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結構雄偉,形式多變,感情真摯強烈,氣勢奔騰雄偉,語言絢爛多彩、優美精練,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強烈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
詩歌發展了我國人民口頭創作的神話浪漫主義,成為了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2000多年來,它教育和感奮了無數讀者,對後世文人和文學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專著《離騷傳》,第一次給《離騷》和詩人以很高的評價,說它兼有《國風》和《小雅》之長,而屈原之“誌”則可“與日月爭光”。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說:《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後世將它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它與《國風》共同開創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創作道路,2000多年來一直為我國優秀作家所繼承和發揚。
《離騷》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千古絕唱,它不僅是中國文學,而且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塊晶瑩的瑰寶。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先秦雜家的代表著作,由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成。
《呂氏春秋》全書26卷,由12紀、8覽、6論3部分組成,共160篇,20餘萬言內容。以儒家、道家思想為主,兼采墨、法、名、農、陰陽、兵各家學說。
《呂氏春秋》涉及範圍很廣,有政治、軍事、教育、文藝、禮製、術數、養生、農桑、天文、曆法各方麵問題。其中著名的篇章有《走私》與《察今》等。這些文章往往以議論發端,然後擺事實,設比喻,回複呼應,首尾一貫,條理分明。寓言故事《刻舟求劍》流傳至今。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記載春秋時齊國晏嬰言行軼事的著作,是戰國時人搜集有關晏嬰言行編輯而成。全書共8卷,215章。
《晏子春秋》中的每章由一則小故事構成,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後期著名的政治家,曆任齊靈公、莊公、景公時的卿相,執政50餘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節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於世。
《晏子春秋》的記述帶有較多文學色彩,在晏子實事基礎上進行誇張和虛構,增強了文章的故事性和戲劇性。文中常用襯托、對比的手法,善於從人物行動、對話和環境氣氛中烘托人物性格,使晏子這一形象更鮮明而生動,極富趣情。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亦稱《孫子》,中國古代軍事名著,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武所著。全書共13篇,6000多字。
《孫子兵法》當時和過去戰爭經驗的總結,係統、完整地揭示了戰爭的規律及戰爭與政治、軍事、自然條件的關係,包含了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孫子》在議論行文時,氣勢恢弘、筆端富有感情,如江河奔騰,回旋激蕩。語言方麵排比、對偶交替使用,暢述見解一瀉千裏,結束時戛然而止,既給人以感染,又簡潔警譬,使人信服。
國語
《國語》,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21卷。全書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分國編次,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前後500餘年的史事。《國語》的作者,曆來說法不一,《史記》、《漢書》定《國語》為周左丘明作。
《國語》載錄8國史事,不是自始至終有係統地記述,而是有重點地記述若幹事件。從西周到春秋時期諸侯的朝聘、會盟,各國間的戰爭、締和以及互相並吞的情況,都有較多的反映,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九歌
《九歌》,是《楚辭》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今人多取朱熹《楚辭集注》中說法,認為是屈原對南楚祭歌修改加工而成。王逸認為是屈原放逐後的作品,“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寄托了作者政治失意的冤怨。近世學者多認為作於放逐之前,專用於祭祀。
“九歌”是傳說中古樂曲名,以此名篇屬新歌襲舊名,與篇數關係不大。《九歌》是由11篇組成的組詩,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前10篇分別祭祀3個類型的10位神靈,天神:東皇太一、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東君;地祗: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人鬼:國殤。最後一篇《禮魂》是送神曲。
組詩再現了整個祭掃過程。以唱和形式出現,由男巫或女巫裝扮成神或作為迎神者進行演唱,故有些學者認為,《九歌》是古歌舞劇的雛形。《東皇太一》把最高的天神即天帝,寫得莊嚴肅穆,虔誠敬畏。沒有描寫他的形象特征,主要渲染祭祀陳設和歌舞場麵。《國殤》歌頌為國捐軀的戰士,再現戰鬥場麵,寫得慷慨壯烈,富有愛國激情。《禮魂》是全詩尾聲,寫祭神完畢後的歌舞。其他各篇盡力鋪染神的形態,將神塑造為感情豐富、個性獨特的鮮明藝術形象:雲中君瀟灑飄逸,東君英雄勇武,河伯悠閑多情,湘君湘夫人纏綿相戀、光彩照人,大司命威嚴肅穆、不好接近,少司命年青美貌、溫柔纏綿,山鬼明眸善睞、含情脈脈。並著力描繪神的愛情,讓他們和人間男女一樣相思相戀,充滿傾慕、猜忌、懷疑、歡快和悲哀。這種以男女感情媚神悅神,以委婉頌神的方式,在祭歌中別具一格。實質上,這些詩是神的人化、世俗化、生活化,充分表現了作者乃至整個楚民族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浪漫主義精神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