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合掌跟我念——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我於十方佛 合掌誠祈請
為苦惑有情 燃亮正法燈
知佛欲涅槃 合掌速祈請
住世無量劫 莫令世間迷
如是諸行事 所積一切善
以彼願消除 有情一切苦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首先請諸位善知識發無上的菩提心。前天我講到了普賢行願法門的第五“隨喜功德”和第六“請轉法輪”。“隨喜功德”是最善巧方便積功累德的法門,是消除嫉妒心,感得廣大眷屬的阿伽陀藥。“請轉法輪”,是我們希望能夠超出輪回,就一定要能夠聞到正法。“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如何生起智慧呢?一定要請諸佛轉正法輪。那我們講到了外層、內層、密層和極密層,四個層次的請佛說正法。
外層的“請轉法輪”,是如大梵天王和帝釋天,以吉祥的緣起,奉獻千輻法輪和右旋吉祥法螺,來請佛為眾生說法。
內層的是我們自身對於佛法有體悟,願與眾生說,這樣請自心佛說法。密層是請自心佛說法,度自心的眾生。我們自心起妄念,馬上能夠提起正念來。然後念念覺即是念念佛出世。所以“照空妄念成真念,轉得凡心即佛心。”照與轉的功夫,就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就是我們運用如來的般若,觀照般若,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而證入實相般若。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修法,隻有按照這個修法,我們才能夠煩惱一天一天少,智慧一天一天顯發。如六祖大師初見五祖弘忍禪師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需要這個密層的“請轉法輪”。
極密層的“請轉法輪”,是“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能夠悟入法界的本性,就能夠常轉自性法輪。那麼這時候,在他的耳中聽到的一切聲音,都是佛說法的聲音,聽到一切器世間和有情世間的所有音聲,都是佛的開示,都在說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法。沒有開悟的人,一切凡夫眾生,他迷失本性,所以見色就執著於色法,聞聲就執著於聲塵;不知道一切的水流、鳥鳴、風吹樹動,一切的萬物都是在演說妙法,念念之間恒轉不息。如果開悟以後,聽到一切的音聲都是佛在說妙法,所以是盡未來際“無有間斷”。
但是凡夫眾生因為執著於六塵緣影,生滅不停的妄心,錯認為是真心,所以以妄心就執妄境,對於生滅不停的、成住壞空的、虛妄的外境,就執著於它是實有的;起了實執以後,更進一步就起分別;起分別以後就起貪瞋,所以就造業流轉生死。
見到色塵的時候,就執著於分別色塵的外相,虛妄地計較它的美醜、大小、方圓種種,被色塵所障礙。聞到聲塵呢,就分別聲塵的悅耳或者難聽,然後起心動念,妄起貪瞋,被聲塵障礙住了。
現在我們要以大智慧,透過六塵的生滅的妄相,照見它不生不滅的法性,知道它都是我不生不滅的真心所起的妙用,所顯現的妙相。能夠這樣體悟,就是極密層的“請轉法輪”。
《華嚴經 出現品》上說,“知聲如響,而請轉法輪。了知諸法真實性故,於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轉法輪。畢竟無生故。”那也就是說,我們聽到這個虛幻的聲音,能夠透過它,“當相即道”,見到不生不滅的法性。一切有情世間的聲音,好像鶯啼鳥語、蟬鳴雀噪、燕子呢喃、雞鳴犬吠,乃至於一切人的聲音,小孩子啼哭的聲音,都是法相上是有生有滅的,體性上都是真如自性的妙用。所以“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一切無情世間的聲音,比方說風聲、雨聲、山澗裏麵流水聲、大浪淘沙的聲音、梧桐葉落的聲音,一切音聲也是如此,也是法相上是有生有滅,法性上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的。
所以經上說,“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所以蘇軾就也會有一個偈子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明日如何舉似人?”聽到流水的聲音,都是佛在出廣長舌相說法。有一位祖師開悟也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那麼一切的音聲,在開悟的聖者聽起來,都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都是法身佛在演說妙法。
法身佛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一一全體即是真如法界,這樣子我們才能夠理解經典上所說的,“如來不涅槃,法亦不滅盡”這個密意。為什麼說“如來不涅槃”呢?這是法身如來不涅槃,不生不滅。“法亦不滅盡”呢?是一切的外相都是法身佛的顯現,都是法身佛的妙用。我們也才能夠真正理解《法華》上所說的“是法住法位,世問相常住”。這個都是極密層的法身佛轉法輪,顯示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
所以我們可以明白,外層和內層的“請轉法輪”是化身佛轉法輪;密層是報身佛轉法輪,報身就是智慧,我們保持智慧觀照,這個是“請轉法輪”,內心時時刻刻保持覺悟,常生智慧,這個是報身佛轉法輪;極密層是法身佛轉法輪。
有一位祖師開悟以後上堂說法,說,“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後來尋師訪道呢,得個入處,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現在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我們可以知道嗎,這位祖師他的這一段法語,就已經包括了外層的“請轉法輪”,密層的、極密層的“請轉法輪”都在其中。
第一個層次,他最早,剛開始,“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麼他跟凡夫一樣,都是怎麼樣?都是分別執著於山河大地的外相。他不知道見到它的法性,隻是執著於它的外相,看山就分別山的外相,看水呢,分別水的外相,不能夠見到它不生不滅的法性。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依靠外在的善知識,來開示佛法,讓他明白,讓他契入,這個是外層的“請轉法輪”,破除凡夫以生滅的妄心,分別執著於外境山河大地,生滅虛妄相的顛倒夢想,才能夠超出生死輪回。這個是外層的“請轉法輪”。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五祖弘忍禪師也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師、佛。”所以我們一開始需要外層的“請轉法輪”。
得個人處,他自己開悟了,能夠內心生起智慧來了,這是內層的“請轉法輪”。然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呢,這個時候他是修行人。前麵第一個層次他是凡夫,現在呢,他已經達到“看山不是山”了,這時候他是修行人,他能夠離相而見性,是密層的“請轉法輪”。我們一定要明白,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什麼境界呢?是他正在修行用功路上的境界,並沒有大徹大悟。這時候他已經能夠見到一切山河大地都在一片的大光明境界之中。“樂明無念”,也有一些經典說是“樂明空”,這個是臨近開悟以前的境界,但是還沒有真正開悟,沒有真正大徹大悟。也就是說,他看一切外境的時候,他就能夠離相而見性,離開外在的生滅相,見到不生不滅的法性。但是還有一個什麼?還有一個偏空在。所以雖然是在那種大光明境界之中,“樂明無念”的境界之中,並不是說真正就明心見性、開悟了、成就了。
還差一步,還需要繼續加功用行。然後桶底脫落,豁然顯露。所以就到了第三個層次,就是說,“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個時候他是明白人。
所以這位禪師,他最初“看山是山”是凡夫;後來“看山不是山”呢?是修行人;現在“看山還是山”呢?他是明白人。也就是說,他是大徹大悟,開悟的聖人。他已經能夠“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是極密層的“請轉法輪”。
“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都是能夠聽到佛在說妙法。所以真正大徹大悟的聖賢,他們聽到的一切的聲音,看到的一切外相,都能夠當下契入真如自性。
唐朝的王維有一首詩說,“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如果從禪的角度來看,從修行的角度來看,“明月鬆間照”和“清泉石上流”,都是無情說法。器世間的明月朗照鬆樹林,可以讓我們透過這個色塵,見到本性;也就是這個色塵都是法身佛在說法。“清泉石上流”呢?也是器世間的聲塵在轉法輪。“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有情世間的聲塵、色塵轉妙法輪。
所以很多的禪師他都可以就在六塵境界裏麵悟道。比方我們以前所說的那個天龍禪師,天龍禪師度化俱胝禪師。然後俱胝禪師度化他那個小徒弟,小沙彌,砍了他一個手指,讓那個沙彌大徹大悟。為什麼?沙彌為什麼能夠大徹大悟?這個手指雖然沒有了,但是怎麼樣?我能夠舉這個手的這個功能,是不生不滅的,這個手指的外相,它是有生有滅的。
還有比方說,禪師他拿起一朵花來,問,“這是什麼?”我們怎麼回答呢?你要說這是花。這是花,那就說明什麼?說明你的心執著於這個花的表相,那你的心就著在花上了,就著相了。著相你就給這個花就粘住了,所以你就會去起分別,分別它是紅色的、是黃色的、是白色的,這樣子就起愛憎,就會迷惑,就造業,所以肯定錯了,“增益謗”。
然後如果說,你說不是花,對不對呢?還是不對。為什麼還是不對?就算你真的修行達到那種視而不見的境界,還是“石頭壓草”,還是“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這個就是臥輪禪師那個修行的方法:“能斷百思想”。“能斷百思想”就偏了,就是石頭壓草,壓住妄念,這個是不了義的修行方法,是“減損謗”。
那麼怎麼回答呢?事實上有很多種方法都可以回答,但是要超越於凡夫的這種分別執著的境界。如果你回答說,我透過這個花,透過這個生滅的花,見到不生不滅的法性,對不對呢?從教理上來說是對的,但是這個不是你的,因為這是你聽得來的。禪師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你從外麵聽來的,你沒有契入本心,不是自己的悟境,不是本有家珍,不是你的悟境。
所以如何答呢?如果用語言來答,一定要不著空,不著有,而又能夠顯示你已經悟入這個不生不滅的真性。那如何答?其實很多方法都可以答。但是,如果沒有一個體悟呢,就怎麼答都錯;有體悟呢,怎麼答都對。
如果有人拿起一朵花問你,“這個是什麼?”你就可以回答他,“你知道。”知道什麼?我們說你知道,事實上這個就已經很巧妙地就已經回答了。就是說,這個花它所顯現的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性,真如自性。那現在你能問我,我能回答,都是依靠什麼?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所顯現的妙用。但是大家聽了以後不要執著,不要說就隻是這麼答就對了,那不是。怎麼答都對,隻要你真正悟入了。
如果你沒有悟入,再問你,再追問你,你回答說,“你知道。”那我再追問你,“你知道什麼?”知道什麼呢?進一步回答可以說,“和盤托出。”和盤托出就是說,現在我們能夠對答的,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的顯露。
所以禪門裏麵它這個悟境,一般來說的話,那個禪宗的公案,參得久了,流傳得久了,所以有一些人,他就這裏看看,那裏看看,一開始呢,一兩個回答還是好像,像那麼一回事情。但是他最多就答一次兩次,再追問下去呢,他就答不上來了,就露出破綻來了。所以那個叫做“蛤蟆禪”,癩蛤蟆跳兩三跳,跳不動了。
所以一定要能夠真正用功。我們前麵一開始就已經指出了,“大方廣”,我們的真心,她的體、相、用是“大方廣”,這是我們的本修因,這個就是聖胎。你能夠體悟,那麼在你這個生滅的身中,就已經顯發了、種下了聖胎。那麼你好好的在水邊林下,長養聖胎。好好地護持,好好地修持,然後能夠顯發妙用。
所以我們才能夠明白,釋迦牟尼佛傳禪法,他是沒有說話的,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禪宗的法門就傳下來了。
所以洞山良價禪師,去參訪雲偃禪師,也是這樣子開悟的。他問雲偃禪師一個問題,說,“如何是無情說法呢?”無情的萬物,它怎麼能夠給我們說法呢?
雲偃禪師開示他說,“汝豈不聞《阿彌陀經》上所說,水鳥樹林皆演妙法?”
那麼洞山禪師豁然大悟。因為他用功已經用得很深了,給他一點破呢,當下他就開悟了。他就說了一個偈子說,“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用眼睛聽聲音,用耳朵看光明,可能嗎?事實上,這個都是開示我們,不是我們凡夫這種執著於外境的去眼見耳聽,而是要入流亡所;要體悟到六根的根性;要舍識用根;要照見一切事物呢,都是法身本體所起的妙用;要照見事物的法性,不為事物的外相所轉,了知我們能見的見性、能見的功能正是我們的本性。所以說用眼聽聲音,其實就是默契,就是神會,就是領悟。這樣子才可以明白,“眼處聞聲方得知”。
那麼這是說極密層的“請轉法輪”。
結顯無盡
底下是縮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盡未來際,我都請外在的顯現的無量的化身佛轉法輪,開示眾生;也請我內在的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說請我內在的不生不滅的真心,法身佛轉法輪。
我們看那個禪宗的,東土禪宗的二祖慧可禪師,是我們“請轉法輪”的一個榜樣。他斷臂求法,得到達摩祖師的開示,好像經上所說的常啼菩薩,東行去求般若法,賣身給長者。並且他又為了請善知識說法,要清掃這個地方。清掃這個地方呢,沒有水,因為魔的幹擾沒有水,他怎麼辦呢?他就刺身出血,刺傷自己的身體,讓血流出來,然後用這個血水呢,來清淨這個灰塵,把它打掃幹淨。據說常啼菩薩刺血來淨地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成都昭覺寺那個地方,這個也是“請轉法輪”的典範。還有我們中國的法顯法師、玄奘法師、義淨法師,他們的西行取經求法,都是為法忘軀,都是“請轉法輪”的典範。
請佛住世願
接下來是第七願,請佛住世願。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請佛住世”,其實是勸請中的別義。本來“請轉法輪”,請求佛陀那個就應該可以包含這個“請佛住世”。但是特別把它單列出來,圭峰宗密禪師在《行願品別行疏鈔》上麵說,“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壽者;我今頭麵禮,勸請令久住。”這是“請佛住世”。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這樣子的“請佛住世”,經過無量無量劫,都勸請佛住世,久住世間,勸請善知識久住世間,不要入涅槃,是為了讓一切眾生得到解脫的利樂。那麼也就是說,觀想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在一切的廣大的浩瀚無邊的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善知識的麵前,我都幻化出身體來勸請大德莫入涅槃,久住世間,利益眾生,賜予眾生暫時的人天快樂和究竟的解脫涅槃的安樂。
涅槃,這裏麵講到了“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般涅槃呢?事實上也有一些把它按照意譯為圓寂,“德無不圓,惑無不寂。”
有些經典上麵說三種涅槃。
第一是性淨涅槃,“法爾無缺稱為圓,體自真常稱為寂。”這種性淨涅槃呢?是我們一切眾生都有的,也就是說,“法爾如是,如如不動。”也就是自性清淨法身。
第二是方便淨涅槃,“萬德成滿稱為圓,眾累永息稱為寂。”事實上這個就是指我們智慧功德圓滿,所以眾累永息,永斷生死輪回,永斷變異生死,分段生死都息滅了。
第三是應化涅槃,“化用周遍稱為圓,用息歸體稱為寂。”這是化身佛,度化眾生遍滿法界,這一期教化的因緣已了就示現涅槃。
那麼我們這裏麵的請佛莫入涅槃呢,是指第三種應化涅槃,莫入這種示現的涅槃,而久住於世間。
還有呢,《唯識論》上說四種涅槃:自性清淨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和無住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是真如之性無始時來本自清淨,雖有客塵,終不能染。這個是自性清淨涅槃。
有餘涅槃,是二乘聲聞、緣覺,聖人,他們雖然已經斷盡見、思二惑,已經斷了見惑和思惑,但是還有塵沙惑、無明惑,所以稱為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是鈍根的阿羅漢厭苦欣寂,灰身滅智,稱為無餘涅槃。
還有無住涅槃,是“由大悲故不住涅槃,由大智故不住生死,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即用即寂。”稱為無住涅槃。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請佛住世”呢?因為唯有佛住世我們才能夠真正地認識真理,才能夠真正地了解佛法,“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沒有人說呢,雖然你智慧很廣大,也不能真正通達。法呢,事實上佛法,我們說“法”呢,法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真理,佛陀出世也存在,佛陀不出世仍然存在。但是佛陀不出世的話,我們凡夫眾生就沒有認識真理的能力,不經過佛陀的開示,我們根本就不明白什麼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一直在執著於生滅的妄心,認為那個就是我的心,所以隻有佛陀出世,才有可能讓我們認識真理,讓我們在生滅的虛幻的身體之中,能夠體認不生不滅的真心,能夠了生脫死。所以我們祈請佛久住世間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地。
猶如萬物的生長,一定需要太陽,眾生要脫離苦海,就一定要靠佛法。並且要能夠“請佛住世”,常聞佛法,請佛住世,久住世間,所以我們就能夠經常聽到佛法。凡夫呢,正在聽經的時候,就會好像有一點收獲,好像有所覺悟,好像明白本心,見自本性,但是過不了三天就會忘得幹幹淨淨。聽經呐,隻要聽一次,馬上就開悟的呢,幾乎沒有,從古到今隻有一個人:六祖惠能大師。
所以,不是說我們現在聽了好像明白了,那你就真明白了,還不是的。所以真正的大徹大悟不容易,所以必須要請善知識久住世間,天天說法,來教化我們。然後天天熏習,就容易悟入。
所以佛經裏麵講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天,阿難尊者請問佛陀,說,“佛陀啊,善知識在我們修行過程之中,是否能夠起到一半的作用呢?”
佛陀就回答他說,“你錯了。善知識所起的作用,不是一半,而是全部的作用。”
所以我們要“請佛住世”,要長久地熏習佛法。好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為了求佛法;好像趙州禪師八十歲了,還行腳、參訪、學習,也是為了多聞佛法。所以說,道之根本依師法,修學佛法的第一步,就是如法的長期地親近善知識,“請佛住世”。
那麼,如果不知道“請佛住世”呢?不接受善知識的教誨呢?那麼善知識他就示現涅槃。
梁武帝那個時期,四川有一位已經徹悟的高僧叫做寶香禪師。他在四川那邊住了很久的時間,教化眾生很多年,以種種的善巧方便,勸請大家要修行,要解脫。但是,他的法緣不太好,那些眾生對他沒有很多的信心。
當時,大家都很喜歡以殺生來祭祀,殺豬、殺牛、殺羊,然後拿到寺院裏麵來拜祭,拜佛也好,拜祖先也好,統統都殺生。那麼寶香禪師就勸他們,苦口婆心勸他們不要殺生了,但是沒有人聽他的,禪師就很難過。
有一位四川的居士,有一次他就去到京城,去到金陵(南京)去辦事,然後也就順道去拜訪國師(寶誌禪師)。寶誌禪師就問這個居士說,“四川的香貴不貴啊?”
這個居士就說,“四川的香很賤。”
其實寶誌禪師他所問的是四川的眾生、四川的人,尊不尊重那個寶香禪師。那居士他就沒有聽懂,聽錯了,沒有理解,沒有領悟。他就以為是賣的這個香,燒的這個一支一支的香貴不貴,所以他就回答說,“四川的香很賤。”寶誌禪師他就回答:“噢,既然很賤了,為什麼還不走呢?”那個居士聽不懂,莫名其妙。
回到四川以後,就去問寶香禪師說,我拜見了寶誌禪師,我們怎麼怎麼對答,並且就告訴他,最後寶誌禪師說了一句話,“既然很賤了,為什麼還不走呢?”
寶香禪師他就點點頭說:“噢,我明白了。”
過了幾天,這個寺院裏麵又有法會。當地的一些眾生,又來做一個祭祀的法會,又殺了很多的雞、鴨、魚什麼,殺了很多眾生,來做祭祀法會。那麼這一次寶香禪師很奇怪,一改常態,他這次就不勸大家不要殺生了。他就在寺院前麵,挖了一個很大的坑,坑裏麵就灌滿水。他也參加他們那個法會,拜祭完了也跟他們一起,坐在那個席上,大魚大肉照吃不誤。大家就覺得很奇怪,以前寶香禪師勸我們都不要殺生,現在跟我們大家一起大吃大喝,覺得很稀奇了,都看熱鬧,圍著他看熱鬧。
然後寶香禪師,從容不迫吃完以後,就起身走到挖的那個大坑麵前,就開始嘔吐。一張開口,吃下去的魚,吐出來,到水裏麵又活了,在水裏麵遊;吃下去的雞、鴨,又活了,雞就飛跑掉了,鴨子下水裏麵遊。神通一現,大家看呆了。他就全部全部吐,吐完以後,禪師就站在那裏麵往生了,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