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講(1 / 3)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無始時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何樂

是故為度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昨天我講到了《普賢行願品》的第一行願“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看起來就好像是很基本的。事實上,是等覺位的大菩薩,他們所修行的法門,我們隻能夠相似地去行持。

佛經上麵說了很多禮佛得到感應的公案。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波斯匿王第二個女兒,小女兒,因為宿世的業力的緣故,生下來就相貌很醜陋,並且皮膚也很粗糙。所以波斯匿王,就給她取一個名字叫做金剛。一直就養在深宮裏麵,不給其他人見到,以後又給她找一個已經破落的,貴族的青年作為駙馬,在晚上的時候成親。那麼第二天早上一起來呢,這個駙馬發現這個公主長得比較醜陋,所以每一次駙馬到外麵去參加聚會,都不會帶公主去出席。那麼時間久了,大家覺得很奇怪,大家就有兩種推測,要麼呢,這個公主就是生得非常莊嚴,貌若天仙,要麼就是很醜陋。大家要求這個駙馬帶公主出來,跟大家見一麵,駙馬一直就推辭。這個金剛公主,她自己聽聞佛法以後,就非常慚愧,懺悔自己宿世的惡業。所以每一天都在宮裏麵,至誠地禮拜釋迦牟尼佛,那麼感得釋迦牟尼佛,在空中現身,並且放光加持她。光明一照觸她的身體,馬上她就得到現法果,就轉變得非常的莊嚴,頭發也非常的柔軟,皮膚也非常的細膩。

大家一直很好奇,想見這個公主。有一次大家就趁機把這個駙馬灌醉了,從駙馬的這個腰帶上麵把宮門的鑰匙拿過來。因為波斯匿王一直也想著是家醜不可外揚,所以從小到大都沒有給其他人看到過這個公主的樣子。

有三重的宮門,大家偷來這個鑰匙以後,一打開這個宮門,因為那時候金剛公主,已經禮拜佛陀,已經轉過來了。一看,非常相好莊嚴。

駙馬就回到宮裏麵,一看到以後,也覺得很驚奇。然後大家都一起來禮謝釋迦牟尼佛。

還有很多的感應的故事說,因為禮拜佛陀而開智慧,非常多。

廣修供養願

今天我說第三廣修供養願。大家看經文。

所供果境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這個是講所供的果境,所供的佛果境界。都是跟前麵一樣的啦,盡虛空、遍法界,好像微塵一樣多的諸佛海會之中,每一尊佛都有無量的菩薩和人天大眾周匝圍繞。

這樣非常廣博浩瀚的海會諸佛聖眾,以凡夫的心力、身力,是確實無法一一去供養承事,就必須要仰仗諸佛如來和鑿賢菩薩的行願力。同時我們自己也要能夠深心信解自性普賢,我們本具的佛性,也與普賢菩薩一樣,自性普賢也本來具足這樣的妙用。我們的真心,也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這樣才能夠作如此廣大的供養。

明能供因心

底下是能供的因心。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那麼以普賢菩薩的行願力,和我自己深心信解力,深信我的真心就是自性普賢,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對於這樣浩瀚無邊的諸佛海會,都能夠現前知見。

明所供物品

第三就是講所供的物品。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所供的物品裏麵,你看,每一種都是講天上的,“天音樂雲”、“天衣服雲”、“天傘蓋雲”,天上的就表示非常尊貴,不同於人間的凡品。

每一種都說“雲”,表示非常多。我們說海會雲來集,形容數量非常多,供品非常多,周遍法界。

顯事供以攝理體

種種“華雲、鬘雲”,這些都是表示要以事供來攝理體。我們供這樣東西,我們要知道,它表示的意義,它是表法的。我們獻上去的同時,我們要明白它所包含的義理,自己內心也如法地發願。

我們獻供養的意義是三重——

第一是表達對於諸佛菩薩的恭敬心。

第二是培植福田,增長福報福德。我們說八福田,一般來說,歸納為三類:第一類就是敬田,佛菩薩、師長、善知識,都能夠啟發我們的智慧,是我們恭敬的對象;第二是恩田,恩德最重的是父母;第三是悲田,幫助弱勢群體,幫助一些可憐憫的眾生,讓他們都能夠得到暫時的人天樂和究竟的解脫涅槃樂。這樣我們能夠迅速地增長福德。

第三種意義,就是能夠滅除慳貪。凡夫眾生,因為他執著於這個身體就是我,有實執,不知道這些都是虛幻的,都是生滅無常的,產生一種實執,那現在能夠來獻供養,就能夠斷我愛執,滅除慳貪。

“華雲、鬘雲”,是表六度萬行莊嚴供。我們以六度萬行的菩薩行的因花,因地的花,來莊嚴如來眾德具足的果地的覺悟,來莊嚴佛陀福慧兩足尊的果地境界。所以我們供花的時候,不要單單是說將來得相好莊嚴的報,更深一層的是我們獻上花,我們就心裏麵就要對佛菩薩發願,我要效法諸佛菩薩,廣修六度萬行。

“鬘雲”,“鬘”是把花串起來,也就是說,我們行持六度萬行,要相續不斷,盡未來際恒修菩薩行。

“天音樂雲”,是表示神通成就供。我們在佛前獻上海螺,一方麵是向佛菩薩請法;另一方麵也是表示神通成就供。

“天傘蓋雲”,是表示我們發願要行八正道,因為傘蓋能夠遮陽避雨。我們行持八正道,也能夠不為煩惱所侵。

“天衣服雲”,衣服能夠保護我們的身體,這個就是表示,我們要成就柔和忍辱之衣,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那我們獻上衣服的時候,我們也是要想著我們要以忍辱波羅蜜為莊嚴。

“塗香”是表示行持別解脫戒,梵行成就供,我們以戒香為莊嚴。那“天衣服雲”,也表示我們圓滿地修持,我們說天衣無縫,不是人工、手工所成,表示圓滿。“塗香”,表示梵行成就。香塗,一種濃的香水,在印度沐浴以後塗在身上。

“燒香”香燃起來,香雲蓋,遍滿十方,那也表示我們宏揚戒法之香,宏揚三聚淨戒。

“末香”,是表示精修別解脫戒香。

“酥燈、油燈、諸香油燈”是表示般若行證的供養。供燈,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能夠為一切世間燈,能夠顯發本具智慧。這裏麵以種種的“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供,表示我們要成就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我們發願,我們獻上種種燈的時候,發願我們能夠深入諸佛的薩婆若海。

“一一燈炷如須彌山”,須彌山,妙高峰,這表示我們體悟般若之理非常高深。

“一一燈油如大海水”表法就是我們體悟般若之理,非常的寬廣,如大海。

佛教裏麵的世界觀就說,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國土,那麼以須彌山為中心,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一日一月,這樣子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以前的人他解釋說,這個須彌山,就是珠穆朗瑪峰,其實這個說法不準確。黃念祖居士,他學物理學的,他就有一個新的說法, 說須彌山,一個小世界,佛教裏麵說的一個小世界,就是我們現在的天文學所說的一個銀河係。那麼銀河係裏麵有黑洞,黃念祖居士就認為說,這個須彌山就是指一個銀河係裏麵的那個黑洞。

我們現在的天文學對於一個銀河係,都沒有完全搞清楚。不要說一個銀河係了,就是銀河係裏麵的一個單位,一個小單位,一個太陽係,我們都還沒有完全搞清楚。所以如來智慧甚深廣大,科學越昌明,我們越對佛陀的浩瀚深遠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是以事供來顯理,來表法。

財施 法施 無畏施

我們經常會說,布施與供養,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群生。其實布施與供養,也不完全是從供的對象,我們也可以看自己供的心,如果我們能夠像普賢菩薩這樣子地修平等行、平等供,以清淨心、至誠恭敬心,這樣子地來修,三輪體空地修,就都可以說是供養。

我們說財施,外財施、內財施,可以感得福報、財富自在;法施可以成就智慧;無畏施可以感得健康長壽。那麼一切諸佛,都曾經廣修供養,比如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就“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他值遇燃燈佛的時候,就買五朵蓮花,以菩提心來攝持,供養燃燈佛。並且在燃燈佛去說法的道路上麵,有一段泥濘路,菩薩就把自己頭發解下來,解開來跪在地上,把頭發鋪上,讓燃燈佛踩過去。

所以“廣修供養”很重要,越是證悟空性理體,非常透徹深遠的人,大徹大悟的人,他越會對於因果細微的地方都很謹慎,而不會放逸,而會很注重於事相上的供養。

有一些人呢,他聽到說,眾生的自性之中本來圓滿具足一切功德神通三昧辯才,或者老是聽到說,般若法身之中一法不立,然後他就認為,那就不必要在事相上麵去修供養了,因為本來具足嘛。其實這種人是沒有真正了解,是沒有正知正見。

《大般若經》上說:“般若雖空,不壞一切法,合於一切法。”正因為法身不立一法,所以就能夠熾然建立一切善法。《維摩經》上說,“菩薩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植眾德本,同時又知道,都是空華相。“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所以《金剛經》說一四句偈,其實她的要旨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地菩薩,已經證得了無生法忍,無功用行,離開一切分別念,但是他們仍然會精進地供養恒河沙數諸佛。並且《菩薩戒本》上麵有要求,要求我們受了菩薩戒以後,每一天都要供養三寶三次,否則的話就是犯輕垢罪。所以要“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能夠像普賢菩薩一樣,以真誠、清淨、廣大、平等的心,來修布施,就叫做“供養”;沒有這種心,就叫做“布施”。布施的福報小,供養的福報大。

我們看我們做的佛事,很多都是上供下施了。我們中午上供就是供佛;早上起來齋天,是供養天;晚上放焰口,做蒙山,這個是請餓鬼道的眾生來受供養。另外金剛乘裏麵的,如煙供、火供、會供,都是供養。吳立民居士他就有一個很通俗的說法,他說:所有的佛事,就是一個字“吃”。那我們中午上供請佛吃;早上齋天請諸天吃;那我們做盂蘭盆供、做蒙山、焰口、做煙供、火供,一切一切,都是獻供養。

經文所講到的這樣浩瀚無邊廣大的供品,我們凡夫哪裏會辦得到呢?有些人會生起一個疑問:這麼多,就算是我們辦得到,又如何能夠真正地去常時供養,這樣浩瀚無邊的廣大的諸佛菩薩呢?關鍵在於我們是以薔賢行願力,和自心的深心信解力,我們自心,自性彌陀,自性普賢,自性釋迦,事實上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她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以,自力他力和法界緣起力結合起來,就能夠真實地成就供養。一香一花,無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因為即空,所以能夠盡虛空界;因為即假,所以能夠如雲遍滿;因為即中,所以能夠以稱真性的供品,供物來供養諸佛。這是講財物的,物品的供養,但是也要知道,這中間所包含的是表法的意思。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事實上菩薩的六度萬行,都可以概括在供養裏麵,概括在布施度裏麵。彌勒菩薩說,“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資生,是財施,資生物品。這個屬布施度,是財布施。

無畏布施呢,就是指持戒和忍辱。我們不會去傷害眾生,我們持戒,持戒度,所以眾生無畏。眾生傷害我們呢,能夠修忍辱,修忍辱度,所以眾生也無畏。

法施就是指精進度、禪定度、智慧度。精進為眾生說法,以禪定力觀察根機,以般若度稱其根性,善巧方便地宣說,讓一切眾生心開意解。所以事實上六度都可以概括為布施度,都可以包含在“廣修供養”裏麵來。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是下施眾生。

上供諸佛,因為諸佛菩薩,他已經無有怖畏、無有恐懼,所以隻有財供和法供,財供養和法供養,而以法供養為最尊最上。

底下,普賢菩薩列舉了七種法供養——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前麵所列的種種的供養,雖然很多,但是無非都是世間的財物,都是屬於有為法。世間最尊最貴的不是財富,而是智慧。哪怕你擁有一四天下,你仍然還是不能解脫。唯有智慧才能讓我們超出生死輪回。

法供養的範圍,是廣大無邊的,普賢菩薩列舉了七個。

“如說修行供養”是總綱。我們能夠依教奉行,能夠按照佛陀的教導去修行,心與法相應。要知道,我們任何一個居士家裏麵所布置的佛堂,都是四曼具足,都是一個壇城。

四種曼陀羅都有,我們東密裏麵講四曼:大曼陀羅、法曼陀羅、三昧耶曼陀羅和羯磨曼陀羅。

大曼陀羅事實上就是指佛的壇城,佛壇城,我們供佛像,供觀音菩薩像,這是大曼陀羅。

法曼陀羅是我們供經典,我們供《金剛經》,供《大般若經》;還有一些人沒有供經書,但是他那個佛龕,兩邊會有一副對聯,這個也是法曼陀羅,也是法壇城。對聯一般常規的就是說,“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台上現如來。”這個對聯也是表法,也是在說佛法,這個也是法壇城,法曼陀羅。

第三,就是三昧耶曼陀羅,三昧耶就是誓言,就是行願,佛菩薩手中所拿的法器、標幟,你看阿彌陀佛,他手裏麵捧一個蓮台,這是表示阿彌陀佛的願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就是三昧耶曼陀羅,就是行願壇城。我們在佛前獻供,這個供品,也是我們的行願,也是表法,表示我們的誓言,願力。我們在佛前獻上花,那我們內心同時電就發願,我效仿諸佛菩薩,來廣修六度萬行,以六度的因花來莊嚴佛果,這個就是我的行願,這個就是三昧耶曼陀羅。我們獻供水,也是發願我們迅速地成就清淨心,這個也是我的行願。

羯磨曼陀羅,羯磨:業、行動、供養、在動。你看我們的香爐,我們的供碗、供杯,我們每天上香,每天供水,每天供果,這個就是羯磨曼陀羅。

無論大小都是四曼具足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呢,家裏麵這個壇城是小壇城,是一個模型,是給我們實習,我們誦經、修行都是在實習用的。那真正的運用,真正的修行是在哪裏?真正的修行,是麵對社會,在生活之中實踐佛法,這是真正的修行。我們真正修行的大壇城,就是我們的社會。我們整個社會,在佛弟子的眼中,都應該看作是一個大壇城。我們所學到的一切佛法,我們誦經所體悟的一切佛陀的智慧,我們都要能夠應用到社會中去。在日常生活之中遇到的一切,所麵臨的一切,我們都能夠運用佛法的智慧,去轉化,去升華。那個是真正的修行。所以說社會是一個大壇城。

我們能夠用什麼方法?在麵對的時候,我麵對社會,麵對生活的時候,起了煩惱,我們用什麼方法去轉化,去降伏煩惱,去升華自心,那麼這個就是你真正的修行方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經典上麵,佛陀教誨的智慧來轉變自己的念頭,念念與真如自性相應,這個是真正地如法修行供養。所以我們學佛以後,應該心地清淨,應該煩惱一天天少,應該智慧廣大,應該麵對一切的時候,都能夠快樂無憂,歡喜自在。應該成為一個世間法上麵也是非常優秀,讓一切眾生讚歎的人。

同時心雖然在世問法看來很有成就,心又能夠毫無染著。“如蓮花不著水,如日月不住空,心清淨超於彼。”這樣子是真正地如法修行供養,這樣子是口念心行,是真正地會誦經,是真正地在轉經。所以我們所學的經典,隻是思維模式;我們的修行是行為模式。思維模式,要透過行為模式的實踐,然後讓我們的生命成熟,讓我們的生命能夠很有價值,很有意義地莊嚴地開花,開般若花,結成佛的果,讓我們的法身慧命長養。

所以並不是我們聽聞一下,我們看看書,我們記住了,我們知道了,就算了解佛陀智慧了,不是的。應該是思維模式,透過行為模式的實踐,然後真正地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之中去,這個樣子是我們真實的智慧。

所以《法句經》上說,“雖誦千言,不敬何益;不如一行,欣樂奉修。”最關鍵是要如法修行,這是總綱領。佛陀出現於世,不是要眾生供養他,而是為了讓眾生得解脫。你獻上的果也好,什麼也好,佛陀也並不需要享用,佛陀圓滿具足。歸根結蒂還是利益自己,增長自己的福德智慧。

第二種,是“利益眾生供養”,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我們都積極地去做。因為佛菩薩就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出現於世,所以我們能夠利益眾生,自然就是對諸佛最好的供養。釋迦牟尼佛因地為屍毗王,就曾經示現割肉喂鷹,這個公案大家都知道了。我們讓一切眾生,得到暫時的人天樂的利益和究竟的解脫樂的利益,《華嚴經 十地品》上說,“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這是利益一切眾生供養。

第三,是“攝受眾生供養”。這個社會上麵有很多人,你直接了當跟他們去講佛法,他不一定會接受,所以首先要能夠攝受他們,讓他們對你有信心。菩薩的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掇、利行攝、同事攝。

布施攝,凡夫眾生他沒有了解佛法,他很實際,他有困難,那你能夠在物質上麵,在經濟上麵,盡你所能幫助他。

愛語攝,在慈悲心的基礎上,用利他的柔軟語言去幫助他,他心裏麵起執著,起煩惱的時候,你能夠開解他。

利行,所做的一切,都是對他人有利益,沒有損害的。

同事,一方麵是融入到他們之中去,他們做的事情,正當的你都會跟著去做,然後大家有一個溝通的共同話題。更重要的是能夠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這樣子就能夠讓眾生對你有信心,然後能夠攝受他們。這個就是法供養諸佛,這樣子就是“攝受眾生供養”。

第四是“代眾生苦供養”,以同體大悲的精神,我們知道了,我的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以一切眾生,都是我心內的眾生,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所以苦願自受、樂願他取。乃至於我們在一呼一吸之中,都是這樣子地修,把一切眾生的痛苦都吸過來,發願代一切眾生受苦,自己修行的功德,發菩提心的功德,都回向眾生,都加持眾生,早成佛道,願代眾生受無量苦,願予眾生一切樂。

《佛門異記》裏麵,講了一個真實的公案。唐朝時候,浙江台州天台縣,有一位禪師,這位禪師他就發願,盡此一報身,代一切眾生受病苦。所以他原來的名字,大家都忘記掉了,都稱呼他叫代病禪師,代眾生受苦,受病苦。

這個代病禪師,他七歲的時候,他父親就過世了,他非常悲痛,悟到無常,就請求母親同意他出家。他的母親不同意,因為就這一個兒子,不同意。然後這個禪師,他這個大雄大力,他很勇猛,馬上就拿出那個刀來,砍斷一個手指,來表明他的心誌。他的母親沒辦法了,就同意了。

他就到天台山國清寺去剃度,剃度學習受戒以後,他就出去遊化十方。走到河陽這個地方的時候,這個地方連續幹旱六七個月了,一直不下雨,用什麼辦法都求不到雨,他們去求龍王,去抬那個城隍神去遊,都沒有求到雨。代病禪師遊曆過來,大家就求他想辦法。

他就在《大藏經》裏麵,拿出《請雨陀羅尼經》,根據那個經上的教導,拿一張紙,畫了八龍王的像,然後就如法誦經和持咒。咒誦圓滿了以後,就把那個像,那張紙就投到河裏麵去。大家就看到,很奇怪,那張紙就在水麵上,有時候沉下去,有時候浮起來,好像真的龍在遊動一樣。很快就下雨了,然後整個地界的旱情都緩解了。

在唐代宗的大曆元年,代病禪師他就遊曆到了太行山,在太行山上麵,他就搭一個茅棚修行。

有一天代病禪師外出辦事,山腳下有一個樵夫,砍柴的人,就來偷他的東西。樵夫把禪師的東西拿一個包袱包起來,準備偷走,很奇怪,剛剛走出茅棚,就來了兩隻老虎,圍著他,他就嚇得不敢動了。那老虎就守著他,也不讓他離開,一直等到這個代病禪師回來以後,這個兩隻老虎才站起來。

這個小偷就很害怕,馬上就懺悔,磕頭如搗蒜。代病禪師很慈悲,讓他走,然後就拿手去摸這兩隻老虎的頭,對老虎說,“還是讓他走吧。”這個老虎,好像家裏麵養的狗一樣,乖乖地就站起來,讓一條路,讓他走下去了。他就很慚愧,以後很快又跑上山來,請求禪師給他剃度,隨禪師修學。

第五種是“勤修善根供養”,這個是很關鍵的啦,“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由這個根上生出。就好比植物有根,就會成長開花結果,同樣的,我們修行有善根,一切的功德就能夠生起來,善根有世間善根和出世間善根。

世間善根是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對於世間的五欲六塵不起貪心,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內不受六根欲望所驅使,外不受六塵所誘惑,無貪;對於一切不如意的境界不起瞋心;對於一切的事理通達明了,不迷惑、不顛倒,深信因果。這個是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

出世間的善根隻有一條,就是精進,是菩薩的善根,精進修行。如釋迦牟尼佛因地與彌勒菩薩共同發心,精進修行,以此功德力,功超九劫,早成佛道。

第六是“不舍菩薩業供養”,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就是廣修六度萬行,度化一切眾生,乃至於佛菩薩的像都能夠教化眾生。

第七是“不離菩提心供養”,華嚴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不要說沒有發起菩提心,而是發了菩提心,你忘失了,修諸善法都是魔業。為什麼是魔業?因為你修諸善法,沒有菩提心攝持,“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因為你沒有菩提心攝持,沒有三輪體空去修,那麼你是住相布施,雖然第二生會感得大富大貴,但是因為你大富大貴就會迷失掉,就會造惡業,所以第三世就會墮落。所以稱為三世怨,所以稱為魔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