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春秋、戰國時期(3)(3 / 3)

詩作反映出作者濃厚的超然出世,追求精神解脫的思想。藝術上以神話寓言構築幻想世界,想象飄逸自由,無拘無束,色彩神奇瑰麗。《遠遊》對後代遊仙詩影響很大。

九辯

《九辯》,是《楚辭》中的一篇名,作者宋玉。“九辯”是傳說中古樂曲名,以此名篇係襲用舊題。王逸認為宋玉是屈原學生,作本篇是為了代師立言“閔惜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誌”。今人多不同意此說。

作品是一部抒情詩,共250餘行。借悲秋來抒發“貧士失職而誌不平”的感慨,憤怨是非顛倒、賢愚不辨的現實,關懷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表明即使身遭打擊,也要保持高尚節操的誌向。

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多有模仿屈原作品之處,但藝術上又有獨到特色:語言生動形象,洗練暢達,句式靈活多變,節奏跌宕起伏,較屈原有所發展。尤為突出的是,善於以環境寫心境,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形成鮮明意境,改變了《楚辭》大多直抒胸臆的表現方式,增強了詩的感染力,對後世影響頗深。魯迅曾評:“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淒怨之情,實為獨絕。”

大招

《大招》,是《楚辭》的一篇名。王逸《楚辭章句》說:“《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朱熹則完全認為是景差所作。今人多認為是秦漢人仿《招魂》而製,也有人認為乃屈原為招楚懷王魂而作。

其內容與形式與《招魂》大致相似。全詩可分為三部分,前麵部分陳四方之惡,戒魂勿往;中間部分寫飲食、音樂、女色、宮室之美,誘魂還鄉;後麵部分描繪了一幅君聖臣良、尚賢敬能、發政施仁、民富國強、諸侯來朝的美好圖景,招魂以“美政”,表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全詩主旨。

通篇用四言句式寫就,行文略顯拘謹。對其評價曆代分歧較大,褒者認為是“絕世奇文”,“詞義高古”,貶者認為“語之不精、言之無味”,延至今日,尚無定評。

山海經

《山海經》,大禹、伯益所著,但經後人多次增補之後,已看不出大禹、伯益所著的跡象。書中又多次出現夏後、周文王等夏禹時代之後的人名地名,因此,夏禹、伯益《山海經》之說難以置信。據《四庫全書總提要》記載,《山海經》是周秦間人記的。後世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品,它是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又經秦漢學者的最終修補而成的一部著作。

《山海經》是我國現存古籍中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一部奇書。該書分《山經》、《海經》兩個部分。現存《山海經》共收18篇,分《山經》5卷,《海經》13卷,3.1萬多字。其中《山經》又稱《五藏山經》,包括《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5部分;《海經》包括《海內經》4篇、《海外經》4篇、《大荒經》4篇、《海內經》1篇。書中記載了許多國家和民族離奇的故事,反映了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及思想狀況。全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天文、地理、氣象、曆法、醫學、動物、植物、礦產、水利、民俗、宗教、神話,等等。千百年來,它以一種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海內外的讀者。

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科學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繁榮的景象。文化思想方麵,出現了老子、孔子等一大批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麵,而百家爭鳴又推動了各家思想的完善。在這個時期,我國還出現了曆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和屈原所作的千古不朽的抒情長詩《離騷》。總之在這一時期,文化、思想、文字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文化、思想、文字的發展也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為人們記錄對自然的認識提供了條件和基礎,促進了科學著作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傳播。這個時代還出現了《甘石顯經》這樣一部記錄了800多個恒星名字的天文著作。我國人民在這個時期已經把一年中的24個節氣,運用在農業生產之中,這些都標誌著當時我國人民對自然界的認識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根據《山海經》所記載的內容和文字的風格以及對自然界的認識程度,和通過對自然界的認識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等各方麵推斷,它極有可能是產生在這樣的社會曆史環境之中的,以地理山川為線索,以神話傳說為內容的著名的文化典籍。

《山海經》大約成書於戰國期間,秦漢時代又有人對它進行了增補,《漢書·解誌》中收錄有16篇。晉代的時候,郭璞為此書作了注釋,明代的楊慎對其作了補注。清代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為最好的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