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合掌跟我念——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時光滅處命光微
到眼繁華轉眼非
莫在險連貪五欲
彌陀日夜望兒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今天進入到我們第二次的《普賢行願品》的學習。首先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為了幫助一切的如母眾生速速地從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解脫出來,共入毗盧性海,所以我們來學習《普賢行願品》。
昨天我講了三個內容,第一,是修行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我們如果修行不能夠用真心修,用生滅的妄心修是很難成就的。第二個方麵,是我們講到了華嚴經的七處九會,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我們對於七處九會,作了一個簡略的介紹。第三,也就講了《普賢行願品》的五重玄義。
《行願品》所介紹的修行法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的早晚功課之中都有,早課裏麵的普賢十大願王,晚課《八十八佛大懺悔文》裏麵所念的《行願品》的偈頌,都是普賢菩薩的修行法門。那麼《行願品》是《華嚴經》的最高峰,是毗盧遮那佛的心髓,是普賢菩薩的秘藏。一切諸佛之所證,一切菩薩之所修,都在《普賢行願品》之中。所以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說:“西域相傳,《普賢行願品》讚為略《華嚴經》,《華嚴經》為廣《行願品》。以今觀之,理實然也。”那麼也就是說,整個的華嚴的內容,都濃縮在《普賢行願品》之中。
我們無論是出家修行也好,還是在家學佛也好,修行三大綱要,都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第一個是信仰,第二個是見地,第三個就是行願。
首先的基礎是信仰。佛法大海,唯信能人,唯智能度。我們要由仰信到正信,首先我們是崇仰釋迦如來,知道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這樣子呢,所以我們相信佛陀所說的。進一步呢,我們要達到正信,也就是說我們透過如法修行,自己能夠證入。這樣子產生勝解,堅信不疑。經典上又打比方說:信如手,要有手才不至於入寶山而空歸。同樣的,我們要有信仰,才能夠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信應該包括了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我們信已成佛的釋迦如來,乃至於他方世界一切諸佛。更重要的是信我自己本具的不生不滅的真心,與佛無二無別。
第二方麵是見地。正見,世俗的正見是業果如理取舍;出世間的正見,是體認不生不滅的真心,依此作為本修因。
第三就是行願。願呢,願之所在,法門之所在。所以曆代祖師都非常注重發願,一切諸佛菩薩他們願力的總綱,就是我們平時所念誦的四弘誓願。如果沒有宏深的願的話,行持就會比較盲目;沒有行持,那我們所發的願也隻是空頭支票。所以行、願兩者,如鳥之雙翼、車子兩輪。
蕅益大師說:我們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全憑持名之深淺。所以信、願、行三資糧,是修淨土法門的關鍵。
昨天我們已經講到了《行願品》的序分,普賢菩薩開示善財童子和在會的諸大菩薩。事實上也等於是開示我們現在學習《普賢行願品》的大眾,要成就浩瀚無邊的如來功德,應該修十種廣大行願。
正宗分
今天我們進入到正宗分的學習,我們看經文。
【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這個是先列一個十大行願的總綱,我們已經知道了。佛果,我們透過華嚴昨天介紹七處九會,已經知道了,佛果有無量無邊,讚說不盡的廣大功德。那麼如何才能夠成就殊勝的佛果功德呢?這是我們每一位佛弟子都很關心,很希望能夠知道,並且依此而修行的一個話題。普賢菩薩就開示我們,要能夠實踐十種廣大行願,就可以迅速圓滿成就佛果功德。《普賢行願品》是修積淨土資糧的最殊勝的方便,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是入於聖者境界的要門。《行願品》中總集了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大願力。所以它是一切願海之中的最殊勝的願,所以又稱之為十大願王。請大菩薩都依此而發廣大的誓願。
在漢傳和藏傳佛教之中,都特別重視和讚揚十大願王。比方說寧瑪派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就曾經在1997年的時候,再次發起所有的大眾共同誦此《普賢行願品》一億遍,迅速都能夠圓滿這個願。所以希望我們都能夠透過對《行願品》的修行和學習,迅速地通達如來的密意。
《行願品》最好的注解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疏是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注釋經文而寫的。鈔是華嚴五祖宗密大師,他覺得這個疏還是太深了,說得很略,每一個字都包含無量無邊的意思,怕後世的眾生不理解,所以他又來注解這個疏,為這個疏再寫一個鈔,所以稱為《別行疏鈔》。
善財童子就向普賢菩薩請法,請求普賢菩薩開示,十大願王具體如何修?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禮敬諸佛願
底下是禮敬諸佛願。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一段的經文就是普賢菩薩開示“禮敬諸佛”。表麵上看起來很簡單,告訴我們如何拜佛。那我們學佛皈依了,個個都會。無論是顯宗的小禮拜也好,還是金剛乘的大禮拜也好。有一些人說十萬加行我也修滿了。那是不是我們真的就完全會了呢?不是。
十種禮
那麼禮佛,祖師開示說有十種禮。
第一是我慢禮。沒有恭敬心,內心懷一個我慢,這樣子的禮拜,好像那個蹺蹺板一樣的一上一下;好像以前那個舂米一樣的一上一下。第一種和第二種都是不如法的。
憨山大師在《費閑歌》上說呢:“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閑;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那麼我們外表上的拜佛,學會很容易;但是我們內在真正的保持恭敬心、清淨心,是很難的。如果我們的意不虔誠,隻是身體在拜,那就是“骷髏磕破也徒然”。
所以,身禮是指我們的身。敬是意禮敬諸佛。
《六祖壇經》上麵,有一位法達法師,他七歲就出家。出家以後,就學會誦《妙法蓮華經》,一生誦了三千多部。他以為自己功德很大,所以拜見六祖惠能大師的時候,就懷著一個貢高我慢的心,雖然是頂禮祖師,但是頭就不著地。
所以六祖大師就教誨他:“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禮拜本來是折服我們的貢高我慢心的方法,為什麼你的頭不落地呢?那就說明你內在還是懷有我慢,我執。那麼這個我執,就是我們生死輪回的根本,那麼就是罪。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所以我們禮佛,本來是折服我慢的法幢。如果懷有一個我慢之心,沒有恭敬,頭不點地,那麼依此我慢,反而成為罪過。所以如果能夠不執著於功德之相,才能夠獲得無量的福德。以前,法達法師是口念心不行,被經所轉。現在經過六祖大師的開示以後,才真正了解了,通達了《妙法蓮華經》的深意,口念心行能轉經。
所以法達法師很感激地就說了一個偈子說:“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以前執著於誦了三千部法華的功德,現在曹溪六祖大師為我開示,把我這個執著心,我慢心消除了,讓我能夠真正的心與法相應,能夠真正的知道如何如法地持誦《妙法蓮華經》。
第二種禮是唱和禮。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恭敬心,隻是一個求名聞利養的心,禮拜的時候高聲喧嘩,為了求得名聞利養,故意顯露,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驚擾同修的觀想修行。這樣子表麵上很大聲的唱念和拜,但是事實上,內心沒有至誠恭敬心,沒有清淨心,這個兩種都是應該要戒除的。
第三種是恭敬禮。能夠五體投地,徹底地降伏我慢我執,運心觀想。以我最尊貴的頭來禮佛最下的足,身、語、意三業虔誠,那麼這樣子是恭敬禮。是屬於賢首五教裏麵的小教,小、始、終、頓、圓,小教之禮。
有一本《離垢慧經》上介紹禮佛的方法,我們可以共同地行持。經上說:“我今五體對佛禮拜,為斷五道,遠離五蓋。”斷五道呢,斷五道流轉的因,就是去掉了那個修羅道,因為修羅道有天中的修羅,人中的修羅,乃至於餓鬼中的修羅,畜生中的修羅,散在渚趣。所以隻說五道。令諸眾生常得具五種神通,具足五眼。願我右膝著地時,令諸眾生常得正覺道。左膝著地時,令諸眾生雖入外道法中,不起邪見。右手著地,如世尊坐金剛座。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金剛座上,將要成佛的時候,魔來幹擾,世尊以右手指地。這時候,大地六種震動,地神就出來為世尊作證,多生累劫,三大阿僧祇劫以來,廣修六度萬行的、無量的福慧資糧,所以魔驚怖而退,那麼世尊現種種瑞相,證大菩提。
那我們右手著地時,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如釋迦牟尼佛,在金剛座上,右手指地之時,都能夠早成佛道。
“左手著地時,願以四攝法,攝受外道進入正法。”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幫助一切的外道,能夠進入佛陀的智慧海。“願我頭著地時,令諸眾生遠離驕慢心,悉得佛的無見頂相。”那麼我們禮佛的時候,能夠這樣子的來發願。
第四種是無相禮。安住般若本性之中,泯滅能禮、所禮之相,屬於始教之禮。
我們能夠在禮佛的時候,能夠知道能禮、所禮性空寂,那麼不會執著於外相。我們能禮的,能夠起用來禮佛的,是我們的不生不滅的真心;那所禮的佛,也是圓滿成就顯發不生不滅的真心的聖人。所以能禮的是真心,所禮的也是真心,這樣子不會執著於外相。我們平時禮佛的時候,是以生滅心,執著於外相來禮佛,所以功德就小。我執著於我今天拜一百零八拜,然後我執著於我如何觀想佛陀的像。當然這是基礎,但是更重要的呢,我們要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我們要真正體悟到能禮、所禮都是真如自性。
笫五種是起用禮。雖能禮、所禮之相空寂,而又能夠普運身心,隨法性身普遍起用。那麼這個就更進一步了,也就是說,我們所禮稱性起用的,圓滿成就的佛多,能禮稱性起用的身也多,這個屬於終教之禮。
古德有一個偈頌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麵接足皈命禮。”在禮佛的時候,心中可以默誦,並且觀想。我們真正地知道“能禮所禮性空寂”,我們能禮的,能夠起用來禮拜的,是什麼?是我的真心,是由我的不生不滅的真心,它所起的妙用。這時候呢,我所用的不是妄心,而是真心;所禮的也是本來空寂、不生不滅的真心,佛陀已經圓滿地顯發了這個真心。所以能禮、所禮都是性空寂,這樣感應道交難思議;這樣能夠迅速地顯發我的真心。
並且“我此道場如帝珠”,好像帝釋天的因陀羅網,帝釋天的寶珠,重重無盡,中間顯現無量無邊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在中間呢,我也顯現千百億的身,在一一釋迦如來麵前,“頭麵接足皈命頂禮”。
所以禮佛的法門不要輕視,要重視。真正透徹證悟空性,了解如來空性智慧的人,他的行持會更踏實,他對於微細因果會更注重。所以能海上師說他修行的經驗,就有一個偈頌,當年是寫給隆蓮法師的,就說,“解上士道,行下士行;不空不著,悲心內蘊。”在見地上麵要高遠,要能夠解上士的修行道,菩提道;行持上麵要腳踏實地,從禮佛,禮敬諸佛,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從這些最平實的地方下手,從暇滿難得,念死無常上起修,不落入偏空,也不執著於功德。這樣子的修行,是能夠迅速地成就的。
有些人呢,他聽了一點中觀,以後就開口閉口,都是講緣起性空,講諸法空相。然後他就認為這個禮拜、供養,這些都是有為功德。他就舍棄一切的禮佛、誦經、繞塔、經行、布施、持戒,這些事相的修行。事實上呢,他就墮入到斷見的深淵裏麵去,還是不覺不知。這一類的人,經常就說要不分別、不執著,以這個作為借口,來放棄修行善法。事實上就已經走偏掉了,他對於般若的空性,影子都沒有夢見,還要去高談頓悟成佛,事實上就已經落入斷見的深淵,已經墮入魔界了。如果不能夠真正地轉變自己的身心,樹立正知見的話,他就事實上秉持那個邪知邪見呢,就已經是辦好了一個直入地獄的通行證。
所以我們古德經常會開示說,“寧可著有如須彌,不可著空如芥子。”就是為了防止產生這一類的毛病。所以在佛經上說,“厭離有為功德是為魔業,樂著無為功德亦為魔業。”
所以我們要精進禮佛,但是要不著相,不著能禮、所禮之相。那些徹悟心源,證等諸怫的祖師,都是如此做的。百丈懷海禪師說,“行道禮拜,慈悲喜舍,是沙門本分事,宛然依佛教敕,隻是不許執著。”
有一個公案說:唐朝的唐宣宗,他曾經出過家。他做小沙彌的時候,有一天就看到黃檗禪師在大雄寶殿禮佛,他就跑過去賣弄口舌。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長老如此辛苦禮佛求什麼?”
禪師馬上就開示他,回答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
但是唐宣宗還是沒有領悟,他不理解禪師這個深刻的開示,還是不知深淺高低的繼續問說,“那禪師禮拜什麼?”
黃檗禪師回手,啪的,就給他一個巴掌,給他一個耳光,“你不是已經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了,你不是已經證入空性了嗎?”
所以我們應該要能夠解上士道,行下士行。
第六種是內觀禮。內觀自己自性天真佛,離言絕相,離念平等,猶如虛空,心不攀緣外境,心能夠契合本覺妙心,這個也可以稱為皈依禮敬,屬於終教之禮。也就是說,心與我們的本覺妙心相應,這樣子也就是在禮佛,禮自性天真佛。
第七種是實相禮。實相無相,內外一如,內觀自佛,外觀他佛,同一實相,即能所無能所,是頓教之禮。事實上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在禮佛,但是能禮、所禮,都不執著於這個相,而是知道都是諸法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能夠徹悟心源。
第八種是大悲禮。能夠觀大地一切苦惱眾生,皆在我心之中,那麼我們禮佛的時候,就代一切眾生懺悔,代一切眾生消災祈福。所以我們在修那個三十五佛大禮拜的時候,一定要先發菩提心,要觀想左父右母,無量的眾生圍繞著共同禮拜。
第九種是總攝禮。除了前麵的兩種不如法之外,由第三種禮到第八種的大悲禮,都共為一觀,攝為一體。
第十種是無盡禮。我此一拜,即是普賢行願,遍塵刹依正二報,乃至極小一毛孔一微塵之中,悉皆現身,能禮之身無盡,所禮之佛亦無盡,那麼這個是普賢菩薩的禮佛方法,念劫圓融,無有窮盡。
釋所禮果境
那麼我們先看所禮的果境,就是所有盡法界、虛空界。法界是法,虛空界是比喻。普賢菩薩的修行方法不像我們,比方說我們隻是拜一尊釋迦牟尼佛,乃至於我們拜三十五佛。那麼普賢菩薩,他是示現為等覺位的大菩薩,事實上,他是早已成佛,示現為等覺位的大菩薩。他的這種修行境界,雖然我們不能完全做到,但是我們可以了知,也可以向這個方麵努力。為什麼?因為從真如本性上來說,我與佛菩薩是無二無別的。那麼禮拜的時候,這個對境是非常廣大的,是遍十方法界的一切佛刹極微塵數佛,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刹,每一粒微塵裏麵,都有佛和諸大菩薩海會圍繞。那麼這個對境非常廣大。
釋能禮因心
能禮的因心,是“我以普賢行願力戰,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我能禮是依靠,我能夠對這麼廣大的境界,禮無量的諸佛,是依靠三種力量:第一是普賢的行願力的加持;第二是我自心的信解力;第三種是法性的不思議力。這樣子都能夠如對目前。
釋能禮心相
能禮的心相,是“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以清淨的三業來禮敬,我們的不生不滅的真心,是為一切諸法之所依。
一切的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由我們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而顯現的。它在有情眾生分上叫佛性,在無情萬物分上稱為法性。所以有些人不理解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成佛這個好理解,無情怎麼能夠成佛呢?我們要知道,依報隨著正報轉呐。
我們凡夫眾生因為無始的迷執,他就會執取非常少分的四大,執著為“我”,執著於這個身體,是非常少分的四大。而對於外在廣大的四大,都舍棄掉,認為是身外,認為是外物。這樣子就有了能所的對立。事實上,境與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眾生因為心迷,所以不隔而隔,所以需要借助於普賢行願的法力,和自己對於普賢行願的修行法門,內心所起的深信力,勝解力,所以能夠明明了了,如對目前。
所以大經上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妙法蓮華經》上有一句經文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世間相為什麼會常住呢?世間相,你看,都有生住異滅,有成住壞空啊,怎麼會常住呢?事實上都是從本體上來說的。為什麼?世間的森羅萬象,它的本體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如來堿性。所以我們從這個層麵上來說“世間相常住”。
南北朝時候有一個傅大士,他作了一個偈頌說:“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一般我們不理解,覺得這個很奇怪,莫名其妙。除了第三句人從橋上過好理解以外,其它的三句都是不知所雲。事實上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真心本性主人公。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就好理解了。
“空手把鋤頭”,是說什麼?既然是空手,為什麼會把個鋤頭呢?事實上說什麼?這個鋤頭是比方,是比方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軀殼。我們這個真心就蘊藏在這個身體裏麵,這個身體是有生滅的;但是我們的真心呢,是不生不滅的,所以說“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既然是步行走路,又怎麼會是騎水牛呢?還是這個比方,步行還是指我們的真心。我們的真心她借助於這個生滅的這個身體,所以說,要透過這個生滅的身體,來悟入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的身體她有生滅,有生老病死,但是我們的真心不生不滅。
怎麼可以理解呢?比方說我們的六根根性,我們的眼,眼根,它的這個能見的功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的顯現。比方說,我三歲的時候看一條河流,這個能見的功能是與我六十歲的時候看一條河流,這個能見的功能是一樣的。但是它的外緣可能不同,外緣怎麼不同呢?我小孩子的時候,眼根明亮,所以我看得清晰;我六十多歲了,老眼昏花了,所以看外境看得模糊了。但是能見的功能是不生不滅的,是沒有變化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能夠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所以“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透過這個生滅的法,悟到它蘊藏的不生不滅的法;由外在的生滅的相,見到不生不滅的真性。那你見到不生不滅的真性,就是見到諸佛,所以說“諸佛常現前”。
普賢菩薩這個殊勝的禮佛法門,有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是般若。生佛平等觀智隨時生起,禮佛的時候能夠觀想,我這個身體雖然沒有成佛,但是我的真心佛性與諸佛一樣,也是充滿法界的。所以心是周遍法界的,所以我也能夠顯現無量的化身去禮佛,我這個一一佛刹現無量的化身去禮佛,也能夠周遍法界。為什麼?因為我的真心,是周遍法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