿,大開圓解了。我們能夠真正地體認真心不生不滅,然後依此而修行,這個也是開圓解。最後參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教他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代表行門的圓滿。那麼福圓滿、慧圓滿,就圓滿成佛。
這個是我們說《華嚴經》八十一卷,我們非常簡略地給大家說一說,這個七處九會的內容。有一個偈頌,可以幫助我們知道,就是:
菩提場出九逝多,
三四忉利及夜摩,
普光明殿二七八,
兜率他化五六過。
這把七處九會都概括起來了,第一會是菩提場,第九會是祇園逝多林;第三會是忉利天,第四會是夜摩天;那麼普光明殿呢,說了第二會、第七會、第八會;兜率天說第五會,他化自在天說第六會。所以這是七處九會演大華嚴。
所以我們非常歡喜,非常慶幸,能夠聞到這個華嚴大法,並且大家能夠生起信樂來,因為這個圓頓的大教,所謂的: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見舍那身。
《華嚴經》因為是如來的境界,如來果地的境界,所以加持力,感應力是不可思議的。
印度有一位世親菩薩,他最初是學小乘,造了五百部論,來闡揚小乘的法理。但是他不信樂大乘。他的兄長無著菩薩,知道他不信樂大乘,並且有一些攻擊的話,就很憐憫方便引導他,就示現病相,讓這個弟弟(世親菩薩)來探望他。來探望他的時候,就請世親菩薩給他誦經,誦大乘的經典,並且就讓他誦《大方廣佛華嚴經》。原來世親菩薩是不信大乘的,所以他也不看,哪裏知道,他很勉強地為他哥哥誦這個大乘的《華嚴經》,越誦越歡喜,真正地深信大乘,對以前的行為都後悔了,回小向大了。
這個時候,他很後悔以前所造的謗法的,誹謗大乘的罪,所以,就馬上拿出出家人那個戒刀來,說:“我以前誹謗過大乘,那我要把自己的舌頭割下來。”
然後無著菩薩就說,“你割掉舌頭也沒有用,也不能夠消除你以前誹謗大乘的罪。你應該怎麼樣做?應該是造論來宣揚大乘的妙理。”
所以世親菩薩就造了一部論典,叫做《十地經論》,來闡揚《華嚴經》的密意。論典造圓滿的時候,世親菩薩的口中放出無量的光明來,遍照四方,大地六種震動。整個國家的國王和臣民都很驚奇,就循著這個光來到世親菩薩的住處。
國王就請問他說,“尊者,是否您今天證果了,所以顯現這個瑞相呢?”
世親菩薩說,“不是的。並非我今天證果,而是我為了弘揚《大方廣佛華嚴經》,造《十地經論》,今天圓滿了。所以以《大方廣佛華嚴經》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才顯現了這樣子的瑞相。”
這是我們釋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
釋品名
底下就是這一品的品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就是證入,有能、有所,所證入的是不思議解脫境界,能證入的是普賢行願。“解脫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凡夫的生滅心,分別心是難思難議的,因為佛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用事。
《華嚴經》在宇宙觀上講二十重華藏世界。在行門方麵呢,注重於曆事煉心,主張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待人接物、穿衣吃飯,在一切言行舉止中去修。所以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入法界品》,是《華嚴經》的特色。那麼就是演戲給我們看,善財童子和五十三位大善知識演戲給我們看,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間修行。
事實上,五十三位善知識,也可以代表當前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也是開示我們,大乘佛法人人可學,人人可修。並且對於我們學佛的人來說,一切人都是善知識,一切人都是佛菩薩。我們都應該,自己發菩提心以後,有正知正見,都應該能夠從他們那邊得到啟發,也就是文殊遇緣則有師。遇到任何緣分,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夠啟發我本具的福德智慧。做得好的人,好人是我的榜樣,是我修行的榜樣,是我的法師;貪、瞋、癡、慢很嚴重的人,惡人,我引以為戒,是我的的戒師。
所以世間的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那同樣的,善財童子是實踐的一個典範,他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中間,也有一些是示現貪、瞋、癡的。比方說善財童子所參的,第九住菩薩是勝熱婆羅門,這個婆羅門就示現愚癡,善財童子不學他的愚癡;第七行菩薩是甘露火王,他示現是瞋恚心非常重;第五回向位的菩薩,是伐蘇蜜多女,這一位她就示現為妓女,代表貪愛。善財童子能夠參訪他們,而不受妨礙,而能夠學到他們的密意,然後能夠莊嚴顯發自己本具的,不生不滅的真心而成無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