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長城窟行》,本為樂府《瑟調曲》名。長城旁有水窟,可以飲馬,故名。
作品描寫女子懷念遠征的丈夫,辭情深摯。後代文人擬作的很多,以漢末陳琳的一首有名。
作品寫統治者修築長城的勞役連年不斷,造成人民妻離子散的痛苦。全篇采用生命的對話形式,且有鮮明民歌色彩。
論衡
《論衡》,東漢王充撰,共30卷,現存84篇。
《論衡》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哲學、政治、宗教等許多方麵,基本精神為“疾虛妄,求實誠”,是我國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
書中以唯物主義的觀點,批駁了“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說教。在認識論方麵,強調“效驗”、“證驗”作為檢驗知識的可靠性,反對“生而知之”的唯心論調。認為曆史是進化的,反對盲目崇拜古人,迷信儒家經典。提出寫作要有助於推行教化和匡正社會,對魏晉以後的文藝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東漢班固所著。班固,生於公元32年,卒於公元92年,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省鹹陽)人,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
班固自幼聰慧,九歲便能誦詩賦,寫文章。他25歲開始繼父親班彪續寫《史記》後傳,而被以私改國史罪下獄,他的弟弟班超向漢明帝上書為其兄辯解,才得獲釋,應漢明帝所命注述史書,即《漢書》。前後經曆了20多年的時間,於公元82年完成了《漢書》的12帝紀,9誌70傳,此後他的妹妹班昭和馬續又補入“表”和《天文誌》,至此,《漢書》全部完成。公元89年,班固奉漢和帝之命隨大將竇憲征討匈奴,封為中護軍,後因竇憲獲罪而受到牽連,被投入獄中至死,時年61歲。班固除《漢書》外還有《班孟宅集》傳世。他的辭賦在漢代享有盛名,其代表作是《西都賦》。他還有《詠史詩》,雖然文學成就不高,但都是現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詩人之一。
《漢書》詳盡記敘了從漢高祖劉邦元年(前206年)到新朝王莽地皇4年(公元23年)一共230年的曆史事例。在體例方麵,《漢書》大體沿襲了《史記》的格式,在某些地方略作了變動,如把《史記》中的“世家”改成“傳”,“書”改成“誌”等。
我國西漢時期,在經過了漢初幾代人的努力,到漢武帝的時候,社會進入了鼎盛時期。為了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製,漢武帝接受了東漢時著名的學者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確立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努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了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太學。太學裏把《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學內容,第一次把此五家的著作合成為“五經”。孔子的學說在這個時候被確定為正統的封建統治思想。漢武帝還下令在各郡建立學校,初步建立了有統一教育內容的地方教育體係。通過一係列的措施,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等科學、文化方麵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製的統治。
至西漢末年,社會開始了動亂。西漢由昌盛走向了衰亡,公元8年,王莽乘機奪取了政權,改國號為新。王莽登上王位以後,為了緩解社會尖銳的矛盾,進行了經濟的革命,曆史上稱王莽的這種改革為“王莽改製”。但是王莽的改革最後以失敗告終,不僅沒能解決社會問題,而且還導致了綠林、赤眉農民起義。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登上了帝位,定都洛陽,曆史上稱之為東漢。
東漢初期,光武帝曾多次下令釋放奴隸,懲處貪官汙吏,以便解決尖銳的社會矛盾。由於光武帝堅決地懲治了貪官汙吏,鼓勵嚴格執法的官員,於是出現了一大批敢於嚴格執法的清正廉明的官吏,有一次,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家裏的一個家奴依仗湖陽公主的勢力,殺了人,洛陽縣令董宣親自帶人闖進了湖陽公主府裏,把人犯抓到之後當即處死,並當眾指責湖陽公主不應庇護家奴,包庇人犯。湖陽公主因丟了麵子哭著去找光武帝訴苦,光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經過之後,令董宣給公主叩個頭,挽回公主的麵子以了此事。但董宣不畏強權,寧死不叩頭。光武帝非但沒有難為董宣,而且對他非常賞識,在重賞了他之後,還稱他為“強項令”,表示對他的鼓勵。東漢在光武帝的統治之下,逐漸地使社會得到了安定,經濟情況有了很大的好轉,曆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光武中興”。到漢明帝繼承東漢帝位的時候,東漢王朝的統治依然穩固,他很注重史書的著述工作,他釋放了因“私改國史”獲罪的班固,並命他繼續史書的著述工作。
《漢書》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因此,它既基本上真實地反映了自漢高祖元年開始至王莽時期終結的這一曆史時期內的曆史進程,又帶有明顯的統治者的傾向性。
《漢書》全書由12章紀、8表、10誌、70傳等4個部分組成,共100篇,後人又增補子卷為120卷,容量相當大。班固在《漢書》書中,對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麵所發表的觀點不像《史記》那麼激進、高亢,它趨於保守、客觀、冷靜。然而,《漢書》對某一事件記述得十分詳細、完備,因而有人稱之為“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