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嘉17歲的時候,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但不久徹底背棄了仕途道路,來到上海辦報。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活動。李寶嘉對中國許多社會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思考,為他創作《官場現形記》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李寶嘉注重吸取西洋文化中的營養,眼界開闊、高遠。他創辦了《遊戲報》、《世界繁華報》,還曾任《指南報》的編輯,向世人介紹了一些西洋的文化思想,使人耳目一新,受到讀者的歡迎,故而當時的上海在他的影響下,掀起了一股小報風潮。孫玉聲在他的《李伯元》一書中曾稱之為“小報界鼻祖”。李寶嘉一生嘔心瀝血,家境貧困,最後積勞成疾,於1906年辭別人世,時年僅40歲。

《官場現形記》巧妙地采用了誇張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係列典型的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對昏庸腐敗的統治者以及愚昧奢淫的封建官吏進行了極大的嘲諷,在一定意義上展示出一個沒落的封建王朝走向滅亡是其必然趨勢。

《官場現形記》寫於1901~1905年。這時正是我國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轉變的曆史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內有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外有資本主義的侵略。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洋人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中國麵臨著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這時的統治集團內部,從上到下,由文至武,自朝廷到地方的各級官員都處於一種麻木狀態。他們既愚昧、貪婪又腐朽荒淫。對外卑躬屈膝,狼狽為奸,對內則欺詐百姓,橫征暴斂。正是因為他們的墮落,進一步加速了中國社會向半殖民地轉化的進程。當初,善良的中國人民對清政府還抱有一線幻想,希望它振作起來,奮勇抵禦外來的侵略,但是在飽受了一次次欺詐掠奪之後,人民僅有的一線幻想終於破滅。人民群眾開始武裝起來,直接向侵略者發起了抗爭。然而清政府則與侵略者相互勾結,對人民群眾的反侵略鬥爭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官場現形記》正是這種曆史條件下的產物。

《官場現形記》集中地暴露了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朽,暴露了清政府各級官員貪婪成性,腐化奢侈,愚昧無知,欺壓百姓以及對強盜卑躬屈膝、認賊作父的醜惡嘴臉。

《官場現形記》以典型特征以及誇張描述等藝術手法,塑造了一流的藝術形象,每一個人物都揭示了每一段故事的主題。如小說中的胡華若受上司之命前往嚴州剿捕匪盜,他並沒有那麼做,而是洗劫了當地一個村莊,並且編造了一個數額六七十萬銀兩的開銷而班師回朝。對於這一人物的描繪,反映了當時朝廷命官借朝廷之名洗劫百姓,以及朝廷命官騙取朝廷銀兩,形成了朝廷出錢,供應官軍搶掠朝廷子民普遍的客觀現實,暴露了當時統治階級內部欺上瞞下,官逼民反的社會問題。小說中的趙溫則是一個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市儈小人。他口口聲聲說什麼:“知府在省裏我在縣裏,我管不著他,他亦管不著我”,實際上,他為能夠見到黃知府費盡了心機。這一人物的刻畫既提示了統治集團吏治的腐敗,也提示了官場中的虛偽。還有一個文製台,他對內淫暴,對洋人則恭順倍加,一個典型的奴才走狗姿態。

《官場現形記》所刻畫的人物群體中的每個藝術形象,都從不同角度暴露了統治者的昏聵、腐朽,並以其自身的行為,對統治者進行了嘲諷和譴責。

《官場現形記》的成功之處,在於它讓人們在笑聲中獲得了啟迪,讓內心的鬱悶之氣得到了發泄。魯迅先生這樣解釋該書問世後所取得的轟動效應:“特緣時勢要求,得此為快,故《官場現形記》驟享大名。”

廿年目睹之怪現狀

《廿年目睹之怪現狀》,晚清譴責小說,吳趼人所著。全書共108回,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吳趼人,生於1866年,名沃堯,字小光,又字趼人、繭人,廣東南海人。因久居廣東佛山,取筆名:我佛山人。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年輕時到上海謀生,後又遊曆日本。1904年在湖北美國人開辦的《楚報》任主編。不久辭職到上海,曾參加禁約運動。此後不久死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