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講(1 / 3)

請大家合掌跟我念——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暇滿難得壽無常 修習能除此生欲

業果不虛輪回苦 思維能除後世欲

修已於輪回盛事 不生刹那之希望

晝夜唯求解脫心 起時是生出離心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諸位善知識,首先請發起無上的菩提心。

上午我講到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第九願“恒順眾生”、第十願“普皆回向”。已將“普皆回向”的三處,回向眾生、回向菩提,已經訓說圓滿了。

回向真如實際

接下來的經文是回向真如實際。我們看經文。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那麼這個是第三處的回向,真如實際。因為盡虛空、遍法界呢,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是真如實際。

回向,為什麼一定要回向三處才圓滿呢?因為菩薩要成佛,一定要以大悲心下化眾生,以大智,大智慧上求佛道,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念念上求佛道,即是回因向果。心心下化眾生,即是回自向他。並且還要度化眾生,而不著眾生相,離眾生相,圓成佛道,證無上菩提,而不著菩提相,所以要回事向理。因此要回向三處。

並且三而一,一而三,舉一就具三。

第一,我們說證實相,這是回事向理;要證實相呢,要回向眾生,因為度化眾生才能夠成就自利,化眾生成自利,度化眾生就是圓滿自己的福慧二資糧;也需要回向菩提,因為隻有速成佛道,具一切種智,才能夠斷煩惱障、斷所知障,才能夠窮盡真如實際,才能夠徹底顯發不生不滅的真如理體。

所以我們說,要說證實相,這個就是回事向理,那麼它就同時包含了回向眾生。因為實相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那麼隻有回自向他,才能夠究竟充分地顯發諸法實相。也隻有回向菩提,成佛具一切種智,才能夠徹底顯發不生不滅的真如理體。

第二個方麵我們說度眾生,那麼同時也就包含了要回向真如實際。因為隻有回向真如實際,回事向理,我們在度眾生的時候,才能夠不被事相所迷惑;因為已經體悟了本具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才能夠於惑自在,才能夠在度眾生的過程之中不迷惑。度眾生而不會隨眾生所轉,所以就同時包括了回事向理。同時,度眾生也要回向菩提,隻有究竟圓成佛道才能廣利眾生。

第三,我們說成佛道,那這個是回因向果,回向菩提,那它同時也包括了回向眾生,因為不度眾生,不能圓滿福慧資糧,不能證無上菩提;也包括了回向真如實際。不證真如實際,就不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佛果,不得真果,而是停留在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那樣子的階段。

所以“普皆回向”,是盡未來際“無有窮盡”、“無有間斷”、“無有疲厭”的修行。

那麼有一些人可能也會有一個疑惑說:“釋迦牟尼佛他在因地修行六度萬行,發願要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他將一切的功德都回向給眾生。那麼他現在已經圓滿成佛了,沒有得度的眾生還是非常的多。那麼他前麵的說度一切眾生,這個願力是不是不真實呢?是不是不能夠對每個眾生都有利益呢?”

其實我們一定要明白,這種願力是非常真實的,並且對每個眾生都有利益。《現觀莊嚴論》上麵說到,佛陀度化眾生的方式有三種:清淨、圓滿、成熟。

那清淨是佛陀度化那些最後清淨微細無明種子的大菩薩。佛陀度化他們,使他們圓成佛道,成就佛果,這個是清淨。

圓滿,是度化那些修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圓滿他們的善根,而得到菩薩果。

成熟,就是佛陀度化一般的眾生,讓他們在佛的教法之下,成熟善根,將來在彌勒佛,或者以後的諸佛出世的時候,能夠得到解脫。

所以佛陀是適應、適合不同根基的眾生,以願力加持他們趨入解脫道,證悟暫時的或者究竟的解脫果位。這個願力的加持一直要延續到所有的眾生都得到佛果,所以時間是無限的,是盡未來際“無有窮盡”的;空間是廣大的,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釋迦如來願力是非常真實,而且對一切眾生都有利益的。我們不能夠以自己凡夫的業惑的外境,去推測佛陀的願力與佛陀的事業。

結益令知

那麼底下就是結益令知,就是總結普賢十大願王,這個法門的利益。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那麼這一段經文,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是“則能成熟一切眾生”,這個是回自向他,這個是總結。普賢菩薩再一次叫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要知道呢,這個就是菩薩摩訶薩,修十種廣大行願“具足圓滿”。如果對十種廣大行願,能夠“隨順趣入”,能夠依此修習就能夠“成熟一切眾生”,就能夠回自向他。

“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這個呢,普賢菩薩的諸行願海,一一行願都是稱性起修,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都是最殊勝的菩薩六度萬行的修行。所以稱性而修呢,所以說是回事向理。

“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回向菩提,是回因向果。這個是一種解釋,是站在“普皆回向”這個願力,這個角度來說三種回向。

還有一種解釋呢,是從整個的《普賢行願品》,全文十種行願來講,那麼“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呢,是講諸菩薩修普賢十大願王,就是以大悲水澆灌一切眾生的樹根。澆灌一切眾生的什麼樹根呢?澆灌一切眾生的正因佛性的樹根。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如果從本覺這個角度來說是本來是佛,所以是成熟眾生。

那麼“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就是修普賢十大行願,就能成就諸佛的智慧果。

“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說修普賢十大行願,就是能夠成就、盛開菩薩智慧花、般若花。

那麼到此地呢,長行的經文,正說普賢行願十大願王就圓滿了。

顯經勝德

底下就是長行文的第二大部分內容,顯經勝德,顯示這個《普賢行願品》,依此修學,受持讀誦的無量功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校量聞經功德與財供養功德;第二是顯餘眾行德;第三是勸囑受持,就是流通分了。

校量聞經德

我們先看校量聞經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這裏麵普賢菩薩的法門,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是淨業三福的十一條通通圓滿做到了。也就是說人天乘的善男子善女人,小乘的善男子善女人,大乘的善男子善女人,都圓滿做到了,才能夠當得起《行願品》裏麵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十一句,要圓滿具足地都做得到,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

【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

那麼這一段是講,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來修財布施,財供養,第一個是他修的範圍很廣大,他的供品非常多。以十方無量世界,多到不可說不可說,這樣子的無量無量的世界的上妙的七寶,金銀、珊瑚、硨磲、瑪瑙、赤珠、摩尼,這樣子的外財和內財,也就是說人天的五欲之樂,最勝安樂,以這個內財和外財,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廣大的供品——這是供品非常多。

然後,受供的對象也非常廣大,是布施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眾生,是供養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諸佛,這是受供的對象廣大。

還有,供養的時間很漫艮。前麵呢,空間也很廣大,受供的對象也很廣大,供的時間也很漫長。也就是說“相續不斷”,“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無量無邊的佛刹,每一粒微塵,都作一個大劫,那麼經過了這樣子漫長的無數的大劫來獻供養,並且相續不斷。那麼可見,這個功德是非常大的。因為第一個供品廣大;第二個是空間廣大,遍滿十方法界;第三個是受供的對象是無量眾生,無量諸佛,也很廣大;第四個是獻供的時間很漫長,日日不空過。

但是就是這樣子的,浩瀚廣大無邊的功德,比起聽聞《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王,乃至於一四句偈,一經於耳的功德,百分之一也比不上。

所以我們看經文——

【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這個就是比較了,校量聞經功德。

那麼前麵的種種廣大的財供養的功德呢,比起聞法的功德來,聽聞到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乃至於隻是一經於耳呢,前麵的財施功德比這個聞經功德,百分之一也比不上,千分之一也比不上,乃至於優波尼沙陀分,鄰虛分,很少很少極做細的,鄰虛分之一也沒有。

為什麼?你看這個聞經,第一個量不多,隻是十大願王;聽聞的時間義很短暫,隻是一經於耳;反而功德是非常大呢?因為第一個呢,財布施雖然量很多,時間很長,接受的聖賢和凡夫眾生也都非常多,但是是有為法。雖然多,雖然功德很大,但是仍然有窮盡的一天。

法布施,聞法功德,雖然量很少,但是是契入顯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而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是法爾如是,是具足一切功德,十法界一切依正莊嚴,都是由之生起的,所以是浩瀚無窮的,無窮無盡的。所以很多的經典上麵都有這樣子的財施、法施的校量功德。那麼就可見法施無窮無盡,因為它是無為法。

並且在有為法之中,經上也說,“摩尼一粒壓倒海寶千般。”一顆摩尼寶珠,這個是有為法了,同樣的有為法比起來,摩尼寶它就一粒就能夠勝過海裏麵的寶貝千般,何況是世間的財物七寶與出世間的,令眾生得解脫的法寶比較,比較起來當然財物七寶是有為法,是低劣的。而解脫的法寶是殊勝的,是讓眾生證入、契入不生不滅的本性,證無為法,所以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顯餘眾行德

底下是顯餘眾行德,笫一是總說法行,第二是廣顯眾德。

總說法行,就是說,我們如何來修普賢行願法門,有十種法行。

【或複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刹。若鳩槃荼。若毗舍閣。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那麼這個總說法行裏麵,法行有十種。一個是書寫。以前這個印刷沒有這麼發達,都是抄經。那現在來說的話,我們也可以發心說助印法寶。第二是供養、第三是轉施、第四是聽聞、第五是批讀、第六是受持、第七是開示、第八是諷誦、第九是思維、第十是修習。

“以深信心”,深信心呢,具有三信就稱為深信心:第一是信自,自呢,自性本具理體三寶為因;信他,是以事相上的外三寶為緣;第三是信此十大行願之法寶,受持不忘,“乃至書寫”,功德超過其他的修行。

這裏麵以四種法行來概括、包含十種,“受持”是一種,“讀”這是批讀,“誦”就是諷誦,三種了;乃至於書寫,書寫就是第四種;包括前麵的聽聞,聽聞到普賢行願法門都功德無量,那麼就舉出了五種法行;“乃至”呢,就含攝另外的五種法行。

所以如法修普賢行的功德,是離惡業以顯現報。

離惡業就是,第一個是滅五無間罪,第二個是病苦惡業消除。顯現報呢,是一切的魔鬼遠離,第二就是“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這些樂善法之鬼,他們來護持。

所以我們乃至於受持讀誦,乃至於隻是寫一四句偈呢,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樣子的墮無間地獄的業,以修習普賢行門,乃至於書寫一四句偈,都能夠“速能除滅”。為什麼?因為前麵的造五無間業,是因為完全的違背了我們的性德,所以業極重;那現在我們修學普賢行門,就能夠與自己的性德相應,所以能夠滅罪。“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的病苦、惡業都能消除,這個是離惡業。

那麼滅五無間業呢,五無間:第一是受生無間,死後如射箭一樣迅速地進入無間地獄;第二是壽命無間,如果他在地獄裏麵受苦的時間,是一劫的話,“無中夭者”,不會中途夭折;第三是身形無間,一人亦滿,多人亦滿,一身遍滿整個的無間地獄,受種種苦楚;第四是受苦無間,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第五是受報無間,死已複生,生已複死。這樣子的無量的五無間的業呢,能夠修學普賢行願法門,都能夠消除。

所以呢,我們應該很慶幸,如果我們宿世無量劫之中,曾經造過這樣子的惡業的話呢,我們誦《普賢行願品》,乃至於書寫一四句偈,重業都可以消除,因為《普賢行願品》能夠徹底顯發我們的性德。

然後是魔鬼遠離,現報來說呢,現在的修學普賢行願法門,現在得到的功德利益,第一個是魔鬼遠離。魔羅譯為殺者,殺者就是能殺修行人的慧命。有四種魔,煩惱魔、天魔、五蘊魔、死魔,這個四大魔軍,都能夠讓它們遠離。那麼煩惱魔是生死之因,天魔是生死之緣,五蘊魔和死魔是生死之果。

眾生因為煩惱、迷惑,所以造業,這是生死的因;造業就受苦果,天魔能夠幹擾修行人,讓他退墮,是生死的緣;五蘊,五蘊魔,五蘊色身遷流不住,五蘊色身障礙我們用功辦道,死魔就是生、老、病、死,這樣子呢,它是生死的果。

夜叉就是捷疾鬼;羅刹是食人鬼;鳩槃荼,(有些經是印一個‘茶’,應該是印錯了。)這個是雍形鬼;毗舍闍是啖精氣鬼;部多譯為中文就是大身鬼,或者是自生鬼。這個是因為他化生出來的鬼道眾生,不從父母。這些“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我們一誦《普賢行願品》,按普賢行願法門一修,他們都不能幹擾我們,都會遠離。

“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或者他們喜樂善法來親近你、來守護你、來幫助你。所以我們能夠修學《普賢行願品》,這些諸善鬼神都能守護,就勝過請保鏢了,也勝過買保險了。你要是買保險沒有什麼用處,你坐飛機先買個保險,那飛機要出事呢,保險公司最多嘛就是賠一點錢了,人都死了,保險還有什麼用啊?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受持《普賢行願品》的話,是最有效的保險,能夠讓我們超出生死輪回,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底下是偏舉一種,就是——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

前麵的法行十種,這裏麵偏舉諷誦,隻是諷誦《普賢行願品》,這一種法行,這一種修行方法的殊勝功德。諷誦《行願品》的殊勝功德有五果:增上果、等流果、異熟果、士用果、離係果。

我們先看增上果。

【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這個是誦《普賢行願品》的增上果。

能夠誦持《普賢行願品》,“行於世間無有障礙”,為什麼無有障礙?因為他已經體悟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了,所以在世間修行的時候,就能夠不為惑、業、苦三障所障,不被煩惱障、業障、報障所障礙。因為他已經體悟了,所以能夠以八苦為八師,能夠轉境,心能轉境,能夠轉煩惱為菩提;能夠轉業障為修行境界;能夠轉報障受苦果,將它轉為代受一切眾生苦,發菩提心修福慧二資糧,所以“行於世間無有障礙”。

底下是以比喻來說明,“如空中月,出於雲翳。”好像晚上一輪明月,它從雲翳烏雲的覆蓋下,透出光明來了。也就是比喻,我們真心本性這個本體,因為修行普賢行願法門,清淨光明的智慧相顯出來了,出於煩惱的雲翳,出於惑、業、苦的雲翳,所以無有障礙。這個是不障增上果。

第二是與力增上果。也就是說我們誦普賢行願法門,功德善法都能增上,都能增加,這個是與力增上果。

那麼“諸佛菩薩之所稱讚”,得到諸佛菩薩的讚歎,因為我們是按照真本,本修因來修,諸佛也是以本修因,真本來修的,所以諸佛菩薩很讚歎。

“一切人天皆應禮敬”,那麼也受到眾生的供養。諸佛菩薩看到我們按照普賢十願去修,會稱讚我們有智慧,稱讚我們是真修,是真正了解了修行方法,不是以前以生滅心去妄修,現在知道呢,以不生不滅的真心來稱性而修,所以諸佛菩薩呢,都為我們高興。按照普賢行願去修學的人,他遵循崇高的道德規範,因為他能夠有平等心,破除我執法執,所以一切人天都禮敬他們,因為他道德情操很高尚。“一切眾生悉應供養”,能夠成為一切眾生的福田。

第二是等流果,以上是增上果,這個是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那麼我們先要說一說這個五果。等流果呢,唯識上麵說,“六因五果四緣”,從唯識的角度來說的話,四緣是親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比方說,我要由方廣寺去南嶽,那麼我要去南嶽這個念頭是親因緣,是我的目標,是我的動機,是我的一個想法,一個啟動的動機,這個是親因緣。所緣緣呢,南嶽這是我所緣的對象。等無間緣呢,是我一直要念念相續,我一直要想去南嶽去辦個什麼事。如果我走到中途,我這個念頭轉變了,我走到一半,我不想去了,那我就回來,那這個事情呢,就去不了了,所以等無間緣是一直在緣。然後增上緣就是要有一定的善巧方便,比方說有車那就比較快。

那麼五果來說,有士用果,士用果也稱為現法果。好像農民種莊稼,春種秋收,這個是士用果。

有異熟果,異熟果,就是今生造業,來生受報,異時而熟。因為是異時而熟呢,所以我們稱之為異熟果。

還有就是等流果,等流果呢,就包括了造作等流和習氣等流。造作等流也就是說領受,你這個正報已經受了。異熟果,正報已經受了,在以後還要受餘報,還有一種習氣等流,就是說他前麵造的那個業呢,他會有一種習氣種子熏習。比方說殺生業重的人,他的異熟果是墮地獄;他的習氣等流果呢,是地獄裏麵出來到人間,還喜歡殺生,有習氣。

還有增上果,增上果又包括了增上果和與他增上果。那就是說對於依報的影響,比方說,妄語習氣重的人,他的對依報的影響的增上果呢,就是稻穀成熟的時候有很多的空殼;那個犯邪淫業的人呢,他的增上果是處在汙穢的環境裏麵,或者是荊棘叢中,這樣的不悅意果報。

那麼還有就是離係果,離係果是聖人的果,超出六道輪回的聖人的果。

那麼這個是普通從唯識學的角度來說五果。

本經裏麵的,《普賢行願品》裏麵所說的五果比唯識上的五果,要更加的高妙。

那麼第二的等流果是“善得人身”,那我們誦這個《普賢行願品》就能夠如普賢菩薩,同等之流類,所以稱為等流果。第一是善得人身;第二是圓滿普賢功德;第三是迅速成就如普賢菩薩的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善得人身,“此善男子,善得人身”,這是誦《普賢行願品》的功德,是誦持《普賢行願品》,能夠招感殊勝的果報,殊勝的等流果。那麼將來你出生的家庭,就非常好;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相貌也長得很莊嚴;能夠生在一個有佛法的社會裏麵;能夠從小遇到很多善知識,跟你在一起,善知識願意將佛法傳授給你;這個都是“善得人身”。所以我們通過學佛,我們要能夠深信因果,要能夠業果如理取舍,我們現在的行為呢,要對未來的生命負責,所以未來的生命,生生世世都能“善得人身”,這個就是誦《普賢行願品》的殊勝功德。

如果沒有修學普賢行願法門,沒有深信因果,做了錯事也毫無慚愧,造很多罪業,那就是對自己將來的生命不負責任,在將來的生命裏麵就“不善得人身”。

“善得人身”很重要,在《菩提道次第》裏麵,這個“善得人身”就稱為八福德人身,宗喀巴大師把它歸納為,我們要修行就要具足這個八福德人身,我們修行才會沒有障礙,才會容易成就,所以要“善得人身”。如果你沒有具足這個八福德人身,修行就容易遇到很多的障礙。

那麼八福德,第一個是壽命福德,長壽就有很多時間去修行。

第二是相好莊嚴的福德,眾生見而生歡喜,願意親近和幫助,願意親近你,願意幫助你。

第三是生於富貴之家,就不用為衣食操心,就有很多的時間,能夠安閑地學修佛法,不會為衣食而奔波,不會淪為奴隸,失去修法的自由。

第四是財富、人緣具足,那麼就可以救濟和攝持一切眾生,這個是利他的,利於度化。財富具足,人緣具足,能夠從物質上、從法義上都度化他們,都攝受他們,以財施、法施幫助他們。

那麼這個就是第四和第五的“善得人身”。

第六的“善得人身”是具權威,就能夠在利益攝受眾生方麵,發揮較大的作用,就是地位很崇高,那麼他的影響力很大。

第七是具男子身,有很多修法的方便,可以自主自身,就避免他人的威脅幹擾。當然最關鍵還是指我們的心,心呢,要是誌求勝法,超出輪回,要是“大方廣”,體悟真心“大方廣”,雖然外相是女人相,也可以說心是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