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生一起走,朋友要想交得長久,並非無道可循,其中和而不流便是應循之途的一種。有好多人認為,朋友之間無須講禮,以為既然做了朋友又何必拘於小節,講那些俗禮呢?其實,這種想法是偏頗的,是對交友不利的,有了這種念頭很容易忽視了朋友之間最起碼的相互尊重。謙恭和禮讓作為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人際關係的準則。從某種意義上說,恰恰像交通規則一樣,遵守了便會路路暢通,秩序井然;違反了便可能交通阻塞,發生事故。禮貌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而並非人們所謂“俗套”。我們固然不讚成封建等級製度下產生的那一幹子繁文縟節,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所謂去偽存真,禮貌對於含蓄的中國人之間的交往仍是不可少的。我們固然不是要讓大家與朋友見麵時也要打拱作揖,貶己崇人,過於謙讓,那樣隻會令人感到虛假,反而使關係遭到破壞,卻也不能朋友之間沒有任何禮貌,那樣便會令人自尊受挫,甚至尷尬不堪。
朋友交往時頭腦應當清醒冷靜,既要糊塗又要理智,不強交,不苟絕,不當麵奉迎以求新,也不能投其所好而附言苟和,應當恰如其分,濃淡適度。有句話“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倒頗能恰當地點出交友之道。該糊塗時一定要糊塗,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可斤斤計較,一味吹毛求疵,大該裝作糊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莫論吃虧沾光,過去即得;該聰明時,則又一定要聰明,大事情不可輕率,更不能盲聽盲從,隨波逐流。和,也和得,但不能對涉及原則的問題盲目附和;流,流不得,在原則問題上,應清醒認識,冷靜分析,不做好好先生,上上下下一團和氣,而失掉對大是大非的判斷力。正義之舉,應盡力相助;邪惡之行,則不能助紂為虐,而應力阻力誡。
唐太宗時,大將尉遲恭便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有一回,唐太宗與吏部尚書唐儉下棋。沒想到,這吏部尚書唐儉不懂逢迎,又好逞強,使盡解數,將唐太宗逼得步步丟子,落花流水。唐太宗一時覺得沒麵子,又因平日唐儉言語直露,甚是不恭,便要治罪於他,派尉遲恭去搜羅唐儉的罪狀。尉遲恭沒有直接反抗,采取“和”的做法。回來後卻又“不流”,勸諫唐太宗三思而行,閉口不提唐儉的短處。唐太宗火氣消後,冷靜下來,自覺無理,便作罷了事。
倘若尉遲恭一味地附和唐太宗,真正將唐儉的所謂“罪狀”搜羅出來,致使唐儉被殺,等日後唐太宗冷靜下來,又一定會治罪於尉遲恭,那可是害人害己,自討苦吃。尉遲恭和而不流,巧妙地不去調查唐儉的“罪狀”,又不至於使唐太宗情急出錯,同時又保全了自己,並落得個好名聲,可謂一石三鳥,三全齊美。
交友時,也要講究和而不流,小事糊塗,大事明白,心放寬,腳放正。恰當地處理好與朋友的關係,使友誼之樹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