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建集
《曹子建集》,漢魏作家曹植所撰,共10卷。曹植,字子建,曾封陳王,諡號思。故別集又稱《陳思王集》。曹植生前曾自選作品78篇為《前錄》,死後魏明帝集錄其賦、頌、銘、雜論100餘篇。
《隋書·經籍誌》著錄《陳思王曹植集》30卷。後經多次增補重編,到宋《文獻通考》著錄為10卷。《四庫全書》則據此本收錄曹集。凡賦44篇、詩74篇、雜文92篇,合210篇。其中的《善哉行》本來是古辭,誤為植作;《七哀》不收本詞而收晉樂所奏;《玉台新詠》所載《棄婦篇》、《藝文類聚》所載《回文鏡銘》等未收入,未免有所遺漏。清丁晏撰《曹集銓評》10卷,附逸文1卷,較完備。黃節撰《曹子建詩注》2卷。
今人趙幼文以丁晏本為底本,參考曆代各本加以勘正,又據宋、明類書,近人嚴可均《全三國文》、丁福保《全三國詩》進行核對、覆校,編為《曹植集校注》3卷,1984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是目前最詳盡的版本。
蒿裏行
《蒿裏行》,詩篇名,魏武帝曹操著。
“蒿裏行”屬樂府舊題,本為古時送葬用的挽歌,漢時以《蒿裏曲》送士大夫,平民出殯。“蒿裏”是古人認為人死後魂魄聚居的地方。曹操此作以古題寫時事,敘述東漢末年關東州郡將領討伐董卓時的互爭權利,以及人民在戰亂中遭到的災難。明鍾惺評論此詩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燕歌行
《燕歌行》,七言詩,三國魏曹丕著。《燕歌行》,本為樂府《平調曲》名,“燕”是北邊地、征戌不斷,所以作為樂府舊題的《燕歌行》大都用來寫離別之情。
曹丕的二首《燕歌行》為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二首均寫婦女思念遠方做客的丈夫,抒情委婉,音節和諧流暢,為曆代讀者所重視。本詩對七言詩的形成有很大的貢獻。
典論·論文
《典論·論文》,古代文論史上最早的一篇文學理論專論,三國魏文帝曹丕撰。
《典論》是一部綜合性學術著作,《隋書·經籍誌》著錄為5卷,現僅存《奸說》、《內誡》、《論文》等若幹篇。成書於建安後期曹丕為太子時。
《論文》全文600字,但涉及文學批評和文學發展中一些共同問題,如文學批評方法,作家和作品的關係,文學的體裁,文學的價值和功用,作家的風格等。
著名主張要公正客觀地評價作家、作品,反對“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的“文人相輕”陋習。另外,還提出“文以氣為主”的見解,認為作家的“才”和“氣”等個性特點是風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作者認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把文學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大大鼓勵了作家的創作積極性,也揭示了“詩賦欲麗”的特點。
《論文》涉及的範圍廣泛,提出的一些看法,對後來的文論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與山巨源絕交書
《與山巨源絕交書》,魏正始時期散文名篇,嵇康所著。
魏元帝景元2年(262年),嵇康的好友、“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升遷大將軍從事中郎,他想薦舉嵇康代替自己原來吏部侍郎的官職,嵇聞知,便寫了一封信與之絕交,便是此文。
文中提出自己做官有“七不堪”,加上“二甚不可”。如性疏懶、喜搔癢、不喜早起、好遊山澤、觀魚鳥等,其實是借以拒絕為官的口實,並對虛偽黑暗的時政,極其嬉笑怒罵、冷嘲熱諷之能事,流露出作者滿腔的悲憤。其中“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顯出了作者與假借禮教之名行陰謀篡魏之實的司馬氏集團徹底的決裂。文章外閑散而內狂放,任才使氣,酣暢淋漓,筆鋒所到,土石俱焚。
作者正是要標榜個性的真實,與虛偽的禮法之教相對立。明代張溥說:“中散絕交巨源,非惡山公,於當世人事誠不耐也”(《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嵇中散集條)。南朝劉勰評之“嵇康絕交,實誌高而文偉”(《文心雕龍·書記》)。據說,此文後成為嵇康招致殺身之禍的契機。
洛神賦
《洛神賦》,抒情小賦,三國魏曹植所著。洛神,洛水之神。傳為古帝伏羲氏之女。
本篇寫作者與洛神相遇,兩相愛慕,但隔於人神之道,未能交接,不禁情懷悵怨。實際假托洛神寄寓對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悶。
舊說以曹植曾求婚甄逸之女不遂,為曹丕所得。後甄被讒死,曹植此賦為有感於甄後而作,故初名《感甄賦》。此屬附會之言,不足信。
本賦想象豐富,描寫細膩,詞采流麗,抒情意味和神話色彩很濃,藝術魅力很大,為抒情小賦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