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雨沙沙》(女聲合唱)
戴於吾(1936~至今)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曲家、編審。一生作有獨唱、合唱、少兒歌曲等三百餘首,深受人們喜愛,尤其是他的抒情性童聲合唱作品之《素描三首》——《鈴蘭》、《春雨沙沙》、《蒲公英在秋風中微笑》。
《春雨沙沙》在模擬春雨撲地的沙沙聲作為整首作品背景的同時,還使用了複調的手法以便達到彼此呼應,襯托出春天裏萬物更新、生機勃勃的畫麵與意境。整首作品旋律線條起伏較大,同時大膽地借用湖南特性羽調式和民歌音樂元素,音樂呈現出熱情感與色彩感。合理地運用轉調的同時加以模進的音樂創作手法使全曲進入到高潮部分,情緒激動而熱烈,在以上基礎上,充分體現了春回大地、生機盎然的一派大自然美好景致。
這裏對合唱的配置有意識運用了不同聲部相互呼應的複調技法,以及鋼琴伴奏與歌聲、主調與伴唱節奏交錯的寫法,使整曲貫穿了生機盎然的詩意和沁人肺腑的芬芳。前奏是由鋼琴伴奏以屬和弦琶音開始的,第2~18小節是合唱的引子,弱拍開始,以後八分音符進入三拍子節奏重音的特點,使合唱聲響效果生動而真實,極具趣味性。第19~34小節是合唱的A段部分,主旋律帶有廣東民歌的特點,歌唱色調要明朗,其它聲部進入時演唱音量要適中,吐字要清晰,柔和一些。第35~53小節是B段部分,使用了湖南特性羽調式,符合湖南特性羽調式特點的音階排列。主旋律重疊出現,再加上領唱“啊”的華彩樂句,領唱的音色應飄逸流暢,做漸強減弱以增加音樂的幻想色彩。第54~73小節是尾聲部分,各聲部的輪唱豐富了合唱的和聲連接,合唱旋律線條更加優美,和聲連接中逐漸減弱,在寧靜中結束。
2.《猜調》(女聲無伴奏合唱)
這是一首由張以達(1941~)根據雲南民歌改編成的合唱曲。張以達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從事音樂創作多年,他的許多民歌改編的作品,以民族調式和聲結合現代和聲技法,使傳統的民歌既具現代的表現手法,又不失傳統的風格。代表作有:民族歌劇音樂《銅雀伎》、交響組歌〈礦工大合唱〉、電視劇音樂《赤橙黃綠青藍紫》。
此曲為帶引子的變奏曲式,引子部分(第1~14小節)由低聲部首先以f進入,高音聲部以p在第4~5小節加入,起到修飾的作用,與高聲部遙相呼應。A段(第15~33小節)領唱開始以mf演唱,速度不要太快,要熱情富有情趣。A1段(重複),為了歌唱更加活躍加入了以p起的伴唱部分,由於歌詞密集,要強調咬字吐字的清晰。A2段(第36~52小節)領唱擔任第一聲部,用斷音來唱“小乖乖”,合唱部分以後八分音符形式加入,形成了歡快活潑的音樂氣氛。A3部分(第53~76小節)兩個聲部輪唱。為了形成短樂句的不斷重複所形成的逗趣效果,開始(第53小節)節拍改為三拍子,然後從第65小節開始弱到強,第68小節後形成全曲的高潮,以強的氣勢結束。A4段(第77~結束)這個樂段是以f開始,速度和力度逐漸加強、加快,形成全曲情緒最熱烈的段落。小節延長休止後,以ff的力度放慢速度飽滿而有力地唱出“我跟前”,再以輕聲唱出“唻”結束全曲。
3.《渴望春天》(女聲合唱)
莫紮特(1756~1791)是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紮特一共創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劇、41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等作品。《渴望春天》是莫紮特與1791年1月14日根據奧費貝克的短詩寫成,同年12月5日,他在完成《安魂曲》後與世長辭。
這首合唱曲後由楊鴻年改編而成為童聲合唱曲,楊鴻年,中國著名指揮家、教育家。他的指揮風格熱情、細膩,極富表現力,以其獨具一格的指揮藝術及訓練合唱的過人技術與修養,贏得國內外樂迷與專家的一致讚譽,被稱為“真正掌握合唱藝術奧秘的大師”。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楊鴻年創建並擔任藝術指導及常任指揮的中國交響樂團少年及女子合唱團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三大童聲合唱團之一。此曲以孩子純真稚氣的甜美口吻,生動、明朗的音樂語言,表現出少年兒童渴望春天到來、鮮花開放、小鳥歌唱的心情。此曲以分解三和弦與級進音調交替進行的旋律為基礎,配合著活潑跳躍的6/8節拍,優美而老煉,流暢而清新,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表現了少年兒童渴望春天到來的心情。進入二房時出現領唱部分,其他聲部唱“啦”輕巧歡快地隨之伴唱,隨後伴唱部分以哼鳴為主,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最後的部分轉變為領唱以pp力度唱“啊”,主旋律在合唱部分,再一次體現出旋律洋溢著春天與生命的歡欣喜悅。
4.《搖籃曲》(女聲合唱)
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茲·彼得·舒伯特(Franz·Peter·Schubert)(1797~1828),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教師家庭。作為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他生前受歧視,死後才得到很高的評價,成為和莫紮特、貝多芬並列的音樂大師。舒伯特一共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包括十四部歌劇、九部交響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鵝之歌》、劇樂《羅莎蒙德》等。
他的這首《搖籃曲》是眾多《搖籃曲》中最流行的一首,近二百年來已廣為傳唱。隨後由威爾遜·埃萊特改編成合唱曲,編配手法簡練,聲部運用與音樂語言進行流暢,旋律優美。搖籃曲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還是人類藝術生活中的必需。人一生下來就聽著母親的搖籃曲長大,通過搖籃曲,母親會把母愛、情理、期望深埋在孩子幼小的心田裏。隨著孩子的發育成長開花結果,並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一生。此曲分為三部分,首先是三個聲部同時進入合唱主旋律部分,注意每兩個小節之間漸強漸弱記號,第二部分第一女高音休息,主旋律由第二女高和女中音擔任,體現了母親對孩子的熱愛之情。最後三個聲部以輪唱的形式演唱,展現出整體音色柔美、深情,逐漸在pp力度下進入夢鄉。
5.《紅莓花兒開》(女聲合唱)
伊薩科夫斯基詞、杜那耶夫斯基曲,歌曲表達了少女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詞作者是前蘇聯著名詩人米·伊薩科夫斯基(1900~1973)。這位農民的兒子懷著對家鄉父老最樸素最真摯的感情,一生中創作出大量反映蘇維埃時代農村生活和農民內心世界的抒情詩,成為蘇維埃革命抒情詩的奠基人。他的作品為中國人民熟知的除了《紅莓花兒開》外,還有《喀秋莎》《燈光》等。曲作者是伊.奧.杜那耶夫斯基(1900~1955)。在蘇聯衛國戰爭前夕,他的歌曲幾乎已家喻戶曉。1949年電影《幸福的生活》即將開播,導演再次想起以寫歡快歌曲見長的杜那耶夫斯基。他不負眾望,用幾天時間完成了這首樂觀向上,親切感人,旋律鮮明,節奏靈活的《紅莓花兒開》,並以此開始他的第二個創作巔峰。
6.《乘著歌聲的翅膀》(女聲合唱)
海涅詞、門德爾鬆曲、楊鴻年編合唱。這首藝術歌曲,創作於1834年。當時門德爾鬆在杜塞爾多夫擔任指揮,完成了他作品第34號的六首歌曲,其中第二首《乘著歌聲的翅膀》是他獨唱歌曲中流傳最廣的一首。這首歌的歌詞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詩。全曲以清暢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構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繪了一幅溫馨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圖景:乘著歌聲的翅膀,跟親愛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開滿紅花、玉蓮、玫瑰、紫羅蘭的寧靜月夜,聽著遠處聖河發出的潺潺濤聲,在椰林中飽享愛的歡悅、憧憬幸福的夢……曲中不時出現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動地渲染了這美麗動人的情景。
7.《聖母頌》(女聲合唱)
斯格特詞、舒伯特曲、楊鴻年編合唱。舒伯特的這首《聖母頌》是他在1825年根據英國詩人瓦爾特·司各特的敘事長詩《湖邊夫人》中的《愛倫之歌》譜寫而成。歌曲抒發了敘事詩主人少女愛倫祈求聖母饒恕其父罪行的純真感情。歌曲采用分節歌形式,曲調柔美委婉、純淨樸實,音樂表情細膩豐滿,表現了作者對真善美的向往。歌曲開始的前奏,采用了六連音的分解和弦造成一種感情上的起伏。歌曲旋律優美、舒展、動人,感情委婉、真摯、感人至深,歌曲裏的臨時變化音、裝飾音和三連音運用得特別巧妙,恰到好處,使歌曲新穎不俗,獨具魅力。當歌曲唱到第八小節,出現了感情的高潮,然後逐漸平靜下來,輕聲呼喚聖母的名字。最後,全曲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
8.《天鵝》(女聲合唱)
原曲是法國著名作曲家聖·桑寫的《動物狂歡節》組曲中的一首名作,後由楊鴻年改編為童聲合唱曲,楊鴻年,中國著名指揮家、教育家。他的指揮風格熱情、細膩,極富表現力,以其獨具一格的指揮藝術及訓練合唱的過人技術與修養,贏得國內外樂迷與專家的一致讚譽,被稱為“真正掌握合唱藝術奧秘的大師”。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楊鴻年創建並擔任藝術指導及常任指揮的中國交響樂團少年及女子合唱團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三大童聲合唱團之一。
在這首合唱曲中,楊鴻年大膽地使用一些變化和弦,使和聲色彩猶如行雲變幻,柔美而稍帶感傷,表現手法新穎獨到。歌曲開始是鋼琴伴奏恬靜波浪式的琶音,描繪了月光下水波蕩漾的湖麵上,一隻失去伴侶的天鵝,孤獨地在遨遊,心情沉重。合唱中的主旋律是由第一聲部演唱,而第二、三聲部基本上是相同節奏的和聲襯托,節奏平穩而徐緩,旋律進入多數是級進和分解和弦,尤其是三個聲部作平行聲部上行級進時,和聲有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合唱中第二聲部演唱較難,音域較寬,時值長。音色上各聲部要盡量向高聲部靠攏,以求合唱音色上的統一。
9.《一片丹心》(女聲合唱)
此曲選自朝鮮歌劇
的主題曲,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也就是朝鮮抗日武裝鬥爭時期,所以此作品演唱時要滿懷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至此喚醒人們的革命熱情。這首作品分為三部分,首先是兩個聲部同時進入合唱主旋律部分,然後是女中音分兩個聲部又一次再現主旋律,女高音用“啊”來襯托主旋律,最後是高潮部分,注意每兩個小節之間漸強漸弱記號,強弱對比明顯。 10.《月亮頌》(女聲合唱) 德沃夏克(1841~1904)是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月亮頌》是德沃夏克的歌劇《水仙女》中的著名選段,劇本由捷克著名詩人月亮頌和戲劇家傑羅斯拉夫·克伐比爾所作。這部歌劇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包含四個基本的音樂主題,其中水仙女的音樂主題是悲劇性的愛情主題,貫穿於歌劇的始終。劇中最著名的唱段是第一幕水仙女所唱的詠歎調《月亮頌》,表現了水仙女對愛情的渴望,是一首旋律優美、動人心弦的歌曲,已經成為音樂會上必不可少的曲目之一。 11.《在那遙遠的地方》(男聲合唱) 此曲是王洛賓在1939年創作的一首至今仍被廣為傳唱的青海民歌。後由瞿希賢(1919~)改編成合唱曲目,瞿希賢是我國著名的女作曲家,特別擅長聲樂作品的創作,尤其是合唱領域獲得很高成就,受到國內外音樂愛好者歡迎。這首合唱曲目旋律優美,歌詞質樸,編配手法簡練。音樂表現上來看,首先是從敘述地轉為歌頌地,又從有感情地轉為依戀地;從曲式上來看,是一個一部曲式。 12.《等你到明天》(男聲合唱) 此曲是由瞿希賢(1919~)根據王洛賓創作的哈薩克民歌,於1985年改編而成的合唱曲。瞿希賢是我國著名的女作曲家,特別擅長聲樂作品的創作,尤其是合唱領域獲得很高成就,受到國內外音樂愛好者歡迎。作品有無伴奏合唱《牧歌》、《紅軍根據地大合唱》,合唱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獲1964年全國群眾歌曲一等獎。影響廣泛的合唱作品還有:《飛來的花瓣》、《烏蘇裏船歌》等。 這首曲目的編配手法簡練,聲部運用與音樂語言進行流暢,旋律優美,易於上口,是一首優秀的無伴奏合唱作品。全曲為兩段體及兩段歌詞,反複一遍結束。速度為柔板,由於要唱得慢而柔,所以再發聲、音準、節奏、力度變化上都要特別細膩。從形式上看,每一遍的力度都是從弱到強再回到弱,速度基本沒有明顯的變化,和聲結構也一樣,隻是合唱織體有較大的變化。A段(第1~10小節)開始由男低音演唱主旋律,可以唱得稍顯厚實一些,把“奔騰”的形象唱出來,然後男高音以pp的力度進入合唱部分。B段(第11~22小節),反複時從12小節進入第二房子(23小節),到第33小節結束。第12小節演唱音色應向男高音靠,把“天邊”和反複時的“愛情”表現得更富有意境和幻想。第14、15小節是全曲的高潮,表現出強烈地思念之情。由於整首歌曲的主旋律由男高音承擔,所以氣息的控製、力度的變化、音色的掌控、音樂的連貫性和咬字吐字的講究就非常重要,每一句幾乎都是由強漸弱,因此,氣要吸得深,呼得勻,聲音才能強而不炸,弱而不虛,保持應有的音準。 13.《神聖的戰爭》(男聲合唱) 阿列山大·瓦西裏耶維奇·亞曆山大羅夫(1883~1946),蘇聯人民藝術家(1937),蘇聯國家文藝獎(1942、1946)獲得者,紅軍合唱團創始人。亞曆山大羅夫是蘇聯國歌(1943)的曲作者。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神聖的戰爭》、《蘇軍之歌》等等。《神聖的戰爭》由詩人瓦·列別傑夫·庫馬契作詞,蘇軍紅旗歌舞團第一任團長亞曆山大·瓦西裏耶維奇·亞曆山德羅夫作曲它被譽為“蘇聯衛國戰爭的音樂紀念碑”。這首歌的特色是,在節奏上是三拍子寫成,卻具有隊列進行曲般的二拍子的特征。《神聖的戰爭》就是這樣的聖歌,她綜合了一切俄羅斯歌曲的美麗、遼遠、勇敢和浪漫等因素,把這個斯拉夫民族的勇氣和悲壯完整表現出來。俄羅斯的反法西斯戰歌有千百首,如果找一首代表,那就盡管指向這首漫天風暴滾滾而來一樣的《神聖的戰爭》。 14.《獵人合唱》(男聲合唱) 韋伯(1786~1826)德國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10歲學習演奏鋼琴,以後又學習作曲,14歲時已寫有不少作品。1813年以後,先後任布拉格歌劇院和德累斯頓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成就卓著。其代表作品《自由射手》被認為是具有浪漫主義特征的德國民族歌劇的誕生。 此曲是歌劇《自由射手》第三幕接近全劇結束的一首男聲合唱曲。歌詞充分地表現了獵人們堅毅勇敢、勤於勞作的豪爽性格,也很好地表現了他們熱情樂觀、熱愛生活的精神麵貌。從音樂上看,歌曲的節奏生動、活潑,歌曲的旋律流暢、奔放,具有濃鬱的德國民間音樂風格。具體地說,這首合唱曲為E大調(原曲為D大調),2/4拍,采用不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寫成。A段的旋律流暢而豪放。它生動地描繪了獵人的颯爽英姿及森林狩獵的意境。B段歌詞帶有敘事性,其旋律前半部分節奏性較強,采用了同音重複及跳進的音程,音樂很富有彈性,給人以堅毅、穩健的感受;其後半部分的節奏略顯密集,又多用級進音程,音樂顯得流暢而樂觀。C段則完全使用了襯詞,旋律多采用分解和弦音,其節奏含有馬匹奔跑的節奏特點,因而給人以獵人騎馬歌唱的印象。從這段音樂上看,它顯得粗獷、豪放,充滿了熱烈、歡快的氣氛。 15.《半個月亮爬上來》(無伴奏混聲合唱) 這是一首維吾爾族民歌,1939年王洛賓根據民歌手哈達爾演唱記譜譯製而成。1953年被蔡餘文改編成合唱,後有經楊嘉仁先生在排練中又進行過多次的修改,豐富了合唱的表現手法。此曲音樂抒情、柔美、含蓄、深情,合唱編配手法簡潔明了、層次清晰,在音量強弱及控製處理方麵發揮了合唱的最佳效果。 這首合唱曲富有合唱音樂所特有的協調感。歌曲表現了青年人的愛情生活。全曲采用三段體寫成。第一段與第三段曲調平穩,充滿夜晚的寧靜氣氛。大調式的密集和弦,使各聲部產生均衡的音響。中段旋律起伏較大,旋律分別由男高音、男低音及女高音唱出,“請你把那紗窗快打開”的句子,表現小夥子的焦急心情。第三段仍回到第一段寧靜的氣氛中。似在溫馨的夜色裏,年輕人盡情享受著愛情的喜悅。整部合唱曲要求演唱的“豐滿、和諧、寧靜”,聲部間起伏交接,前後樂句的對比,是對指揮詮釋這首曲子的水平高低的考驗。 16.《牧歌》(無伴奏混聲合唱) 這是我國著名作曲家瞿希賢根據東蒙民歌《牧歌》改編而成,改編後的無伴奏合唱《牧歌》以其濃鬱的民族風格特色、優美動人的旋律、質樸合理的織體對比手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首帶引子和尾聲的三段體變奏曲式。引子部分(第1~8小節),由女低音演唱悠遠、遼闊的旋律,在第5小節男低音以朦朧、柔和的小調色彩進入主題。第一段(第9~24小節)該部分有兩個樂句構成,a(第9~16小節)主旋律在女高音聲部,女低音以兩聲部的手法加強和聲效果,女低音與男低音的線條比較平直,其目的是為了突出主旋律,起填充和聲的作用。b(第17~24)為複調性樂句,由於男低音的加入和女高音聲部在中低音聲區的演唱,顯得溫和、內在。四個聲部互相補充、互相豐富、互相襯托,使音樂連綿不斷,展現了鋪蓋在草原上的羊群此起彼伏的情景。第二樂段(第25~40小節)由女高音聲部對男高音聲部相隔八度的嚴格模仿構成,開始是男高音在中聲區以柔和、優美的音色演唱,模仿句由女高音在中聲區以柔和、清澈的音色進行模仿,兩個聲部在節奏上互相填補,音樂顯得異常活躍。第33小節是由女高音聲部對女低音聲部相隔五度的自由模仿構成,曲調較為自由。第三樂段(第41~56小節)為全曲的高潮部分,由於男低音的退出,音樂變得尤為熱情,顯現出了全曲高潮的色彩,女低音與男低音聲部主要起烘托主旋律的作用。尾聲部分(第57~66小節)男高音在高音區的半聲演唱,音響顯得輕盈、飄逸,仿佛牧民們在對美好生活的遐想。最後四小節,四個女高音以ppp的力度再現主題,但尾音落在第七音上,使音樂顯得深遠、意猶未盡。 17.《在銀色的月光下》(無伴奏混聲合唱) 此曲是我國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黎英海(1927~2007)根據新疆民歌《在銀色的月光下》改編而成的合唱曲,在改編民歌《在銀色的月光下》中,黎先生巧妙地運用了同主音調式的對比,通過調式色彩的變化道出了主人公內心深處的無比惆悵。 18.《鬆花江上》(混聲合唱) 張寒暉詞曲,由瞿希賢(1919~)改編成合唱曲的《鬆花江上》是一首戰鬥性的悲歌。歌曲首先是由男低聲部用pp的音量唱出對美好家鄉的苦戀。聲部音量要均衡,音樂要流動起來,而男高音用哼鳴配著男低音主旋律徐緩的演唱,隨後女聲部也用哼鳴演唱進入了合唱的旋律當中。當女聲部唱出第一個“九·一八”,聲音由mp逐漸到mf時,迸發出第二個“九·一八”,這一警示之鍾將永遠銘記於心。“流浪”一詞要唱出流離失所的悲楚之情,所以“悲”字要用飽滿的重音唱出,而後用弱聲把“浪”字推向第二個“流”字。為了進一步把歌曲推向高潮,兩次出現了“哪年哪月”:第一個“哪年哪月”要逐步漸強,直到“可愛的故鄉”,“故”字要突然由強音轉為弱音,並且延長至“鄉”字上,表現出人們內心對美好家鄉的憧憬。第二個“哪年哪月”,要弱唱以此為情感鋪墊而唱出“無盡的寶藏”,以表達人們對祖國熱愛的強烈感情,此時把音樂推向高潮。最後以ff唱出“爹娘啊”呼喚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全曲在p平和色彩中結束。 19.《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混聲合唱) 作詞火華,作曲阿拉騰奧勒。阿拉騰奧勒(1942~)是內蒙古人,國家一級作曲家,創作了不同形式的聲樂作品近千首,以及器樂作品、管弦樂組曲、電影交響組曲等。1957年發表了處女作《送肥歌》,1967年創作出成名作《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這首作品,曾在全國廣為傳唱。1977年創作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在國內多次獲獎。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世界優秀歌曲選入教材,編入《亞太歌曲集》。這首飽含深情的歌曲,天生是為無伴奏合唱而準備的。如果說人聲最美麗,無伴奏合唱則最能體現藝術與技巧、人性與人聲之美,將人聲的純淨與感情的綿長發揮列極致。 20.《飛來的花瓣》(混聲合唱) 這是一首由著名的女作曲家瞿希賢(1919~)創作的,歌頌師生之間情誼的混聲四部合唱曲。此曲表達了當年老師對學生的祝願和今天學生給老師寄來花瓣般的信件表示問候的動人情景給予細致的刻畫。 歌曲的前半部分采取行板速度,力度由mf-mp的細微變化,以及切分和後半拍進入的節奏音型,歌唱時具有親切感;後半部分的四部合唱同樣注意力度的強弱變化f-mp和音量的控製,演唱“回答老師”時的音樂要一次比一次深情;結尾以輕聲的力度PP來結束,要含蓄、內在的和發自內心感人的演唱。 21.《阿拉木汗》(混聲合唱) 這是一首謝功成根據新疆維吾爾民歌改編的無伴奏合唱曲。謝功成(1921~)作曲家,合唱音樂是謝功成重要的創作領域,作品很多。如:大合唱《長江抒情詩》、合唱組曲《田園之歌》、無伴奏合唱組曲《江漢行》等。《阿拉木汗》是他早期的一首優秀的合唱改編曲。 此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2~5小節)以問答的形式出現,活潑風趣。男聲部為主旋律,女聲以簡潔短促的短句給主旋律以巧妙補充。第二部分(第6~9小節)多次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伴隨手鼓而舞的輕快感。在民歌切分曲調的上方,配出女聲具有歌唱性的曲調,形成複調效果。第三部分(第10~14小節)是第一部分的變化重複,運用了男女聲部的曲調模仿手法。多種織體手法的運用,使全曲聲部效果更加豐滿,並始終使歌曲處於活潑、熱烈的情趣中。 22.《青春舞曲》(混聲合唱) 《青春舞曲》的曲作者王洛賓。在王洛賓搜集、整理、改編的中國民歌中,《青春舞曲》是首極快活的歌曲。無論從民歌手到港台歌星再到“超女”,幾乎人人都喜歡哼唱這首動感十足的歌。這首歌原來是舞曲,王洛賓把曲調連續重複的尾音及不上口的顫音去掉,突破了曲譜中的慣性重複,使音調變得甜美,既符合民族格調,又不歪曲漢語形象,使這首歌變得煥然一新。 改編後的這首歌,六句歌詞中有三句的前麵八個字都是同一旋律:“太陽下山明早依舊”、“花兒謝了明年還是”、“我的青春小鳥一樣”;第一句與第三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二句除前部分相同外,隻有尾部不同。由於第一、二、四句都具有重複內容,則凸顯出第三句的重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