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講(1 / 3)

請大家合掌跟我念——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大行菩薩稱普賢 重重願海浩無邊

端嚴示坐六牙象 智慧化生七寶蓮

一切三昧皆自在 本來妙德盡周圓

寶威來讚娑婆化 靈感神通震大千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諸位善知識,首先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為了幫助一切的如母有情,能夠迅速地脫離六道輪回的苦海,深入普賢行願法門,早成佛道,我們來學習《普賢行願品》。

昨天下午,我們講了第七“請佛住世”、第八“常隨佛學”、第九“恒順眾生”。

“恒順眾生”這一願,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核心,至關重要。

我們真正做到了“恒順眾生”,就能夠把凡夫的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眾生為中心;就能夠把凡夫的我愛執,轉變為他愛執。凡夫因為我愛執,所以流轉生死。現在修習普賢菩薩的“恒順眾生”,就能夠破除人我執,圓滿福慧資糧。

所以我們看下麵的經文,是列舉菩薩如何行菩薩道,如何“恒順眾生”。

昨天我講到了,對於眾生我們要“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如果稱性體而觀照的話,確實是“等無有異”的。都是同一真性,所以我們要平等供養,沒有差別,“等無有異”。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

對於有病苦的人,我們作為良醫去治療他們,幫助他們。身體有病,就治身病;心裏有煩惱病呢?就治煩惱。所以說:身體健康無病苦,心靈健康無煩惱,靈性健康消業障。

靈性健康就是說我們能夠體悟到我們的真性,我們的真如自性,就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就能夠作實相懺悔,以實相懺來消業障。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

對於那些迷失正道的人,能夠給他指示正路。那麼從事相上來講,就是眾生如果在曠野之中迷失道路了,菩薩來給他指示。比方說,玄奘法師西行求法,在沙漠中間,一失手把水囊打翻了,一滴水都沒有了,沙漠之中沒有水,那就有很大的生命危險。那麼他以念誦《般若心經》的力量,感得觀世音菩薩化現為泉水,化現為青草,所以得救了。這個是事相上來說。

如果從理上來說呢,凡夫眾生在六道生死苦海裏麵流轉,不知道超出輪回的方法,這個是失道者。所以修習普賢行願法門的菩薩,能夠以“恒順眾生”來為他們開示超出輪回的方法。

如果從廣義上來講,因為普賢行願法門是很高的法門,是為等覺位的大菩薩所說的法門,所以如果從本經的究竟意趣上來講,不單單是說六道輪回是失道者,乃至於二乘聲聞、緣覺也是失道者,因為他們雖然斷見思惑,還有塵沙惑、無明惑,還沒有究竟的明心見性;乃至於十地以下的菩薩,嚴格來說也可以說是失道者,因為他們雖然見性,功德還未圓滿,還需要斷生相無明。所以這個是嚴格來說。

當然了,在此地,我們來修學的話就說,在六道輪回裏麵就是失道者。我們要超出輪回,我們要念阿彌陀佛,修淨土法門,往生極樂,這個是示其正路。我們修學普賢行願法門,能夠勸一切眾生,具足信願行,求生極樂世界,即有念而巧入無念,因往生而得證無生。這樣子是示其正路。

【於暗夜中,為作光明。】

眾生在生死輪回的大夢之中,在無始無明的無邊黑暗之中,所以不知道業果如理取舍,不知道顯發本有的智慧光明,所以就“從暗入暗,從苦入苦。”我們“恒順眾生”,要為他們說法,讓他們啟發本有的心性的光明。

【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從事相上來說,就是對於那些貧苦的眾生,讓他們得到金銀財寶的伏藏。從理體上來說是,一切眾生雖然真如自性之中具足無量的智慧、福德、神通、三昧、辯才,但是不能起用,所以說是“貧窮者”。那麼這個“伏藏”呢?就是指我們真心自性的“大方廣”。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的如來藏性,本來圓滿具足一切功德,所以我們說她是“伏藏”。那麼也就是說,我們修學普賢行願法門,“恒順眾生”,眾生不知道修行呢,我們為他開示佛法,讓他能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能夠明心見性,這個是“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那麼菩薩能夠這樣子地以平等心、以廣大心、慈悲心、智慧心,來修平等行,來饒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得到暫時的和究竟的利益。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那麼也就說,我們能夠“恒順眾生”,就是隨順供養諸佛。因為我們能夠恒順眾生,就是破除我執,顯發我們的真心,那麼就是法供養,就是真法供養如來。所以說隨順眾生,就是供養諸佛。

尊重眾生就是尊重如來,也就是說,尊重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尊重我們的法身佛。

令眾生生歡喜,則令如來生歡喜,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為了度化一切眾生,所以佛陀看一切眾生,勝過於父母關愛自己的獨生子女。父母雖然無比地關愛獨生子女,但是隻是一生一世;而佛菩薩度化眾生是生生世世,盡未來際,“無有間斷,無有疲厭。”所以如果能夠令眾生生歡喜,就能令諸佛生歡喜。

第二個方麵,是因為我們能夠按照普賢菩薩的教導,去“恒順眾生”,所以就能夠超出生死輪回,那麼如來生歡喜心。因為我們是依教奉行,是真法供養如來,所以如來生歡喜。如來出世的本懷,就是為了幫助眾生,超出輪回,得到解脫。

事實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裏麵是無佛、無眾生、無凡夫,沒有這些差別之相。因為法界是平等的,法性是平等的,是不生不滅,離緣獨立的,是本來清淨的。那為什麼會有差別相呢?為什麼會由一真法界,變現出十法界、四聖六凡呢?是因為凡夫的心想不平等,所以平等法界就變成差別法界,一真法界就變現出十法界。所以說平等法界是真的,差別法界是假的。

“恒順眾生”,就是要我們把差別甩掉,那麼一真法界就現前了,那麼我們也就明心見性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心清淨了,諸法實相就現前了。

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能夠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那我們修學普賢十大願王,“恒順眾生”,在差別的法界裏麵見到平等,這個是自己的修行證果,是自度圓滿;在平等的法界裏麵見到差別,隨眾生的根器而教化,這個是菩薩,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度化眾生,是度他圓滿。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這個是佛法修證的心要。為什麼說令眾生歡喜,則令諸佛歡喜呢?因為“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觀經》上麵也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佛心就是大慈悲心。並且因為有大慈悲心,才有佛教。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為悉達多太子的時候,就是因為見到六道眾生的生死輪回的痛苦,所以生起大悲心,想著如果不出家修行的話,就算是做轉輪聖王,物質上麵能夠幫助眾生,但是那個是不究竟的。所以悉達多太子以大慈悲心,出家修行成佛,才有了我們現在能夠學習的如來聖教。所以說有大慈悲才有佛教。所以說普賢行願法門,是《華嚴經》的核心和精髓,是等覺菩薩要圓滿成佛而修行的法門。

而在這個普賢十大願王裏麵,最核心的法門就是第九願“恒順眾生”。前麵的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開始,一直到“常隨佛學”,這些前麵的八願的一切內容,都是為“恒順眾生”打基礎的。所以說學佛,我們要成佛,成佛要建立在度眾生的基礎之上,離開眾生就不能成佛。在修行道路上的最初、中間和最後圓滿成佛,眾生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將以前的、凡夫的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眾生為中心,將我愛執轉變為他愛執,所以這個是最重要。

在成佛道路上麵,最初、中間和最後,眾生都是至關重要的。最初我們因為觀見眾生苦,悲憫眾生苦,而生起大悲心來,“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是故於此中,緣起大悲心。”因為大悲心,所以能夠發起菩提心來,所以說“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這個是修行成佛道路上的最初,因眾生而起大悲,而生菩提心。

中間呢?就是我們生起願菩提心以後,要廣修六度萬行,以實踐、以行動,去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在度眾生的過程之中,圓滿自性本具的,顯發冉性本具的福德智慧。所以說中間修六度萬行,也離不開眾生。

最後呢?圓滿成佛是為了真正地有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能夠究竟圓滿地幫助眾生得到解脫,幫助眾生成佛。所以最後圓滿成佛,眾生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所以諸佛如來,一切的諸佛如來,他們之所以發菩提心,都是因為在因地觀見眾生恒處在六道輪回的生死苦海之中,造諸惡業,受無量的痛苦,所以心生悲憫,發願拔濟他們的痛苦,“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菩提心有兩個方麵,利他心和成佛心,這個兩個方麵結合起來,是完整的菩提心。單單有利他心,是世間的善心,也有利他心,好像雷鋒一樣,但是他沒有成佛心,所以不是菩提心。單單有成佛心,沒有利他心,就會退墮到二乘,隻求自己解脫。所以要兩者兼具,所以前麵已經發了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願菩提心,所以要行持。

因為前麵已經以大悲心的緣故,“慈能予樂,悲能拔苦”,願意幫眾生,拔濟出生死的苦海,但是我們剛剛發願,在因地上麵,能力還是非常不夠,非常有限的。惟有成佛,才有大能力,所以我們要發願成佛救度眾生,這樣子地來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願菩提心。發起願菩提心以後,就付諸行動,就廣修六度萬行,圓滿福慧二資糧成就佛道。

在《理趣六波羅蜜經》上麵說,“佛告慈氏”,佛陀開示彌勒菩薩,“大乘萬行大悲為先。譬如長者,唯有一子,父母憐愛,徹於骨髓。菩薩大悲亦複如是,於諸有情,住於極愛一子之地。”那麼佛菩薩關愛眾生,勝過於父母親愛護自己的獨生子女。父母親愛護獨生子女,一個是止於一生一世;而菩薩是多生累劫都會教化。父母親愛護子女,還是有親疏分別、有變化,子女很孝順,父母親很歡喜,子女很忤逆呢,父母親的愛護心也漸漸地淡漠一些;那佛菩薩呢,越是惡業重的眾生,佛菩薩越會救度他、幫助他,以大慈悲心憐憫他,不會去起分別。所以說,勝於父母愛護獨生子女。

“又此大悲,能作方便,成辦一切助菩提法故;又此大悲,能悟無師自然之智故;又此大悲,能除一切自心熱惱,隨順有情,為饒益故。是故如來以此為體。”所以如來以大悲心為體。

底下是打比方。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這是打比方,我們種一棵樹,我們在樹根上澆水,自然地它就會成長,就會開花,就會結果。同樣的一切眾生是樹根,我們以大悲心饒益眾生,才能夠圓滿福慧資糧,才能夠開菩薩的般若花,結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果。

這裏麵就包括了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緣因佛性和了因佛性。

正因佛性就是眾生具有清淨本覺的樹根,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是用樹根來比喻。

所以眾生雖然有正因佛性的清淨本覺的樹根,但是恒處在生死輪回的曠野之中,處在煩惱痛苦的沙石之中,難以開菩薩的般若花、結成佛的圓滿果。所以諸佛菩薩要以種種的方便,令眾生遠離煩惱的沙石,來皈依三寶,這個是緣困佛性。

然後以大悲心為眾生說法,讓眾生開發本有的智慧,生起始覺的觀照,以始覺照本覺,照見不生不滅的真心本覺,這個是了因佛性。

所以說正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都有了,這樣子就能夠生長出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所以說以大悲心饒益眾生,就能成就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我們以大悲水來澆灌樹根,樹就能開花結果。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菩薩要成佛,就要“以大悲水饒益眾生”。那麼就是說,菩薩要以大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饒益眾生”,我們如何饒益呢?眾生的苦難,我們首先要找到他的病根,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眾生,脫離苦難,要知道他的病根在哪裏,才能夠真正徹底地幫他。

那眾生的苦難,都是因為迷惑顛倒,都是因為有人我執和法我執。所以因為有人我執,所以就錯認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之體,這個假我錯認為真我,所以就以妄認妄為真,迷真逐妄。所以六道的眾生,都是因為迷惑顛倒的淺深、廣狹程度不同,而變現出六道。人天迷惑顛倒淺一點;那麼餓鬼畜生迷惑顛倒深一點;地獄極惡眾生是完全錯誤,迷惑顛倒到極點。

所以菩薩要以大悲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因為我們的真心,盡虛空、遍法界,所以眾生是我們真心內的眾生。所以說要生起同體大悲來,自己與他人是本自不二的,所以利他就是利自,幫助眾生就是成就自己。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之中,破除人我執和法我執,積累福慧二資糧,顯發不生不滅、遍滿法界的真心,圓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這個有兩重解釋。

第一重是對緣釋。也就是前麵所講的,為什麼說菩提屬於眾生呢?因為沒有眾生,菩薩不能成佛。最初發心,中間修六度萬行,最後圓滿成佛,都需要有眾生,因為有眾生,所以可度,才能夠廣修六度萬行,所以我們要以眾生為中心。

觀心釋呢?也就是說,我們要在生滅的妄心、念頭裏麵轉念,要顯發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成佛。所以說修行不是壓製,不是壓製妄念,不是消滅妄念,而是轉化它。壓製妄念的念頭,還是一個妄念,還是法塵分別影事。所以“菩提屬於眾生”,也就是說,煩惱即菩提。我們在這個煩惱的念頭裏麵,轉念過來,就轉為菩提,念念覺就是念念成佛,所以就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麵,如果攀緣妄想就是眾生;如果以智慧禪定來觀照妄念本空,“照見五蘊皆空”,見緣起性空的、畢竟空的自性,就能夠契合真如覺性,就是成佛。

眾生比佛重要

所以這一段的經文,就告訴我們一個觀點,就是說,在某一個層麵上來說,眾生比佛更重要。為什麼呢?為什麼會眾生比佛更重要呢?這個要看你在哪個層次上,有些人認為是佛最重要,有一些人認為是眾生比佛還重要。所以“恒順眾生”這一願,是《行願品》的核心,是佛教的重點,是佛教修行法門的核心關鍵。要圓滿成佛,我們要“恒順眾生”。

如果一個人他永遠想當眾生的話,那麼佛菩薩對他來說,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因為他需要依賴佛菩薩,永遠都是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保佑;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要去幫助別人,要去轉迷成悟。對於這一類人來說,佛菩薩最重要。但是這一類人的話呢,是淺層的學佛,隻會求佛菩薩保佑,不會向佛菩薩學習,所以說淺層的學佛,隻是求佛菩薩保佑。

上等的學佛是向佛菩薩學習,學習佛菩薩的大慈悲、大智慧,學習佛菩薩“恒順眾生”的胸懷,然後自己也能夠圓成佛道。

一個人如果隻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這個人永遠都隻是可憐的眾生,生生世世流轉生死,都在做眾生,老眾生。要知道老眾生不是說年紀老,無量無量劫流轉生死,一直在做眾生,就未曾解脫也不會起心想去求解脫。那你就隻能夠生生世世,依賴佛菩薩的這個護佑,隻會祈禱佛菩薩的護佑,自己不知道發菩提心,不知道向佛菩薩學習,隻會求佛菩薩保佑,這個樣子呢,生生世世都是可憐的,生生世世都是痛苦的。所以說是老眾生。

你看我們,釋迦牟尼佛做凡夫的時候,我們也是凡夫,現在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並且來說,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多少次了,示現成佛多少次了,八千次了,釋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來示現成佛,就已經八千次了。《梵網經》上說,“累吾化身八千返,為汝說法四九年。”釋迦牟尼佛就是說,我已經啊,塵點劫以前早已成佛了,在娑婆世界來示現成佛,都已經示現了八千次了。就這一次示現成佛呢,都是為眾生啦,轉妙法輪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

你看佛陀已經成佛了。他無量無量劫以前,跟我們一樣也是眾生,但是他已經早就成佛,已經示現八千次了,我們還在做眾生,你看這個就是一直在原地踏步,真的是老眾生了。所以要有慚愧心,要有“見賢思齊”的心,要有精進心,要發菩提心。

所以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真正行菩薩道的人,一個真正修學普賢行願法門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話,眾生對他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因為成佛要建立在度眾生的基礎之上,離開了眾生就不能成佛。最初的發心、中間的修行,都要以眾生,作為所緣的對象,才能夠圓修圓證;最後成佛呢,也是為了更好地利益眾生,教化眾生。

所以如果你要想速成佛道,你就選擇眾生對你十分重要。如果你願意生生世世永遠做眾生,一輩子做老眾生,做下去的話呢,乃至於生生世世都做眾生的話呢,生生世世在六道裏麵輪回流轉的話呢,那麼佛菩薩對你呢,就很重要。你是選擇早成佛道呢?還是永遠當眾生呢?

所以我們要真正地“恒順眾生”,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呢,我們對於普賢行願的“恒順眾生”,就有更深的體悟。

【善舅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

普賢菩薩就開示善財童子和諸大菩薩,同時也是開示我們說,你們對於“恒順眾生”這個義理,要這樣子深入地去體悟、去認識、去理解。

【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所以呢,“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要對眾生有平等心,才能夠真正地有大慈悲心。如果你沒有平等心呢,你那個不是大慈悲,你那個是感情。

打個比方,你看一個老居士,她兒子要做手術了,她就很急,跪在觀世音菩薩麵前說,“觀世音菩薩呀,這個業障、這個災難、這個病苦,為什麼會降臨到我兒子頭上哦?如果菩薩能夠幫助,能夠讓他盡快好起來的話,他的病苦我願意代他受。”

這個是不是慈悲心啊?是母親對於兒女的關愛,但是還是一種感情。為什麼?因為沒有平等心。如果另一個不是她兒子,隨便醫院裏麵哪一個病人,她能不能這樣子去觀音菩薩麵前發願啦?不能夠。所以呢,“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那我們修學普賢行願法門的人,因為知道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佛,皆有佛性,眾生法界也好,佛法界也好,都是由一真法界不生不滅的真心變現出來的,所以就有平等心了。因為當相即道啊,即事而真,透過外在的事相呢,見到了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他有平等心了。真心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唯此一真實的,是平等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