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上,構思巧妙奇特,畫麵瑰麗鮮豔,語言活潑多變,形象性強,韻律和諧,風格壯麗優雅,千古以來,深受讀者喜愛。
天問
《天問》,是《楚辭》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對題旨解釋通常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天問”即“問天”,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並認為是屈原被逐之後,走進楚國先王祠中,“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嗬而問之”,以發泄鬱憤,寄托愁怨。另一種認為,“天問”即關於天地宇宙、萬事萬物的疑問。今人遊國恩《天問題解》:“舉凡天地間一切顯象事理以為問,猶今人曰自然界一切之問題雲爾。”以後說較合作品實際。詩作長達370餘句,是屈原作品中第二長詩。
全篇由170多個問題組成,涉及到天文、地理、神話、曆史等多方麵事情。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前部分從開頭到“羿焉弓畢日?鳥焉解羽”,是關於天地山川形成及神話傳說中有關問題的發問;後部分對夏商周和春秋幾個著名諸侯國的曆史提出問題,注重國家的興亡更替。將詩人對自然和社會曆史的看法,用問答形式表達出來,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懷疑意識、批判態度和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也寄托了憤世嫉俗的鬱怨之思。詩中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和曆史資料,代表了那個時代思想認識的高度。
藝術上極有特色,以問題貫穿,自遠及近,從古到今,由天道到人道,層層深入,連續不斷,一問到底。想象奇特,情緒激昂,氣勢渾成。有一句一問,二句一問,多句一問等多種形式,參差錯落,圓轉活脫,毫不板滯重複。基本上四字一句,四句一節,一節一韻,然而隨內容變化,間雜三、五、六、七言,整齊中有變化。節奏音韻也自然協調。前人曾評曰:“或長言,或短言,或錯綜,或對偶,或一事而累累反複,或數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險,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
九章
《九章》,是《楚辭》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由《情惜》、《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9篇作品組成。從作品內容看,各篇寫作時間地點不一,今人從朱熹說,認為是後人輯錄而成,“章”是“篇”的意思。有人疑《惜誦》、《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風》非屈原所作,然無確證。
《惜誦》是“發憤以抒情之作”。其內容是寫一心為國,忠言直諫,反遭讒被疏,蒙受打擊迫害,陳誌無門,進退兩難的心境,極力表明自己的忠貞品格。其構思與《離騷》前半篇有相似之處。風格精練樸素。
《涉江》記敘放逐到沅湘一帶的行跡,抒寫被迫害的悲憤和忠君愛國、始終不渝的意誌。抒情紀行寫景天然融合,是中國山水詩開山之作。
《哀郢》一般認為寫於作者晚年,秦將白起破楚郢都之後。抒寫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悲哀,情景交融,淒婉感人。
《抽思》標題大意是將內心愁緒抽取出來。回顧往事,表露被放逐的幽怨和對鄂都的思念、深沉纏綿,細膩真切。
《懷沙》寫於詩人自沉前不久,“懷沙”為懷抱沙石自沉之意,也有人認為“沙”指長沙一帶,是懷念故地之詩。詩中回顧自己的一生,為自己雖感委屈壓抑,終未改初衷而自豪,宣告將以死殉理想,保節操。句式短促有力,風格簡潔樸素。
《思美人》言忠貞之誌,堅持理想,不改初衷,並引曆史教訓,希望楚王翻然改悟,發憤圖強。以男女喻君臣,與《離騷》有相似處。
《惜往日》有人認為是屈原絕命詞。概述平生遭遇,痛惜政治理想未能實現,決心以死喚醒君王。文辭淺易通達。
《橘頌》被認為是屈原早期作品。詠葉橘樹深固難徙的誌向,秉德無私的品質,獨立不迂的操行,是作者人格精神的象征。通篇用比興手法寫成,是詠物詩之祖。
《悲回風》寫秋冬季節,回風搖蕙,聯想到不幸身世,雖決意一死,而心猶掛念國之安危。情感憂鬱愁苦,婉轉低徊。
《九章》各篇風格各有千秋,成就各有所異,一般認為《哀郢》、《涉江》、《懷沙》、《橘頌》是藝術上的上乘之作。
遠遊
《遠遊》,是《楚辭》中的一篇名。王逸認為是屈原所作,近世學者對此多有懷疑,部分人認為乃漢人所作,尚無定論。篇名取自本詩首句“悲時俗之迫厄兮,願輕舉而遠遊”。
詩中描寫抒情主人公深感現實人世走投無路,鬱愁內結,不堪排解,遂羨慕往古仙人靜虛無為,超然物外之自由灑脫,於是神離形骸,決意輕舉遠遊“終不反其故都”。主人公從南方故土出發,先覽天庭,“問大微之所居”,又周遊東西南北四方八極,最後達到“無天無地,無見無聞”,超脫一切,“與泰初而為鄰”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