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格瓦之行(2 / 2)

“山裏頭晚上冷嘞,姑娘扛不住的,套個襖襖暖暖身子喲——”

“格瓦遠嘞,路不好走,渴了喝點水,家裏還有烤地瓜子。”

還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手裏捏著一束小野花,極靦腆地遞給領頭的劉浩波:“歡迎你們來格瓦。”說完嗞溜跑回人堆裏,隻探出個頭怯怯地笑。

原本還在心裏嘀咕著被派來參加這個考察真是倒黴的某些人,麵對如此淳樸熱情的村民,終於禁不住熱了眼眶。條件是不好,可是空氣比城裏清新的多呢,也還是劃算的不是。給自己找些個理由,享受也是一個星期,埋怨也是一個星期,幹嘛給自己不痛快?

一陣客套後,大家在村長的安排下,隨著各自的“房東”回了接下來一周的“家”。

格瓦村有個小學校,說是學校,其實也就是蓋了一個土房子,在門前立根旗杆。黑板、粉筆、課桌椅、課本這些奢侈品,還是近幾年靠富蘭市接濟才有的,以前就是趙校長,也是學校唯一的老師,自己拿著能畫出顏色來的紅石塊在牆上、地上寫給大家看,主要是識幾個字,出去找工作不至於那麼難。

說起這個趙校長,格瓦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他是當年下放到格瓦的知青,本來有機會回城裏的,可是後來又回來了,並且一待就是三十年。

那個時候讀書識字啥的,山裏人不看重。可他卻很堅持,跟村長說了好久,終於大家給他蓋出個土屋。願意跟著他認認字的,不管年紀多大,他都耐心地教。有時候還給大家講些外麵的事,講做人的道理。

可是村裏人交不起學費啊,真要交學費,也沒人來聽了。所以他教人識字,一分錢不收。自己也種莊稼,跟大家一樣勞作,自給自足。偶爾有孩子的爹娘看他辛苦,過意不去,送些土貨給他,他也一定會回些東西。

直到九十年代後期,國家開始重視農村的教育問題,才有政府給他發工資,雖然不多,可是比原來也好一些。

自己的溫飽解決了,他就開始想辦法提高教學質量,再不隻是教大家識字而已。他自己研究怎麼教學,開了語文、數學課。還想方設法讓村子裏的孩子有機會到鎮上念中學。開始那個難哦,跟不上城裏小學的進度,村子裏的孩子哪裏考的上中學。還是後來,外出打工的父母開始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從家用的錢裏邊擠出一部分專供孩子念書,和富蘭結對子以後,富蘭又提供了一些教學上的幫助,情況才有所好轉。現在,每年都會有一兩個孩子從這個小學走出去,走進鎮上的中學。這對格瓦來說,已經是天大的事了。

這些,都是依凡在來的路上,向帶隊的村民了解格瓦小學的時候聽說的。所以當知道自己被安排在趙校長家的時候,依凡心裏一陣小激動。能近距離的了解這位善良的校長,進而了解在這個小山村發生的感人故事,一定能收集到非常好的素材。就算不為晚會,她也想多了解這位無私校長的傳奇人生。

可是,這位校長好像沒有想象中的熱情啊,還是因為比較內秀?從剛才大家寒暄的時候,她就注意到這位大爺愣愣地盯著他們的方向,臉上完全沒有喜悅,但也不是排斥。知道她和宇翔被安排住在他家的時候,他眼裏的複雜情緒也沒有逃過依凡的注意,似是激動,又似是無奈,還有愧疚?總之,不像是看陌生客人的表情。一路領他們回家,還時不時地回頭看兩眼,而且,怎麼好像看的還是宇翔?難道是宇翔氣勢太沉,嚇著老人家了?

應該是的,陰沉著臉老嚇人了,晚上可得好好說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