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小鳥飛去無蹤影”,聽眾馬上就能從旋律上感覺出這句是重點。 從創作手法來看,一、二、四句在格律上基本相似,而一、四句完全相同,第三句的格律完全不同,使這首歌有一種別致的韻味:看似簡單之極,但卻朗朗上口,歡快明亮。 23.《大江東去》(混聲合唱) 青主(1893~1959)音樂學家、作曲家。原名廖尚果,廣東惠州人。早年曾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德留學,入柏林大學法學係,兼學哲學和鋼琴、作曲理論。代表作藝術歌曲《大江東去》1920)和《我住長江頭》(1930),歌詞取宋詞名作,音樂有民歌和吟誦韻味,藝術上很有特點。大江東去的歌詞是北宋蘇軾的名作,以豪放著稱。這首歌曲於1920年創作於德國。當時作者寄寓友人家中,月明之夜生發出對故國的思念,遂譜此歌。青主運用歐洲近代專業作曲技巧,鮮明地表現了這首古詩詞所提供的意境,並富有創造性。此歌共分兩段:第一段是運用了宣敘調的寫法,使這首古詩詞那種豪放的氣質得到了恰當的表現;在“大江東去”、“三國周郎赤壁”、“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等幾個關鍵性的地方,作曲家有意識地表現那種豪放性的同時,重曲調的歌唱性。第二段則運用了詠歎調的手法,曲調舒展、瀟灑,富有幻想性和浪漫氣息。第一段在表現周瑜“英姿勃發”的形象以及使曹軍“檣櫓灰飛煙滅”的氣概,是十分動人的。 歌曲的伴奏運用也是很有特色的。在第一段中,從第九小節開始插入的間奏,那“驚濤拍岸”似地描寫,很有特色。在第二段中,右手彈主旋律加和音,左手在低聲區彈三連音,對於表現舒展、瀟灑的旋律,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 24.《把我的奶名叫》(混聲合唱) 黃宗英作詞,瞿希賢(1919~)作曲的混聲四部合唱曲。瞿希賢是我國著名的女作曲家,特別擅長聲樂作品的創作,尤其是合唱領域獲得很高成就,受到國內外音樂愛好者歡迎。作品有無伴奏合唱《牧歌》、《紅軍根據地大合唱》,合唱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合唱作品還有:《飛來的花瓣》、《烏蘇裏船歌》等。《把我的奶名叫》創作於1979年,通過詩一般的詞曲,表達出海外赤子對祖國的深深眷戀。 此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最先開始是由女聲哼鳴自然過渡出來進入主題的,在6/8和9/8拍子的交替進行中,流淌著搖曳而抒情的曲調。經過男聲的主題複述,再由女聲演唱“故鄉啊故鄉,我沒能把你忘掉。”此時,男女聲部構成了四部混聲,波濤似地曲調像是赤子在遙望故土,思潮難平。同樣的曲調在第二部分出現時,和聲更加濃密,情緒更加激動。不同的曲調一遍遍地重複著“天涯海角我聽得見,你把我的奶名叫”。歌曲通過男女四聲部之間複調性質的聲部交錯,引出女聲獨唱。歌曲最終在深遠的意境中結束。 25.《掀起你的蓋頭來》(混聲合唱) 烏孜別克族民歌,王洛賓曲,孟衛東編配。此曲是膾炙人口的一首烏孜別克族民歌,旋律優美,風趣而具有舞蹈性。 26.《陽關三疊》(混聲合唱) 《陽關三疊》是由王震亞根據王維詞、夏一峰傳譜而編創的,是一首包容世人友情、蘊涵曆史風塵、彰顯古音流韻的歌曲。 這首合唱的編配,體現了隨韻而流,依音而發,用平靜淡雅的聲音來吟唱的特點。本曲的曲式很清晰,是由重複的三疊(三大段)加上一個尾聲而成。前奏是鋼琴伴奏一疊(第2-17小節),第三疊以女高音領唱為主,輔以襯托式的合唱。我們對一、二疊在演唱上要求發音自然,口齒清楚,氣流控製平穩、均勻,口腔內部擴張不能過大,讓聲音從硬口蓋處緩緩送出,使聲音含蓄柔美。從而達到“隨韻而流,依音而發,用平靜淡雅的聲音來吟唱”的要求,以中庸速度、中弱力度來演唱,使它帶有離憂別愁之感。 27.《嘎喔麗泰》(混聲合唱) 這是一首哈薩克民歌,杜鳴心改編。杜鳴心(1928~)作曲家,創作上偏重於器樂體裁,其創作領域涉獵廣泛,除交響樂之外,另有鋼琴協奏曲3部,小提琴協奏曲2部,交響序曲3部,交響詩5部以及中小型器樂作品、室內樂、三重奏、四重奏、交響合唱、合唱、無伴奏合唱、重唱、獨唱、大型民樂合奏、重奏、獨奏、影視劇音樂等各類作品多部。其創作注重配器的色彩,和聲手法較豐富,音樂形象鮮明生動、旋律音調優美抒情、和聲配器簡潔洗練等特色。 28.《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為人熟悉的作品。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曆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鬥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的第八章《怒吼吧,黃河》。作者用噴薄而出的朝陽、暴風中折翅的小鳥、黎明中穿越暮靄的林間小溪、濁浪排空的怒吼的黃河……表現出光未然時而慷慨激昂,為中華民族而自豪;時而無比悲傷,表達著對祖國飽受日寇的侵略而無比痛苦;時而歡快,時而悲壯,表達著詩人對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讚美,表現我們民族的五千年曆史蘊含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力量。 29.《希伯來奴隸合唱》(混聲合唱) 威爾第(F.Verdi,1813~1901),意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威爾第使意大利歌劇放射了新的光芒,他是一個個性顯著的人物,是應該被提供給新的一代視為模範的人物之一。《希伯來奴隸合唱》,是威爾第的歌劇《納布科》第三幕中的合唱曲,表達了被巴比倫王俘虜的希伯來奴隸們的痛苦和盼望。通過70年的俘虜生活,他們刻骨銘心地感受到侍奉外邦人和在耶路撒冷聖殿侍奉神的差異。按照先知耶利米的預言,70年的俘虜生活結束後,他們回到了故鄉。1901年二月三日的米蘭,二十萬米蘭居民在“音樂家之屋”的祈禱所中,為這位意大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歌劇大師演唱了這一首合唱曲,目送威爾第的棺木緩緩入土。 30.《茨崗》(混聲合唱) 作曲〔德〕舒曼,金帆、文綱配歌。《茨崗》這首藝術歌曲充滿了異國情調,講的是吉普賽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他們的性格雖然和開朗,但終究是一場悲劇,他們也不知道最後的目的地是哪兒。《茨崗》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舒曼的作品,舒曼是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歌詞的詩句生動描寫了吉普賽人(茨崗),在篝火旁縱酒狂歡的場景,混聲合唱的四個聲部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吉浦賽的男女老幼,歡歌笑語中隱隱流露出看不到明天的悲傷。 31.《故鄉的親人》(無伴奏混聲合唱) 這是一首由美國作曲家福斯特(1826~1864)所創作的民謠歌曲,他一生創作了200餘首歌曲,大部分由自己作詞,有些歌曲不僅在美國家喻戶曉,在世界各國也廣為流傳。《故鄉的親人》後由周楓、董翔曉譯配的混聲無伴奏合唱。它是一首非常優美、婉轉、深沉的曲目,表現了旅居生活中的人們,深感遠離故土、遠離親人的孤獨和惆悵。 本曲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24小節)以很輕、很直的音色出現,合聲排列為密集型排列,合唱的效果極其柔和協調,以表現一種深深思念故鄉的情緒。第二部分(25小節~結束)好似第一部分的變奏。由女生領唱與男生合唱為主,在第32小節時,女中音和女高音分別加入合唱部分,起到裝飾性、和聲性作用,主旋律在男低聲部,副旋律是男高音聲部。因此這段的音量平衡為:男低f,男高mf,女聲mp,這樣使音樂的層次極富立體性,使人更深的沉浸在思念之極的痛楚之中,從內心深處發出“生死都要回到故鄉母親身旁”的強烈願望,此時也把這首曲目推向高潮。第53小節開始的兩小節,速度逐漸漸慢並進入自由延長,為強調滿腹的惆悵,“離開故鄉”的每一個字都用激起並咬緊輔音,因此,呼吸是改變情緒的轉折點,可以在自由延長的“鄉”字後,再徐緩呼吸。後三小節運用循環呼吸,弱聲、漸慢來處理,似乎把遊子的悲涼和思念的痛苦,帶向遠方的故鄉、帶回故鄉親人的身旁。 32.《在森林的那一邊》(混聲合唱) 這是一首是由俄羅斯作曲家A·斯維什尼柯夫編著的俄羅斯無伴奏合唱,極具俄羅斯合唱歌曲的民族音樂特點,演唱起來歡快、活躍。 33.《哈利路亞》(混聲合唱) 喬治·弗裏德裏希·亨德爾(GeorgeFridericHandel)(1685~1759),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作為一位多產的音樂家,其主要作品有:清唱劇《以色列人在埃及》、《參孫》、《彌賽亞》、《猶大馬卡白》等三十二部,歌劇四十六部,管弦樂《水上音樂》、《森林音樂》、《煙火音樂》各一套,管弦協奏曲十一首,大協奏曲四十二首,還有室內樂、組曲、序曲、恰空等器樂曲。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皇家水上音樂》、《皇家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利路亞》流傳最為廣泛。 《彌賽亞》是一部沒有連貫故事情節的清唱劇,其題材和歌詞都是來自《聖經》。整部作品表現上帝派遣耶穌降生人間,繼而受難,最終複活的全過程。《哈利路亞》原為希伯來語,是表示讚美上帝的頌詞。在17、18世紀的宗教音樂中,哈利路亞一詞常用來作為合唱音樂作品的結束部分的歌詞,反複詠唱。此曲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A、B兩段式)主要是對“我主我神全能大權”的歡呼、讚頌。運用和聲與對位相結合的手法,以主調織體表示萬民的同心同德,采用複調織體顯示來自四麵八方的讚頌。第二部分(A、B兩段式)是進一步對“萬主之王”的讚美和祝願。賦格段間插部分的女高音聲部,用同音反複的曲調向上四度、二度移位重複,推入高潮。 34.《冬日之路》(混聲合唱) 舍巴林作曲,普希金作詞。舍巴林(1902~1963)蘇聯作曲家,藝術學博士,俄羅斯聯邦人民藝術家。曾就讀於莫斯科音樂學院,後任該院教師及院長。作品有音樂喜劇《使館新郎》、歌劇《馴悍記》、五部交響曲,交響詩《列寧》、康塔塔《莫斯科》以及序曲、協奏曲、歌曲等等。此曲表達了在冬天一望無際的道路上,遠處傳來馬脖子上的銅鈴聲和馬蹄聲。 35.《黃昏》(混聲合唱) 塔涅耶夫曲,波隆斯基詞。謝爾蓋·伊凡諾維奇·塔涅耶夫(SergeyIvanovichTaneyev1856~1915),俄羅斯作曲家、音樂學家、鋼琴家。塔涅耶夫的創作主要是一些室內樂作品,還是寫作合唱音樂的能手。塔涅耶夫是俄羅斯作曲家中少見的對位法大師。他的音樂很少民族主義成分,更接近於德奧傳統。他的作品比較側重於理性,作品有時比較費解,需要細加琢磨,才能悟出其中的內容──深刻的哲理,崇高的思想,純淨的精神和真誠的感情。此曲創作中對賦格體裁的應用頻繁,單主題賦格與傳統的賦格所表達的內容一致,這個主題概括了整個樂曲的主要思想,隻表現一種個性獨立的音樂形象。 36.《夜鶯》(混聲合唱) 柴可夫斯基作詞作曲,嚴良堃譯,凱傳配。彼得·伊裏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交響曲、歌劇、芭蕾舞劇、管弦樂作品及聲樂作品等,此曲首先由男高音進入主旋律,第12小節由四部和聲PP進入,第20小節運用和聲與對位相結合的手法,把全曲推向高潮。最後一部分從第58小節開始由FF再現主旋律,PPP結束此曲,強弱對比明顯。
正文 第九章中外合唱曲選(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