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岩》成功地塑造了以許雲峰、江姐、成崗、劉思揚、小蘿卜頭等為代表的革命烈上的崇高形象,用真實、生動、感人的故事,謳歌了先烈們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及高尚情操。

紅岩先輩創造的紅岩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財富,也是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一個組成部分。她表現了共產黨人矢誌不渝的崇高理想、百折不撓的革命鬥誌、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以及共產黨人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鄧穎超同誌在1985年重回重慶時,激動地寫道:“紅岩精神,永放光芒。”1991年4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重慶時,特地參觀了紅岩村紀念館,題下“發揚紅岩精神,沿著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道路奮勇前進”的詞句。

《紅岩》發表之後,以該小說為題材改編的電影、歌劇等藝術形式不斷問世。今天的人們,包括老讀者仍在為紅岩精神所吸引、所激動、所感動、所折服。

李自成

姚雪垠,生於1910年,河南鄧縣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李自成》、《春暖花開的時候》、《戎馬戀》,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中篇小說《牛全德和胡蘿卜》等。

長篇曆史小說《李自成》是李自成的代表作,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原計劃寫5卷,約計300萬字。第13卷分別初版於1963、1976和1981年。

小說通過李自成領導的農民革命戰爭由弱到強、又由成功走向失敗這一曆史悲劇的發展過程的描寫,總結封建社會農民戰爭的基本規律;同時,環繞這一曆史事件,廣泛描寫明清之際社會變革中各階級、各階層、各政治集團和軍事集團等社會力量之間的複雜關係,構成一幅封建社會中農民革命戰爭的規模宏大的曆史畫卷。第一卷寫崇禎11年冬,清軍大舉入侵。第二卷寫崇禎12年夏,明朝軍隊趁農民軍中瘟疫流行,數路進攻李自成的大本營。第三卷寫李自成攻下洛陽後,聲勢大振,幾次擊潰和殲滅明軍的主力,並3次進攻開封。

全書采用複線式結構,主線貫穿全書,幾條副線穿插其中,波瀾起伏,聲勢奪人,規模宏大,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鮮明。由於從構思到寫作完成前後達20餘年,社會思潮和文學思潮的幾度變化,也給這部結構龐大、內容豐富的長篇巨著帶來了某些不均衡。小說第二卷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東方

長篇小說《東方》是魏巍的代表作,1978年9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初版,共3卷6部。從1952年開始醞釀,“原計劃是寫彭總的,但因為是1959年動筆,不好辦了,所以就幹脆寫群眾”。二版增加了彭總的形象,彌補了這一缺憾。

1950年秋,朝鮮戰爭爆發。回家鄉鳳凰堡探親的解放軍連長郭祥和楊雪重新奔赴前線。此時,西北軍區司令員彭德懷奉命從西安趕赴北京,接受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的任命。郭祥所在的連隊編為第五軍先頭團,在團長鄧軍、政委周什率領下最早開到前線,投入戰鬥。一次戰役勝利後,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被敵人的炮彈奪去了年輕的生命。郭祥率領全連戰士機智勇敢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艱巨的戰鬥任務,楊雪為救護朝鮮孤兒英勇犧牲。支前模範楊大媽忍住失去愛女的悲痛,毅然送15歲的兒子楊春參加誌願軍並帶頭組織鄉親們走農業合作化的道路。5次戰役後,郭祥奉命指揮了處在敵人5麵包圍的第一線坑道部隊的戰鬥,升為營長。後來他在一次阻擊戰中腿負重傷,做了截肢手術,轉業回到家鄉任縣委書記,投入了另一個戰場的戰鬥。

小說結構縝密,既從縱的方麵將解放戰爭與朝鮮戰爭聯結起來,又從橫的方麵將朝鮮戰場與國內農村鬥爭交叉鋪敘,再現了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運動,展示了東方人民革命鬥爭的曆史畫卷。小說獲首屆茅盾文學獎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

芙蓉鎮

古華,生於1942年,湖南嘉禾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山川呼嘯》、《芙蓉鎮》,中短篇小說集《爬滿清藤的古屋》、《金葉木蓮》等。

長篇小說《芙蓉鎮》是古華的代表作品,發表於《當代》1981年第1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單行本。

作品通過女主人公胡玉音1963~1979年的命運沉浮,在廣闊的曆史背景下揭露了“左傾”思潮的謬誤和危害,歌頌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給人民帶來的光明前途,展現了當代農村的社會風俗圖畫。成功地塑造了一組血肉飽滿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真實深刻生動地勾勒出胡玉音溫順善良而又堅貞不屈、秦書田忍辱負重灑脫處世、穀燕山的耿直義氣、李國香的陰險歹毒、王秋赦的愚蠢頑劣的性格和形象。

小說“寓政治目標於風俗民情圖畫,借人物命運演鄉鎮生活變遷”,透過各種人物性格有其相互關係“來寫整個走動著的大時代”,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

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已有英、日、法、俄文譯本,曾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搬上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