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遊記》,晚清譴責小說,劉鶚所著。劉鶚,字鐵雲,又字公約,號蝶隱,又號洪都白煉生,清末文學家、古文字學家。1857年生於江蘇丹徒(今江蘇鎮江)一封建官僚家庭。劉鶚自幼聰慧,但無意科舉,厭惡八股。鑽研過天算、醫學、水利等。曾因治河有功,官至知府,後棄官經商。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劉鶚從占領北京的侵略者手中購買了原屬於中國人的,被侵略者搶走的國庫中的糧食,以賑濟北京難民,而被清政府以私售倉粟罪發配新疆,於1909年客死迪化(今烏魯木齊),時年52歲。
劉鶚的留世作品有《鐵雲詩存》、《弧角三術》、《治河七說》、《勾股天元草》、《三省黃河圖說》、《要藥分劑補正》、《曆代黃河變遷考》等。同時,他在甲骨文方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曾與王懿榮共同編刻第一部甲骨文彙編《鐵雲藏龜》,奠定了我國古文學基礎。
《老殘遊記》與同時代的《官場現形記》、《廿年目睹之怪現狀》等小說,以暴露官場黑幕而聞名於世。其最大的特點是對當時所謂的“清官”,進行了揭露和嘲諷。作者有雲:“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可恨人多不知。”故而作者著意刻畫了一係列醜惡可憎的“清官”麵孔,旨在告訴人們行將崩潰的封建官僚製度的腐敗已無可救藥。另外,書中還展示了作者的道德觀念和美學思想,因而在我國的近代文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0世紀初,一向閉關自守的中國,從1840年開始,近經曆了60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再也難以支撐將傾之大廈。西方列強侵入中國後,威逼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一係列的不平等條約。為了更多地掠奪中國的財富,西方列強相互之間加劇了在華利益的爭奪,促使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急速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轉化。此時的清政府為了滿足侵略者的欲望,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開始對廣大勞動人民更加殘酷的敲詐和剝削。清政府吏治的腐敗和官場的黑暗,使人們徹底失去了對它所抱的希望。《老殘遊記》就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產生的。
《老殘遊記》全書以一個手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的見聞和活動為線索,重點刻畫了玉賢(毓賢)、剛弼(剛愎)兩個官吏酷行暴政的形象,揭露當時官場的黑幕,反映晚清社會的弊端。小說的故事情節經曆了由暴露贓官到批評清官的過程,其中摻雜了作者新穎、獨到的認識和見解。因此魯迅先生說:“曆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遊記》始也。”
《老殘遊記》描寫了當時“清官”玉賢、剛弼的主觀臆斷,草菅人命。玉賢,自稱清正廉明,暗地裏貪婪成性,甚於贓官。當地老百姓說:“俺們這個玉大人,真是了不得,賽過活閻王,碰著了就是個死!”言語中流露出對“父母官”的畏懼和痛恨。剛弼,故作善性,卻殘忍毒辣,是“下流的酷吏”。老殘看不慣他,大鬧公堂,斥問剛弼:“天理何存?良心安在?”
對於如玉賢這些自以為是的“清官”們,作者積壓在胸懷的憤怒通過筆端發泄了出來,他說:“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則一府撫,撫一省則一省殘,宰天下則天下死!”這是小說的主題,徹底暴露了即將毀滅的封建王朝統治。
《老殘遊記》在藝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者十分注重敘事寫景,魯迅先生稱“敘景狀物,時有可觀”,從而形成了它的獨特風格。
官場現形記
《官場現形記》,清末最具代表性的譴責小說,李寶嘉所著。李寶嘉,1867年6月1日出生在江蘇武進(今江蘇省常州市)的一個書香之家,名寶凱,字伯元,號南亭亭長。曾多以謳歌變俗人、春居士、戲主人等筆名撰文。留世作品有《官場現形記》60回。《活地獄》42回、《中國現在記》12回、《海天紅多雪記》20回、《文明小史》60回,以及《庚子國變彈詞》等。
李寶嘉的父親是山東的一個官吏,在其3歲時病故。李寶嘉寄居伯父李翼清家中,在伯父的教誨下長大成人,因此他在思想上深受其伯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