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作為我國首部紀傳體的斷代史,在封建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歸田賦
《歸田賦》,東漢抒情小賦,東漢張衡所著。
作者抒寫自己不滿黑暗現實、情願歸返田園從事著述的心情,反映了作者抱負無法伸展但又不願同流合汙的思想矛盾。
語言平淡清新,頗有駢偶成分,在賦的這種文學體裁的發展上是一個轉機。自張衡以後,東漢抒情小賦不斷出現,對魏晉抒情賦的發展發生了重大影響。
刺世疾邪賦
《刺世疾邪賦》,東漢趙壹著。“刺世疾邪”即諷刺和憎恨黑暗的社會現實的意思。
作者在賦中以犀利的言詞、憤激的情緒,揭露批判了當時統治階級的腐朽,道德風氣的敗壞,邪惡奸佞的得勢,權門豪族的不法,正人賢才和貧賤階層的被壓抑,表明作者對封建統治的危機深表憂慮,並申述了作者願為東漢王朝效力而不得的悲恨。
作品鮮明地表現了作者憤世嫉惡、正直耿介的性格和強烈的反抗精神,是中小地主對世族地主的抗爭之作。
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是漢末文人五言詩中的一組,無名氏作。最早出現於梁蕭統《文選》,標為“古詩十九首”,後世遂沿襲此名。它們非出於一人之手,亦非一時之作。其產生時代約為東漢末年桓靈二帝時期,作者是當時的中下層文人。號為“古詩”,是魏晉以後人對漢代詩歌的習慣稱呼。
漢末政治極端腐敗黑暗,宦官外戚專權,官僚世族壟斷仕路,社會處於大動亂前夕。廣大文人或四方漂泊,交遊覓職;或仕途失意,窮愁潦倒;詩中從不同角度表現了其苦悶和牢騷。如《生年不滿百》抒發人生短促,及時行樂之感;《今日良宴會》宣揚熱衷仕宦、攫取富貴的思想;《西北有高樓》感慨知音難覓;《明月皎夜光》抱怨世情淺薄;更多的作品則表現了遊子思歸的漂泊思念之苦,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等。它們普遍帶有濃厚的感傷色彩,有的還流露出悲觀厭世情緒,反映了在腐敗沒落的現實中知識分子的痛苦、失望和彷徨。
《古詩十九首》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它們長於抒情,蘊藉深厚,情韻悠長。作者或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創造情景交融的境界;或運用比興手法,映襯烘托,造成語短情長的抒情效果;或通過某種生活情節表現內心活動,在抒情中帶有敘事色彩。其語言淺顯自然,耐人尋味。鍾嶸曾稱讚它們“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詩品》上)。
《古詩十九首》標誌著古代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在藝術上是對《詩經》、《楚辭》及漢樂府民歌的繼承和發展,直接開啟了建安時代五言詩創作的繁榮局麵。
悲憤詩
《悲憤詩》,詩篇名。漢末女詩人蔡琰所著,共2篇。一篇為五言體,一篇為騷體。以五言體為著名,全長108句,為自傳體五言長篇敘事詩。
《悲憤詩》敘述自己在漢末軍閥混戰中的悲慘遭遇,其為亂軍所掠,輾轉流入南匈奴,後被贖還鄉,見家園殘破,心神淒愴。
作者通過自身遭遇,反映了當時政治的混亂。這是一篇現實主義傑作,作者善於通過細節描寫具體生動地表現各種場麵,使人如親臨其境,親見其人。
登樓賦
《登樓賦》,抒情小賦,漢末王粲所著。粲因西京長安戰亂,去依荊州劉表,不為表所重視。偶登當時縣(今湖北)城樓,乃作此賦。
當時軍閥割據,政局混亂,作者極目四望,感到“紛濁”未已,自己久羈異鄉,功業未就,因而渴望改變這種政治局麵,借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其情辭激憤,但也帶有較濃厚的感傷氣息。
這篇賦情景交融,具有濃厚的詩意,脫盡了漢賦鋪陳堆砌的習氣,顯示了抒情小賦在藝術上的成熟,屬建安時代抒情小賦的代表作品。
詠懷詩
《詠懷詩》,組詩,三國魏阮籍所著。共五言82首,另有四言4首,又稱詠懷。《詠懷》,是阮籍生平詩作的總題,非一時一事之作。
作者生於魏晉易代之際,政治腐敗黑暗,統治階級內部鬥爭劇烈殘酷,作者內心的痛苦與憤懣無由發泄,故發而為詩。
詩中表達了作者憂時憤世、苦悶彷徨的心情,於醜惡現實頗多揭露,但也有不少作品有求仙避世的消極頹廢思想。由於害怕以文致禍,受到政治迫害,作者寫詩多不敢明白表露心跡,而大量運用了比興,寄托和象征的手法,使詩意顯得晦澀曲折,而獨具風格。
阮籍《詠懷詩》,對後世這類題材的詩作從內容到形式均有很大影響,其作品在五言詩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