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抒寫羈旅之人,麵對春山春水,黯然神傷,懷念遠方的親人,曲折委婉,淒清動人。先寫自己途中所見,憂愁襲來,“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下闕設想親人也在思念他,站在高樓危欄處,翹首眺望,淚水盈盈。而所見又是什麼呢?“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以此歸結全詞,給人留下無窮思念。
這首詞也是宋初婉約派的代表作之一,可見,宋詞還未脫盡五代的影響。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北宋詞,蘇軾於丙辰即熙寧9年(1076年)年作。作者在宋詞中為豪放派的代表,該詞可視為作者同作代表之一。在詞前作者有一小序交代寫作緣由,“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作者當時身在密州,詞寫詩人月下醉後的心情,其中包含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圓缺離合的矛盾及詩人對矛盾的心理態度。
詞分上下兩闕,上闕寫詩人對青天的疑問,表達了一種欲離人世而不舍的心情。下闕先寫月光的照耀下的淒清景象,抒發詩人無限惆悵的心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全詞籠罩在濃厚的抑鬱氣氛中,是作者瀟灑豪放心緒中蘊含消極放浪思想的典型反映。
明妃曲
《明妃曲》,北宋詩,王安石作,是他詩歌的代表作之一,作於仁宗嘉佑4年(1059年),共兩首。
王安石在北宋神宗時銳意改革,集政治家與文學家於一身,常在詩中表達他的政治見解與抱負。其詩明朗剛勁有餘,蘊藉含蓄不足。在他詩中有廣泛的社會現實,且詩見識淵博,閱曆深廣,常能給人以啟迪。
在詩中,先從明妃的絕色寫起,交代她出塞的原因,中間寫了畫師故意醜畫昭君的典故。接著寫昭君出塞後對祖國的回憶,對故國的懷念,也流露出不為人知的感慨。“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該句點明了該詩失意情緒的濃厚,也反映了作者在熱鬧的現實中自己心態的另一個側麵。
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筆記體綜合性學術專著,北宋沈括撰,因寫於潤州(今江蘇鎮江東郊)夢溪園而得名。
此書26卷,又有《補筆談》3卷、《續筆談》16卷。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儀17目,約600條。
內容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以及政治、軍事、法律、文學、藝術等方麵,不少創造性的見解都處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如《活板》等篇目記錄了畢昇在11世紀40年代創造活板印刷技術和使用活板印刷的情況,是可貴的曆史資料。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最大的編年體通史,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主編。宋英宗時,作者對戰國和秦代史事寫了8卷,稱為《通誌》。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皇上賞識並配助手繼續編撰。曆20年,於神宗元豐7年(1084年)完成,共354卷。因作者係反對王安石新法的保守派代表,作書旨在為帝王統治提供借鑒,宋神宗讚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賜名《資治通鑒》。
所記史事上自戰國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周顯德6年(959年)共1362年。以朝代為紀,分為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16紀。取材博綜17史,以及唐以來的“稗官野史,暨百家譜錄,正集、別集、墓誌、碑碣、行狀、別傳”以及小說等300多種。先由助編者劉侵攽、劉恕、範祖禹等人按年代先後彙成長編。再由司馬光詳考校訂,經刪削、潤色、整理而總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