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要“常隨佛學”。我們“請佛住世”,以後呢,我們要隨佛學。不隨佛學,不接受教誨,不依教奉行,佛仍然是不會住世的。所以“請佛住世”是好的外緣,“常隨佛學”是我們內在的精進。這樣結合起來,內外因緣具足,我們就成就很快很迅速。
恒順眾生願
第九是“恒順眾生”。這一段的經文比較長一點,我們要知道整個的普賢行願法門的核心,就是第九願“恒順眾生”。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
前麵的第八願是偏重於自利,“常隨佛學”,圓成佛道,是偏重於自利。這一願就偏重於利他。前一願是回向菩提;此一願是回向眾生。“恒順眾生”,就是菩薩修行位次,十回向位中的第七回向,隨順一切眾生回向。那麼就有所順的眾生和能順的心。
所順的眾生
我們先看所順的眾生。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
“我皆於彼隨順而轉。”這個就是講我們所順的眾生,事實上就是我們恒順一切眾生。這裏麵就列舉了很多的,種種,種種不同的眾生。
事實上這一段經文就已經是體現了佛教的世界觀、眾生觀;也就包含了世間的一切的生物學、動物學、人類學,統統都包含在其中,乃至於民俗學,種種;並且還要超過,還要透徹圓滿。也就是說我們隨順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刹海的所有眾生,所有十方諸佛刹土的一切眾生,我們都隨順。
就講了有五種差別。事實上所順的眾生,就是除了佛法界以外,九法界眾生,六道,聲聞、緣覺、菩薩,九法界眾生都是所順。順呢,就是順眾生的善惡根性而度化,度化他,順他的善性,不順他的惡性。起惡心,能夠善巧方便折服他,能夠讓他轉化過來,也是“恒順眾生”。
佛一切契真,契入真如性海,所以要“常隨佛學”。眾生有善有惡,惡呢?肯定不應該隨他學。善呢?也不應該隨他學。為什麼?因為世間的善惡俱違真。“俱違真故”,都是有實執的。雖然他修善,但是他還有一個實執,執著於實有,所以有實執就違背真如自性,所以需要恒順,順而度化他。
五種差別
五種差別:
第一是受生的差別。種種差別,受生的差別,本經裏麵總共講到九類眾生,有些經典上麵講十類,有些經典上麵講十二類,反正都可以包含一切眾生。九類眾生就是前麵所講的,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還有後麵所講的五類: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個是指受生的差別。
《首楞嚴經》上麵說,“卵為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為受生差別。”卵生眾生因想生;胎生眾生呢,因為情,情執而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俱舍論》上麵有一個偈頌就概括說,“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這個講四生,概括四生他們那個投生的情況。
胎生和卵生的眾生,他們在中陰身階段的時候,是因為生起了一個顛倒心,遠見他第二生的父母交合,就生起顛倒之心,男子貪母,那麼就想把父親趕開,那麼這樣的話呢,就生下來是一個男子;女人貪父,這樣子“由是入於胎卵之中”。這是他來投生的這個情況,是“倒心趣欲境”,以顛倒心趣入這個欲境。
“濕化染香處”,濕生和化生的眾生,他就因為貪染這個出生之處的淨穢的氣味,而隨業受生。
然後生天的天人,他就頭向上,上升的。
入於地獄的眾生是頭朝下,腳朝上,而化生地獄的。
這個是受生的差別,胎、卵、濕、化。
第二是依止的差別。你看這裏麵列舉了好幾種。有一些是依地、水、火、風而生住的。人類是依地、水、火、風四大,而生、而住的。我們的身體由地、水、火、風,這個四大組成:地大的堅固性,我們的骨頭、牙齒;水大,我們身體裏麵的水分,小孩子生出來是水分占90%,青年人呢,水分占身體裏麵的70%,年紀老了水分占50%,所以皮膚也就皺了,因為水分少了;火大呢,溫暖性,我們的體溫;風大呢,流動性,我們的呼吸。所以人類依地、水、火、風四大而生、而住。還包括六欲天裏麵的兩層天: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山腰;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頂。這兩層稱為地居天。
從夜摩天以上都是依空而住,夜摩他、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於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都是依空而住。所以“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
還有一類是依著花草樹木,而生、而住的。你比方說那些鬼神,花神,草神,樹神,他就依在這個草木上麵,依附草木,所以那些曠野中的大樹號為鬼神村。這是依止的差別。
第三是種類的差別。“種種生類”,種種生類裏麵,就列舉了很多。“種種色身”,不同的色身,你比方說,我們就說人類吧,你看我們有白色人種、黃色人種、黑色人種、棕色人種,這個種種色身不同。“種種形狀”,形體也是各個不同,人類來說,你看,高、矮、胖、瘦,種種呢,各個不同。“種種相貌”,不同的相貌,相貌呢?有媸妍。壽命呢?有長短。所以說“種種壽量”。
“種種族類”,不同的民族。“種種名號、種種心性”,名號也不同,種類也不同,有種種的民族,有種種的貴賤、性情也不同,所以說“種種心性”,這裏麵的“心性”是指性情。有些人性情比較剛強,有些人比較柔和。
“種種知見”,那麼見解也是有邪、有正。“種種欲樂”,也有善有惡。“種種意行”,意行有定散,也就是說心行,有些眾生他是有定力的;有些是很散動的。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是不定聚。所以如果你能夠入定,打個比方你能夠入初禪,離生喜樂地定,雖然你的身體在人間,但是心已經超出了欲界。所以我們說要超出三界,如果不是依靠淨土法門,超出輪回是很難的一件事。“種種威儀”,威儀有動靜。這個是種類差別。
第四是受用差別,衣食住各個不同。“種種衣服、種種飲食”,比方說有些地方喜歡吃辣,有些地方喜歡吃酸,飲食習慣各個不同。“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這個是住處也不同。“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眾生種種不同:無足的好像蛇,乃至於二足的人道眾生,四足的畜生道的牛羊,乃至於多足的蜈蚣,種種,這個都是列舉種種的差別相。
底下就是講第五種粗細的差別。“有色、無色、有想、無想”,有色是指什麼?是指說有這個色身,那就是包括了欲界和色界;無色呢?是指無色界的四層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和非想非非想處天。種種粗細不同,越往下就越粗,越往上就越細。有想、無想呢,無想是指無想天。在這個色界裏麵,有一些還是有想的,有意識活動的,色界天裏麵的天人,都是身體很光明之相,很光明、很微細、很莊嚴,有一些還有意識活動。那無想天呢,他是因地修行就是石頭壓草,把這個妄念勉強壓住,所以他就生到無想天去了。
“非有想非無想”,這個是單指,也就是單指我們那個無色界天的最高一層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這是指五類眾生差別,粗細不同。
所以這一段,它就包含了佛教的世界觀、眾生觀,也包含了我們現在科學的,人類學、動物學、生理學、民俗學,種種的學科。並且比他們都要透徹,都要究竟。如果展開來說的話,經典上麵有很多,那就窮劫不盡了,我們略講都要講很長。
那麼種種的差別,我們有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這個四生的差別:“天及地獄唯化生,人畜通四鬼胎化。”天上的天人都是化生的,地獄道的眾生受苦,也是化生的,所以說“天及地獄唯化生”。天人他以善業化生到天上,這個六欲天享受欲樂,享受種種的五欲之樂。那要往上,還需要有定力,從那個欲界的,欲界天的上層開始,一直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都還要有世間的禪定力,這樣子可以化生,在天宮裏麵化生出來享樂。地獄的眾生,因為極重的惡業招感,就會化生到地獄裏麵受苦,前麵我講過了,他剛剛生的時候是頭朝下的,所以“天及地獄唯化生”。
“人畜通四鬼胎化”,人通於四生,這個我們可能沒有聽說過。有一些人,我們說人都是胎生的,但是經典上麵說人通四種生,四種都有,胎生那不用講了。卵生的,比方說那個毗舍怯母。經上說,毗舍怯母,她就卵生32個小孩子。
我們去印度朝拜,去年應該去了一個地方,就是吠舍離。在吠舍離,我們去朝拜了阿育王立的紀念阿難尊者的石柱,石柱旁邊就是獼猴池。
釋迦牟尼佛在那裏說法,那個獼猴,就獻一缽蜜給佛陀,佛陀很高興接受了。那這個獼猴就很歡喜,佛陀接受它的供養嘛,就跑到那個樹林裏麵,抓著那個樹藤就蕩秋千。越蕩越高,啪的一下,這個藤斷掉了,掉到池裏麵淹死掉了。但是因為對佛生歡喜心的緣故,馬上脫離畜生道的身體,生到天上去了。所以這就是獼猴池。
那麼這個獼猴池再往前一點,就有一個賢劫千佛本生塔。那個賢劫千佛本生塔是怎麼來的呢?就是過去久遠久遠無量劫前,有一個仙人,在森林裏麵修道。有一次,森林裏有一頭梅花鹿,這個母鹿,就跑到仙人住處附近的小溪邊來喝水,就舔了這個仙人留在那個石頭上的小便。這個母鹿就懷孕了,懷孕以後就生下一個女兒,整個身體都是人,就是這個腳,還有一點點鹿皮。這個母鹿生下來,就把女兒扔在那裏麵了。
這個仙人就很慈悲,就想方設法把這個小孩子帶大了。這個女子有一個奇特的地方,她每走一步路,這個腳一拔起來,走過的那個地方,就生起一朵蓮花來。
後麵有一天,剛好火種熄滅掉了,仙人就讓女兒到另外一個仙人那裏去求火種。仙人看到,奇怪,她走一步,馬上就會生一朵蓮花。所以就跟她說,“火種我可以給你,不過你要圍繞我修道的這個茅棚走一圈。”
這個很簡單,她就走一圈。走一圈以後,仙人就把火種給她。這個女子就回去了。
然後另外那個仙人,他的茅棚周圍剛好就有一圈蓮花。也是因緣巧合,國王就率領很多大臣來打獵,看到仙人的茅棚,周圍有很多蓮花,就很奇怪,就問他是什麼因緣。仙人就告訴他說,另外一個仙人叫什麼名字,他帶了一個女孩子,她很奇特,每走一步走過的地方就出生一朵蓮花。
國王也就很驚奇,也很歡喜。他就跑到那個仙人處見那個女子,然後就娶了這個女子作為妃子。之後這個女子就懷孕了,然後生下來,生下來他不是一個人,生下一個很大的一個肉球,一個大肉球。國王就認為這個很不吉祥了,就把肉球扔到河裏麵去了,肉球就隨河水漂下去,就流到下遊。
下遊的國王老遠看到河裏有個什麼東西在漂,命令手下把它撈上來。一看,一個大肉球,就拿刀劍把它剖開來。一剖開來,裏麵就有一千個小孩子,一千個都是男孩子。很厲害了,這個國王剛好沒有兒子,一下子就有一千個兒子了。(眾笑)
那這一千個兒子,這個國王把他們都養大了。養大以後,每個人都高大威猛,很有力量,很有威力。這個國王就用他這一千個兒子,率領軍隊就征戰十方,把國家就擴得很大、很大。
一路打就打到這個一千個兒子的母親這個國家來了,也就是在吠舍離這個地方。那麼這一千個勇士率領軍隊,把這個國城就圍繞得水泄不通。沒有辦法了,這個國王知道肯定打不贏了,回去就愁眉苦臉。
這個王後問他,“怎麼回事?”
然後國王就說,“下遊的什麼國家,國王一千個兒子,把我們國家包圍了。”
“噢。”這個王後,馬上就明白是怎麼回事。這個王後就是鹿女嘛,她就親自登上那個城牆,就對著那一千個兒子喊話說,“我是你們的母親,你們不要攻打這個國家。兩個國家要和好。”
然後她就用手按自己的這個胸部,然後就有一千道乳汁射出去,因為母子的天性的緣故,每一道乳汁都射到這一千個兒子的口裏麵去了。
所以兩個國家就和好了。
那經典上麵就說那一千個兒子,他們出生的地方,就是現在我們朝拜的千佛本生塔,賢劫千佛本生塔。
經典上麵授記說,這一千個兒子是無量無量劫以前,他們在賢劫裏麵會次第成佛,第四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最後一尊佛是樓至如來,就是現在的韋陀菩薩示現成佛。
那麼這一千個兒子,在這一生中都曾經做過兄弟,是同一位母親所生的,這個大肉球,這個就是卵生,應該就比較容易明白了。
還有一種說法說,八地菩薩如果在人間來示現投胎的時候,他不受染汙,所以很多都會卵生。
還有就是人中的濕生。譬如奈女,她就是從庵摩羅樹的濕氣中生出來的,是濕生的。
化生呢?化生的人是指劫初的時候,都是從光音天降下來化生的。我們說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三天呢?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那麼光音天,就是二禪三天的最高的一層天,《起世經》上說,劫初的人,他都是從光音天,因為福報減少了,所以降生到這個人間來。剛剛降生的時候,因為他們都是化生,所以他們都身體有光明,並且能夠在空中飛行。
那時候因為他們的福報所召感的緣故,這個地上有非常美昧的那種地味,拿起來就可以吃,很美味。但是因為這些化生的人,他很貪著於美味,就吃得很多。吃得很多的話,這個身體就很粗重,以後就飛不起來了,光明也慢慢地就減少了。
但是因為有福報的緣故,雖然地味吃完了,又出現了自然香稻。這種自然香稻也是很奇特,不像我們現在的人種的稻子,它是自然的,並且上午、早上割了,到黃昏的時候又成熟了;你晚上割了,明天早上又有了。並且這個稻米很大顆,並且香氣遠溢。自然香稻,不需要人來種植。但是也因為貪著的緣故呢,每一個人都拚命地多收一點自然香稻,然後漸漸地福報少了,自然香稻也沒有了,就需要人工來種稻子了。
然後人工種稻子以後,大家也就互相爭奪地盤,然後就起了鬥諍,有種種的偷盜啊,一些鬥諍,不如法的行為,所以就推舉出國王來。
這個是《起世經》上所說的化生的人。
畜生道的眾生也通於四生,這個有兩種我們好理解,比方說這個胎生,比如說牛;卵生,你比方說這個雞,這個好理解。事實上也有濕生和化生,龍,比方說龍,龍和金翅鳥它們都通於四生,有胎、卵、濕、化,有胎生的龍、有卵生的龍、有濕生的龍、有化生的龍。在《正法念處經》上說,“化生金翅鳥,能食四生龍”,它能夠吃那些胎、卵、濕、化的龍王,它都能抓來吃,“如次濕胎卵,能食三二一。”有一些那個濕生的金翅鳥,它就隻能夠吃三類的龍。這個是說,畜生道的眾生通於四生。
“鬼胎化”,鬼道的眾生呢,就是兩種出生的方式:一種是胎生,一種是化生。胎生的,比方說那些地行羅刹、夜叉,比方說那個鬼子母兒,“羅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滿。”羅刹鬼子母,她有五百個小鬼兒子,都是胎生的。
這是說他們的種種的不同,種種不同,種種差別,這些一切的眾生,都是我們恒順的對象,“恒順眾生”的對象。
五類生呢,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有色界,欲界、色界的眾生,就是粗。那麼無色界的眾生,身相就很細。無色界就是說,他這個身體的外相,色相已經沒有了,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他已經沒有色相,沒有身體的形象。但是他憑他的定力,在那種世間的禪定之中,能夠住世很長時間。在色界天之中,有想就是為粗,無想天就是細。乃至於非有想非無想,就是指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最細的,他能夠住世八萬大劫。
這個都是講所順的眾生。
能順的心
底下就是講能順的心。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
【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這是能順的心。
“隨順而轉”,我們要知道這個“轉”,就是至關重要的,要隨順他們,而要能夠轉,能夠起觀智。那麼這個轉,應該就是有外轉和內轉。這一切一切的,種種不同差別的無量無邊的眾生,我都能夠隨順他們,隨順眾生而起觀智,起觀照般若的智慧。
我們內轉,就是觀一切眾生皆具佛性,自他不二,所以我們種種的承事、供養眾生,就是承事、供養自己本具的佛性,這是內轉。
外轉,我能夠跟隨他的根器而轉化他,讓他心入佛法。“先則使我同於他,後則使他同於我。”這是度眾生的方便。首先我們要修四攝法,我要盡可能地隨順他,就跟隨他,我隨於他,他喜歡什麼,他喜歡什麼話題,他有什麼愛好,我就從這個上麵下手,從這個上麵來跟他說,他就比較喜聞樂見。慢慢地我讓他“後則使他隨於我”,能夠跟隨我,契入佛法,能夠明心見性,這個是外轉。
所以說凡聖在轉念之間,轉得過來就是修行,轉不過來就是業障。“照空妄念成真念,轉得凡心即佛心。”
“如敬父母”,對一切眾生,我們都尊敬,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並且事實上這無量的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梵網經》上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受生皆有父母,故六道眾生皆是父母,一切眾生都是我過去的父母,都曾經在過去生中做過我的父母,也都是未來的諸佛,所以我們要尊重。
“如奉師長”。經上說,“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我之法身,由師口生,從法化生,乃至教誨引導,直至菩提。”所以對一切眾生,都要好像奉事師長一樣地尊敬他們。
儒家的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那我們對一切眾生,尤其是我們人道的眾生,如何去做“如奉師長”呢?好人是我的法師;惡人呢?是我的戒師。
好人做得很好,很勇猛精進,我向他們學習,是我修行的榜樣。做得不好的人呢?迷惑顛倒造惡業的人呢?我引以為戒,我不可以跟隨他那樣子,是我的戒師。
所以,“文殊遇緣則有師”。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就是告訴我們:修行一定要在廣大的,種種不同的人群裏麵,去修自己的清淨心。在極不清淨的環境裏麵,我心清淨,功夫就成就了。
並不是叫你躲到深山裏麵去修,你那個清淨心是靠不住的,一遇境就迷惑了。所以清淨心要在紅塵裏麵修。所以我們才能夠更進一步地理解六祖大師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在世間,見種種的眾生,見種種習氣、種種樂欲、種種心性、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知見的一切眾生,我都能夠恒順他們,不為他們所轉。而能夠轉變我自己的心,任何時候保持清淨心。也能夠轉化他們,讓他們契入佛法。
所以清淨心要在紅塵裏麵修,平等心要在極不平等的境界裏麵修。所有的眾生都是我的善知識,乃至於冤家也是善知識,教會我們要有平等心。
隻有真正地有平等心,隻有真正地見到“自他皆具佛性”,才能夠真正地成就忍辱波羅蜜,這樣子的曆事煉心。
所以華嚴裏麵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演戲給我們看,開示我們如何去曆事煉心;如何在紅塵裏麵,種種的極不清淨的環境裏麵,去成就清淨心;在極不平等的境界裏麵,去成就平等心。
這樣子呢,就是“恒順眾生”,就是普賢行願法門。
“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我見一切眾生,都要能夠好像尊重供養四聖一樣的,出世間的四聖一樣的去尊重他們。舉了一個最初的阿羅漢和最後的如來,事實上也就包括了中間的辟支佛和菩薩,對於這個出世四聖呢,我們見一切眾生,就要如見到出世的四聖一樣,“等無有異”。
也可以說是“等無有異”。為什麼?因為如果從本性上來“稱性而觀”的話,四聖,出世四聖也好,一切眾生種種的外相不同也好,本性都是一樣的。所以從這個層麵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起分別,平等供養,就是平等性智。
好了,我們明天上午就八點半開始迎請,明天要抓緊一點。
現在作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