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3 / 3)

本來我們說由十信位開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五十位了,加上等覺、妙覺,就五十二位,那為什麼會有五十三參呢?其他的每一位,都是一個善友為代表,唯獨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呢,是兩個人共一會。德生童子代表智慧,有德童女代表慈悲,悲智雙運啦。所以是五十三位善知識。悲智雙運就能夠快速地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境界,所以這個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行願:“普賢”是人,“行願”是法。並且來說呢,人與法都可以稱為“普賢”。

可以從法和人的兩個角度來解釋“普賢”。

從法的角度來解釋“普賢”,法普賢又可以分為體和用兩個方麵,即金剛乘所說的基道果。

“體普賢”就是萬法的本源,就是本覺的心體,也就是稱為一真法界。體性周遍稱為“普”,隨緣顯現輪涅諸法,雖然顯現輪回涅槃一切諸法真性不變,稱為“賢”,所以體性周遍稱為“普”,真性不變稱為“賢”。這個是體普賢,諸法的本體,我們真心的本體。

悟達國師說,“在一塵而廣大悉備,隨萬有而獨立不改。”乃至於在一粒微塵之中都廣大悉備,都圓滿具足真心本體。所以我們華嚴境界說,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好理解,但是在一粒芥菜子裏麵,能夠把須彌山容納進去,這個怎麼理解呢?事實上,我們要知道,這個是從真心本體上來說,從體上來說,體上來說是相同的,所以說芥子納須彌,所以說“於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法輪”。也就是說芥子它也是真心本體的顯現,它的體,它的本體,芥子是相,有相一定有體,這個體是什麼?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那須彌山呢?也是相,它的本體也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說體是相同的,是一個,所以說芥子納須彌。這個是略說。

“用普賢”是真心本體具足德相。德相呢,能夠起種種的塵沙妙用。雖然有塵沙妙用,無量無邊的妙用,但是恒不離開本體。就好像波浪有千差萬別,但是體性都是水。所以從用普賢這個角度來說呢,就說一即一切稱為“普”,一切即一稱為“賢”;無不從此法界流,稱為“普”,無不還歸此法界,稱為“賢”。

所以我們修行用功,是要真如自性起念還念真如,也就是無念為宗。於一印萬法心不染著,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一切萬法顯現的時候,我們知道,這個都是真心本體,不生不滅的真心的顯現,那麼不取不舍,為什麼?因為取和舍是生滅心。那麼既然一切萬法,都是我的真心本體的話,我要當相即道,哪裏還會有取舍呢?所以,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真如自性起念,還念真如。這是從法的角度來解釋“普賢”。

從人的角度來解釋“普賢”,分為三部分,有位前醬賢、當位普賢和位後普賢。

“位前普賢”是指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薩。我們說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資糧道呢?要人這個資糧道、資糧位,要有三個條件,那就是堅固的出離心,廣大的菩提心和中觀正見。那就是我們有這個資格,有這個資糧。入了資糧道以後,我們才是可以說三祇修福慧,三大阿僧祇劫,按顯教修可以圓滿成佛。發弘哲願遍度眾生稱為“普”,將登聖位稱為“賢”。

當位的普賢,是指初地乃至十地等覺位的大菩薩。德周法界稱為“普”,至善調柔稱為“賢”。

第三是位後普賢,就是說他已經圓滿成佛了,倒駕慈航來度眾生,雖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究竟位。但是不舍六度萬行的因門;雖然已經圓滿成佛了,仍然不舍悲願,示現菩薩的身形,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都是果無不極,因終不舍。果地上呢,已經圓滿究竟成就了,但是為了利益眾生,因終不舍,還是示現為菩薩。所以其實從這個意義上,從位後普賢這個角度來說,都可以稱之為“普賢”,遍證最高果位稱為“普”,不舍因門稱為“賢”。這就是說位前、當位和位後普賢。

《普賢行願品》,本來按照四十華嚴,事實上就是《普賢行願品》的完整的經文,那麼現在我們所學的,是四十卷裏麵的最後一卷,以十大願王引導,華藏海會的諸大菩薩、賢聖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本品就被列為,淨土的五經一論的第四經。

“行願”就是願力與行持。我們這個願與行是很重要的。首先我們要有願,我們才有目標,才有方向。我們要有行持,願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所以兩者好像鳥的雙翼,好像車的兩輪,同時具足,就可以迅速地圓成福慧資糧。事實上我們要知道,本品裏麵所講的不思議的解脫境界,也都是我真如自性的境界,所以普賢菩薩等等恒河沙數賢聖眾,也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的顯現。事實上都是,我們一定要能夠消歸自性,都是顯示、指示我們開發我們的真心佛性。

那麼這個是說,第一重玄義,釋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個品就是這個品類、這個名稱。

辨體

第二重玄義就是顯體。名是假名、是賓,體是主。我們要能夠顯發所詮釋的理體,我們能夠體悟這個理體以後,才能夠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事實上,顯體、明宗、論用,這個就是用三德來說,用三德秘藏來說,顯體,是法身德,顯發法身德;明宗,是修行方法,是般若德;論用,是幫助自他一切眾生得解脫,是解脫德。

我們這個本體,迷之者曆劫長淪苦海,正如本經後麵的偈頌所說的,“往替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我們因為迷了這個本體,對於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迷昧了。雖然有,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所以沒有智慧力,所以造了種種極惡的五無間罪。此體悟之則當下具足,正如偈頌上所說的,“誦此普賢大願王,相好智慧鹹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所以我們隻要能夠悟,悟這個“大方廣”的真心,當下就圓滿具足。所以說,初發心時即成正覺,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因為我們當下就可以頓悟成佛,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因為我們圓滿成就不從外得,而是本來就有的,隻要顯發真心本體就好了。所以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但盡妄緣,即如如佛。那麼本品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為體。一真法界,唯此一真實,一切都是真心的顯現。四聖六凡十法界,都是我們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所顯現的。而且這個真如妙體,性非染淨,遍能出生染淨諸法,所以說性具三千。我們天台宗的教理說百界千如,一念三千。我們現前這一個念頭,它就具足三千法。為什麼說我們這一個念頭起的時候,一定會落在一界。你起一個我要修六度萬行,那你這個念頭落在哪裏?落在菩薩界。你起一個念頭,我要修持好五戒,那麼你這個念頭就落在人法界。總而言之,一念起時必落一界。一界即具十界,每一界都具足十法界。

比方說人,人中有天人,人中有修羅,人中有畜生。很愚癡的人,是不能夠明了真理,這樣子呢,他是人中的畜生道;瞋恨習氣極重的人,是人中的修羅道。所以每一界都具足十界,而十界互具,就成為百界。百界每一界都具足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這樣子呢,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這樣子就成為千如。千如,千如是,百界千如。而千如之中又有假名一千、實法一千、國土一千,所以成為一念三千。假名一千是從佛假名,乃至於地獄假名;實法一千是指佛的五蘊,乃至於地獄五蘊;國土一千是佛的依報,乃至於地獄依報;這樣子就一念三千。

所以本品,是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為體。我們能夠明了這一點以後,我們就可以知道什麼?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念本覺,成今始覺,而證得究竟覺。這個是從辨體上來說的,前麵的顯體是顯性德。

明宗

第三,講明宗,就是講修德。全性起修,是不二而二;全修在性,是二而不二。本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修行的宗要。十大行願,每一願都是從自性本體上而發的。所以說《普賢行願品》不可思議,因為它每一願都是從不生不滅的真心本體上發出來的。行從性起,行,微妙的行持也是從不可思議的自性本體上而起的。一一行願,無非稱性起修之修德。導歸極樂,是因為我們以稱性起修的十大願王為因,那麼也就是以不生不滅的真心為本修因。那麼它所感得的果,也一定是稱性的淨土,不生不滅的淨土,也就是說稱性的極樂,極樂世界為果。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個是明宗。

論用

論用,是說本品它的力用,也就是功德。本品的力用功德,非常不可思議,是拔眾生苦、與諸佛樂為德用。凡夫眾生與諸佛菩薩,迷與悟雖然有懸殊,但是凡夫的心與佛的真心,凡夫的真心與佛心,究竟無有差別。所以從相上來看,是不二而二;從本性本體上來看呢,是二而不二。所以六祖大師說,“人有南北,佛性無有南北之分。”那麼獦獠身與和尚身呢,相雖然有不同,但是,佛性本體是無二無別的。

在本品的偈頌上說,“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這個是指拔地獄苦的力用。你看,這個《普賢行願品》,我們依此而修,地獄板重的苦報,都能夠一念速疾皆消滅,“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那我們如何去誦呢?不是說你口念就好。如何去修呢?如何去修這個《普賢行願品》,乃至於往昔無量劫所造的極重的地獄罪報,一念之間都能消滅呢?我們就要好好地聽聞《普賢行願品》了。那麼既然地獄極重的苦報都能消的話,其他的,鬼道的苦、畜生道的苦、修羅道的苦,更加能夠迅速地拔除,乃至於二乘的意生身的苦,也能夠迅速地拔除。

與樂,是直接與諸佛樂,與成佛樂。本品的偈頌上說,“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這個偈頌概括得怎麼樣?我們修《普賢行願品》,就能夠迅速地示現八相成道,示現成佛,示現降魔、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等正覺、轉妙法輪、普利一切眾生。這個就是與諸佛樂的明證。成佛之樂都能夠由修《普賢行願品》的法門而得到,何況是菩薩的神通樂、二乘的涅槃樂、諸天的五欲樂,那些都一念之間都可以圓成。所以說本品以拔眾生苦、與諸佛樂為勝用。

判教相

判教相呢,是在五時之中為第一時——華嚴時。“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這個天台說,世尊說法分為五時,那麼本品屬於華嚴時。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太陽剛剛出來,首先照到高山。這是最初為諸大菩薩說法,在五味之中是乳味。《大般涅槃經》上說,“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牛比喻佛陀,五味比喻佛陀的妙法,佛陀的教化。在化儀四教之中屬於頓教。“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普賢行願品》直接由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上來發願,來行持,所以頓證菩提,所以屬於頓教。於化法四教之中,兼明別教,正明圓教,在藏通別圓,化法四教之中,是兼明別教,正明圓教的。所以說本品的教相,以圓頓大乘,第一乳味為教相。

好了,略講天台的五重玄義,講說圓滿了。事實上隻要把這個品題真正領會了,整個《行願品》我們也就通達了,也就明白了。

譯者

接下來我們看譯者,“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罽賓”就是迦濕彌羅國,也就是現在的克什米爾。“三藏”是指這位般若法師,他通達經、律、論三藏。“般若”是清淨無漏圓滿的大智慧。法師本來原名是稱為金剛智慧,以金剛心所起的智慧。這個唐德宗,就請求克什米爾地區來的般若三藏法師翻譯,由烏仗那國國王親手書寫,進貢給唐德宗的梵文典籍,也就是四十卷的《華嚴》。從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六月開始翻譯,到貞元十四年二月,翻譯四十卷《華嚴》圓滿。一般常規會把這個四十卷《華嚴》最後一品抽出來,加到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八十《華嚴》裏麵去,所以現在流通的《華嚴》,都是八十一卷。

結前起後——序分

我們看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這一段是序分。雖然是一品,我們還是按照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來講說。那麼到這裏就是序分,是結前起後。那麼前麵普賢菩薩,以很長的偈頌,讚歎了如來的勝功德,這裏麵作一個總結,讚歎如來的種種殊勝功德。

以後“告諸菩薩及善財言”,普告在會的諸大菩薩,以及來參學的善財童子。

“善男子”是指能發菩提心,能明“大方廣”的人稱為“善男子”。不是講外在的相,不是講外在的男子相、女人相,而是指真能發菩提心,能明“大方廣”,能明我們“大方廣”的真心,這個人都可以稱為“大丈夫”,稱為“善男子”。哪怕外相是女人,但是她能發菩提心,能明真心本體“大方廣”,敢於擔當,以這個真本真心來修行,外相雖是女人,而心是“大丈夫”,是“善男子”。

如來的功德,是浩瀚無邊讚說不盡的。不單單是因地上的菩薩讚歎不盡,果地上的佛陀也讚歎不盡。那麼普賢菩薩就打了一個比方說,“假使十方一切諸佛”,假使十方法界的一切的諸佛,他們都來讚歎佛功德,以無礙辯才之口,經不可說不可說劫。這個時間長到什麼時候呢?就是說,你把佛刹,把整個一佛教化的國土稱為一佛刹,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都磨成微塵,每一粒微塵,都算是一個大劫的時間,經過如此漫長的時間,日日不間斷地來講說佛功德,也不能窮盡。

所以《華嚴經》上麵偈讚說,“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係,無能說盡佛功德。”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你看乃至於下一場大雨,有多少滴雨點,如來一刹那中間,都可以知道,但是無能說盡佛功德。我們一定要能夠消歸自性,這裏麵說的如來的功德是指什麼?讚歎如來殊勝功德,既是指離垢妙極法身,已經圓滿成佛的果地如來的功德。同時也是指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自性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能夠深信這一點,要能夠體悟這一點。所以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就是說唯有我們的真心佛性最尊最貴。

那麼我們要成就這個讚說不盡的,無量諸佛都讚歎不盡的這個功德門,應該如何才能成就呢?如來有這樣子無量無邊的浩瀚的勝妙功德,我們如何來成就呢?我們要修普賢菩薩的“十種廣大行願”。這樣子呢,因為普賢菩薩的十種廣大行願,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直接從真心本休上發願來起修。真心本體是浩瀚無邊,無窮無盡的,所以普賢行願也是無有窮盡的,乃至於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行願乃盡。而事實上,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都無有窮盡,所以普賢行願無有窮盡。所以說自性無窮無盡,普賢行也是無窮無盡的。善財童子等諸大菩薩,要圓滿成就佛果,就應該學習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說,“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應該像我普賢菩薩一樣,來修十種廣大的行願,稱性發願,依願修行,那麼如來的無窮無盡的稱性的勝妙功德,不期圓成而自然圓成。

好了,明天我繼續地講說正宗分,我們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