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個也就說明那些住世的善知識,關鍵是一切的眾生要能夠接受他的教化。否則,不接受,他就覺得沒有什麼法緣,就走了。
所以事實上要“請佛住世”,要請一切的大德莫入涅槃,不是說我們用一些名聞利養,用一些供養,就可以留得住的,也不是說給他提供很好的,五欲六塵的享受,就可以留得住的。不是那回事。
事實上隻有一個方法,可以請大德住世莫入涅槃,那也就是說,我們以至誠心、恭敬心、清淨心,來接受大德善知識的教誨,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如法修行供養,才是最好的供養。
所以李炳南老居士,他晚年的時候,他的那些學生,就為了祈請他老人家久住世間,就想了一個辦法,就勸請他講《華嚴經》。《華嚴經》很長,講完一遍要用很多年。所以就可以“請佛住世”。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能夠盡未來際都祈請佛住世。佛,有六即佛,天台宗說六即佛。
第一是理即佛。理即佛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是沒有顯發,所以我們就勸他來信仰佛法,讓他能夠知道自心是佛,這個就是“請佛住世”了。如果不學佛法,不知道自心是佛,即是涅槃。
第二是名字即佛,就是我們剛剛皈依,剛剛聽聞到佛法,雖然知道自心是佛,但是如果不能夠保持觀照,不能夠常生智慧,就旋知旋迷。聽法的時候好像知道了,遇到環境,在生活中間又迷失掉了,又跟普通的凡夫一樣了。那個時候,就是涅槃。“貪瞋癡起佛滅度,戒定慧生佛出世。”所以要勸他修觀行,常起觀照,這個就是“請佛住世”。
第三是觀行即佛。十信菩薩雖然修觀行,但是不修六度萬行,未見自性,沒有顯發自性,所以就是涅槃。要勸修六度萬行,明心見性就是“請佛住世”。
第四是相似即佛。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位的菩薩,雖然修六度萬行,相似的見性了、開悟了,但是不修加行即是涅槃。勸修加行,轉似成真,即是“請佛住世”。所以三賢位後麵呢,還有四加行,《首楞嚴》上說,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第五是分證即佛。那就是指登地以上的,初地歡喜地以上的大菩薩,修證未圓,仍在涅槃。請菩薩,登地以上的大菩薩,圓修圓證,即是“請佛住世”。
第六是福慧兩足尊的究竟即佛。如果我們不祈請佛住世呢,就會示現涅槃。所以要“請佛住世”。
釋迦如來臨入涅槃之前,就為了觀察眾生得度的根機,就暗示侍者阿難陀說,諸佛如來,因為功圓果滿了,所以可以得到金剛壽命。也就是說可以久住世間,意思就是暗示阿難,要趕快“請佛住世”。
但是阿難那個時候給魔幹擾,所以就默然不言。佛陀說了三次,阿難都沒有理睬。所以佛陀呢,後來就宣布了說,三個月以後呢,佛陀要示現涅槃了。
那麼這樣子的話,就是說,對於究竟即佛,我們要請他,請佛久住世間。我們祈請一切的善知識,如龍樹菩薩一樣,久住世間;如寶掌千歲一樣,久住世間。
有一位寶掌千歲,這位禪師,他是西天竺中印度的人。他為什麼會得到這個尊號呢?他生下來的時候,這個左手就緊緊地握著,不張開,一直到他七歲的時候,剃度出家了,這個手自動就張開了,所以稱為寶掌千歲。
他在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來到中國,到四川就登上峨眉山,就朝禮普賢菩薩。住在大慈寺裏麵,每一天都誦《般若經》,住世的壽命很長。後麵又去遊五台山;又遊湖北的黃梅,到了雙峰山;又到了廬山東林附近;後麵來到了金陵。這個時候已經進入到南朝的宋齊梁陳中的梁朝,梁武帝這個時候了。
然後達摩祖師與梁武帝見麵機緣不契,所以就一葦渡江。但是寶掌千歲呢,契悟了達摩祖師的禪法,真正大徹大悟了。後麵又到浙江遊曆,到天台山那些地方遊曆,就作了一個詩偈,留在天台山那邊。說,“梁城遇導師,參禪了心地;飄零二浙遊,更盡佳山水。”
然後一直到了唐朝的貞觀十五年,寶掌千歲又遊曆到了杭州的飛來峰,教化眾生,作了很多的詩偈,有一首說,“行盡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稱道人遊。”
後麵又到了那個浦江的寶岩寺。在唐朝的顯慶二年正月初一,寶掌千歲忽然他就自己動手來塑一尊像,塑好以後問他的弟子慧雲禪師說,“這個像像誰啊?”
慧雲禪師說,“這個就像師父您自己。”
他就留一尊像來度化眾生。然後就要示現涅槃,就跟那個慧雲禪師和其他弟子說,“我住在世間已經有1072年了,現在化緣已畢。度化眾生機緣這一期差不多盡了,要跟你們告別了。”
他就說了一個偈子:“本來無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複來此。”然後就安然入定,入涅槃了。
因為他前麵有一個授記,“他生複來此”,所以五十年以後,有一位長老叫做刺浮長老,從雲門來到寶掌千歲的這個全身塔。他入涅槃以後這個身體沒有腐爛,一直就供在塔裏麵,這個塔一直就封起來了。五十年以後這個刺浮長者來到以後,他就頂禮,頂禮這個塔,並且就說,“塔門開。”
果然這個塔門自動就打開了,就見到那個寶掌千歲的身體都是閻浮桃金色,好像黃金一樣。刺浮長老就用錫杖挑起這個黃金鎖子骨,就到泰望山去建塔供養。
所以我們中國很多的地方,都有一些聖賢的一些聖跡留著,比方說寶掌千歲的塔,比方說泗洲大聖的塔,很多。
所以我們祈請一切的大德,我們盡未來際都祈請一切的大德,如寶掌千歲一樣,長久住世,莫入涅槃,度化眾生。
常隨佛學願
第八是常隨佛學,常隨佛學願。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清涼澄觀國師說,“前麵的七願都隻是行願,後麵的三願,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這三願,是既是行願又是回向。”金剛乘裏麵說普賢七支供,是把禮敬諸佛和稱讚如來就並起來,笫七就加一個回向。
那麼第八常隨佛學願,是發願同時也是回向,回向成辦自利的佛陀果位,偏重於自利;常隨佛學是偏重於“速成佛道”。第九恒順眾生願,是發願也是回向,令眾生離苦得樂,廣大的利他事業,所以“恒順眾生”就是修廣大的利他事業。“普皆回向”就是回向的正體。
所以我們說,我們學佛關鍵的是三個部分:前行、正行和結行。前行的發願、正行的空性、結行的同向,三者都很重要,如果有缺的話,功德就沒有那麼圓滿。好像我們建造大殿,首先要繪好圖紙,這個如發願;然後是正式地建造,這是正行;結行呢,就是說已經造好了,回向,我們就是說,我們造好了,我們要先做檢查驗收才能用。同樣的我們修行用功,也需要有這個三部分。
那麼回向和發願,看起來好像差不多,有什麼不同呢?你看我們發願也是說,我們為利有情願成佛,我們到回向呢,也是回向給一切眾生早成佛道,看起來好像差不多。其實差別是,第一個回向一定包含了發願,但是發願,不一定包含回向。第二個,回向之前,它的前麵一定要有所修的善根,所修的善法,再引導這個善根,讓它成熟增長廣大。發願不一定要有善根,不一定它前麵有善根,它前麵沒有什麼內容,他也可以直接馬上自己發願,發菩提誓願。
那麼回向的三大部分,《行願品》上麵,告訴我們的法門就是,“常隨佛學”是回向菩提,“恒順眾生”是回向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法界。這裏麵我們“常隨佛學”呢,首先是學佛陀在因地修行的六度萬行的妙行;然後也是學佛成佛以後,在果地上所起的妙用,廣度眾生的妙用,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隨本師學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
這是我們“常隨佛學”舉個例子,我們這個堪忍世界,普賢菩薩說,我們在堪忍世界要學毗盧遮那如來,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譯為中文就是光明遍照,遍一切時處。有些經典上麵是指法身佛,有些經典上麵是指報身佛,在此地是指報身佛,也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報身。
有一個問題了,既然《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勸導善財童子,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不舉阿彌陀佛為例,而要舉毗盧遮那佛為例呢?因為毗盧遮那佛是本師,不可以忘本。
【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
那我們“常隨佛學”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我們“常隨佛學”,學佛的什麼?第二個是如何學?
第一個問題,我們學佛的什麼呢?佛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是無量無邊;值得我們學習的法門是浩瀚廣大。但是總的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麵來向佛學習:第一是學佛的發心;第二是學佛的智慧;第三是學佛的行為,六度萬行;第四是學佛的事業,自他二利的廣大事業。四個方麵來“常隨佛學”。
第一,學佛的發心是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菩提心就是覺悟,菩提就是覺,覺悟心。覺,覺什麼?覺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因是不生不滅的真心,菩提心;果就是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佛果。因果一定要相同,你要以生滅的心為因,要求不生不滅的果,這個是不可能的,這個是很難的,這個是已經走偏了。所以“從初發心”,就是指我們要學佛,最初發心,發菩提心,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初發心,真正的發起菩提心,就可以稱為什麼?稱為信相菩薩。十信位,初信位的信相菩薩。
信心之相,依《起信論》有三種信心之相。我們看我們是不是信相菩薩了,你按那個標準衡量一下就知道了。
第一個信自心本覺,這個是信佛寶;
第二是信自性真如,是信法寶;
第三是信自心本覺和自性真如二者和合,即是信僧寶。這個是“理體三寶,一心圓具。”但是仍然還要透過,我們仍然還要禮拜事相上的三寶,透過事相上的三寶,來啟發我們自性的三寶。
依據《菩薩瓔珞經》上麵講到十種信心之相。
第一是親近善友,能夠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第二是供養諸佛。
第三是修習善根。信仰三寶以後呢,要能夠“眾善奉行”。
第四是誌求勝法。也就是說能夠求證自性真如。
第五是心常柔和。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第六是遭苦能忍。因為他已經知道了,我們的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遇到苦的時候,遇到不順的環境的時候,知道它都是生滅變異,都是虛幻的,所以逢苦不憂,因為他已經沒有實執了。
第七是慈悲深厚。信真如體同故,慈悲深厚,利益眾生。為什麼能夠慈悲深厚呢?因為他已經知道,我的真心是不生不滅的,我要按這個來修,我的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以一切眾生,都是我真心內的眾生,所以說度眾生就是度自己;所以說隻有度眾生,才能夠圓滿自己的福慧資糧;所以以同體大悲來幫助眾生,所以慈悲深厚。
第八是深信平等。既信自性理具三寶,十界皆同此理,故常覺自他平等。也因為自己有自信了,信自己本具佛性了,有成佛的可能性了,所以也就能夠有平等心對他,知道一切眾生也都有佛性,能夠透過相見到性,
所以有平等心,自他平等。
第九是愛樂大乘。
第十是求佛智慧。
這是十種信心之相。這是我們學佛的發心,初發心。
第二是學佛的智慧。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有慈悲就沒有冤家。能夠有智慧,就能夠不被外境所迷惑,就能夠出汙泥而不染,就能夠在一切外境萬物上都見自本性。
第三是學佛的行為。智慧開啟了自己的正見之眼以後,才能夠明見佛陀所開示的解脫之道。進一步就要實踐,就要付諸於實踐,就要修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般若度精進地修行六度萬行,來修積福慧二種資糧。
第四就是學佛的事業。成就白利利他,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自覺覺他的事業。
這是說我們學佛的什麼,從這個四個方麵可以包括。
如何學呢?就是我們要把佛從因地,直到果地覺悟的行為和所作的事業,作為所緣的對境。我們多聞思經典,看經典上麵開示我們,佛陀因地怎麼發心的?中間怎麼行菩薩道,怎麼修行的?然後怎麼圓成佛道的?我們作為所緣對境,以智慧來觀照,並且融入自心,這樣子就可以漸次地放下自心的,放下我們對於外境的執著;放下我們對於身心的執著;就能夠遠離貪、瞋、癡;就能夠內不受欲望所驅使,外不受六塵所誘惑;就能夠逢苦不憂,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這個是開示我們如何學。那我們遇到那些順的境界,我們也就能夠學佛的方法,我們就能夠不被順境所染汙,不會被它所迷惑。我們遇到逆境呢,我們也能夠逢苦不憂了。
“精進不退”精進修行,能夠進入四種不退位。
第一是信不退。菩薩修行到十信位的第六信的時候,就不會退入外道之中,這是信不退。所以說,表麵上我們說我們都信佛,但是問自己,我們是真的信佛嗎?是真正的徹底的信佛嗎?恐怕不是啊。這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去到什麼時候?要去到十信位的第六位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說有把握了,不會退入外道之中。所以現在的,一般的如果對佛法沒有很甚深的體悟,這種信還是淺層的信,沒有真正的深信。這是從教理聞思上麵有一個理解。
第二是位不退。十住位中的第七名為不退住,不會退入小乘道中。
第三是證不退,也就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呢,他已經超越凡夫了,超越了外凡和內凡了;他已經證得了勝義法,不會再退轉到外凡和內凡位了;也就是說他已經入聖了,他已經不在三賢位了,這個是證不退。
第四是行不退。也就是指八地菩薩,已經得到無生法忍了,必當作佛,更不退轉。
明因中妙行
底下就是很詳細地說毗盧遮那如來,因地如何修布施度,如何修內財施,“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
那麼以這個布施度就可以含攝六度,“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可以包含六度。並且內財施,身體頭目髓腦,能夠施出來,這個是很難修的“難行苦行”,所以特別地列出來。諸佛因地為重法故,不惜身命,為了求法不惜身命,聽聞到一句以前沒有聽過的法,都是這個歡喜心勝過得到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這樣的重法。
在《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上麵就說了,佛陀的這個本生。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剝皮為紙,析骨為筆”是真實的,不是比喻。
釋迦牟尼佛他因地修行的時候,曾經有一次是做最勝仙人。最勝仙人他就修慈悲觀,修慈悲心,幫助眾生,“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但是呢?“但悲無智”,智慧不夠,“無以度生”。所以就到處去求佛法,就發願說,“如果誰能夠給我說法,我願意以身命來供養。”以我的身體,以我的命根來作供養。
這時候來了一個天魔來幹擾他,他就假裝說,“我能夠跟你說佛法,我曾經聽過佛說法。但是有條件,你要把你的皮剝下來作為紙張,把你的骨頭砍下來作為筆,讓你的血都流出來作為墨水,來書寫我所說的經典。這樣子呢,我才給你說法。”
那麼最勝仙人聽了以後毫無畏懼,並且還歡喜不已。為什麼呢?他就思維說,我過去無量生呐,都已經毫無意義地浪費了很多的身體,浪費了很多次的身命,去追求世間的財色名食睡,追求世間的名與利,毫無意義啊,還讓我墮落了。為那些虛幻的東西,舍去了我的身命,浪費了我的時間。現在呢,我能夠為佛法,多聽聞到佛法,而舍棄身命,我是“固所願也”,我是很願意的。
所以就真的把自己這個皮剝下來;把這個骨頭呢,砍下來;然後呢,把自己的這個血裝起來,作為墨水。
然後就請這個魔來說法。這個魔就很害怕,前麵他根本上不懂佛法,是不是?他是騙這個最勝仙人的。所以馬上呢,他很恐懼,魔王就隱去了,隱沒掉了。
最勝仙人就仰禱十方諸佛,祈請十方諸佛:我是以真誠心,至誠心來求法的,十方諸佛共鑒。所以,請十方諸佛為我說法。就感得東方三十二佛土之外,有一尊佛叫做淨明王佛,淨明王佛就現身為他說法。說什麼法呢?就是說一種三昧,集一切福德三昧,所以這本經叫做《集一切福德三味經》。
並且因為淨明王佛,佛光照耀的緣故呢,皮肉都完好如故。從此以後,這位最勝仙人得到大辯才,辯才無礙,在一千年之中,常行教化無量眾生。一千年以後,就生到淨明王佛的佛國去了。
這是釋迦牟尼佛因地所修的苦行。
有些人不理解,有些是可能剛剛接觸佛法,很短很淺的人,他想,“這個不可能吧?自己皮剝下來作為紙張,自己的骨頭砍下來作為筆,這個不可能吧?”其實這個是凡夫的妄心、妄執,他執著於這個身體就是我,他不知道這個是假我。所以呢,因為執著身體是我,所以就很愛惜這個身體,這個都是凡夫的人我執啊,是生死流轉的因。
所以我們要能夠效法最勝仙人,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種種“難行苦行”。
辯果上勝用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
這裏開始,就是指已經成佛了。那麼,果上的用,果上的力用,前麵是講我們學佛在因地行菩薩道,他因中所修的六度萬行的妙行;這一段就是講,我們學佛果地上的勝用、妙用。事實上也就歸納、包含了八相成道,“乃至樹下,成大菩提”。
【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刹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榘。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那麼,這是學佛果地上的行持,果地上的勝用。最前麵講一個“成大菩提”,最後麵就舉一個“示現入於涅槃”,就已經含攝了八相,“八相成道”,從降兜率開始,降兜率、入胎、住胎、出生、出家、降魔、成佛、轉法輪、入涅槃。這樣子的話,全部都包含在其中了。
那麼大乘就有一個住胎相,沒有降魔相。因為大乘教義很圓滿,魔的本性也是不生不滅的,也有佛性,不過迷失了,以前修行偏了。
小乘呢,她就沒有大乘的住胎,為大菩薩說法相,她就有一個降魔相。
這裏麵就含攝了這個種種,“八相成道”都包含在其中了。
“處種種眾會”,以下就列舉了五類的道場,都是果上利生的處所,利生的地方。或者是在大菩薩眾會之中說大乘法。或者處在聲聞、緣覺眾會之中說小乘法。或者處在轉輪聖王和小王眷屬,這些國王貴族,這些眾中說治理國家的善巧方便法,引導他們護持三寶,修十善業的法。或者處在刹帝利,也就是指武士、國王,婆羅門就是淨裔,長者居士眾會道場。或者呢,乃至於處在天龍八部、人非人這些眾會道場。這個五類的道場,都以圓滿的妙音,隨他們的根性,他們所喜聞樂見的,來善巧方便讓他們成熟,啟發他們本具的佛性。這一切我皆隨學。
釋迦牟尼佛已經示現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因地呢,他以前也是凡夫眾生。但是現在呢?我們過去也是凡夫眾生,但是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我們仍然還在做凡夫。所以要能夠生慚愧心,是老眾生了!一直在流轉生死就沒有成就。所以現在呢?我們要真正發菩提心,做信相菩薩,做新菩薩,不要再做老眾生了!要真正地發心說:“彼既丈夫我亦然,不應自輕而退屈。”
釋迦牟尼佛也是人,他能夠圓成佛道,我呢?為什麼現在還在做老眾生呢?所以“不應自輕而退屈”,不要自己輕視自己,要精進修學。
那麼前麵就列舉了,隨本師毗盧遮那如來學。更進一步講,我們要隨一切諸佛學。
隨諸佛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我不單單是隨世尊毗盧遮那佛學,而且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諸佛我皆隨學。
事實上呢,這裏麵有外層和內層的解釋。外層的解釋是,我遍隨一切諸佛學習。內層的解釋就是,佛就是覺,一念覺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覺就是諸佛出世。所以我念念思維覺,念念保持覺,就是念念皆隨諸佛學。
結顯無盡
底下也是結顯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