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辛

萊辛(1729~1781),德國作家,出生在貧窮的牧師家庭,1746年入萊比錫大學學習,和萊比錫活躍的戲劇界接觸,在柏林參加過報刊編輯工作。他終生為了能靠寫作維持獨立生活而奮鬥,但是一生貧困,不得不先後充當一個將軍的秘書,又為一個公爵管理圖書。萊辛在戲劇理論、戲劇創作和美學方麵作了傑出的貢獻。此外,他也寫過詩體和散文體的寓言、有關哲學和神學的評論文章。

萊辛在1759年完成《寓言三卷集》和《關於寓言的論文》。他推崇伊索寓言,反對拉封丹及其追隨者過於雕琢的語言。萊辛這三卷寓言是用散文寫的,語言精煉,風格樸素。

這些寓言已經顯露出萊辛對德國現實的批判的鋒芒。《好戰的狼》揭露了普魯士專製政權侵略好戰的本性。《水蛇》通過一條吞食青蛙的水蛇刻畫出統治階級的殘暴。《驢和獅》敘述一隻驢子和獅子為伴就蔑視同類,諷刺了市儈小人的虛榮。《驢和狼》、《宙斯和綿羊》等,用一係列軟弱無能的動物形象鞭撻了德國市民階層中苟且偷安的思想。此外還有不少則寓言對當時德國文藝界現象進行了批判:《鴕鳥》嘲笑隻唱高調、沒有創作成果的作家;《夜鶯和雲雀》諷刺脫離群眾的作家。萊辛的寓言簡短有力地表達了他的進步思想和批判精神。

萊辛的重要美學論著是《拉奧孔,論畫和詩的界限》(1766年)。作者通過特洛亞祭司拉奧孔父子三人被蛇纏死的故事在古代造型藝術和詩歌中的不同處理,來探討畫和詩反映現實的不同方法。自古以來,文藝理論家對於這兩種藝術都未能劃清界限。賀拉斯說“詩即畫”,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得斯認為畫是無言的詩,詩是能言的畫。這類論點延續了千百年,一向被人接受,當時德國著名的藝術理論家溫克爾曼(1717~1768)在他的古代藝術研究中,也沒有擺脫這種觀點。萊辛認為詩和畫各有特點,雕刻、繪畫之類的造型藝術應表達出最精彩的“固定的一瞬間”,而詩則應模擬在時間上連續不斷的行動。萊辛分清詩和畫的界限,是為了強調詩具有自己獨特的作用,應該表現人的個性和感情,描寫鬥爭,以滿足資產階級文藝的需要。

萊辛畢生從事戲劇活動。他主張德國必須有自己的民族戲劇,作為爭取德國民族統一的有力工具。他認為戲劇是文學體裁中的最高形式。早在《關於當代文學的通信》(1759~1765)中,萊辛已經談到關於民族文學的主張,尖銳地批判了高特舍特,提出要以莎士比亞為榜樣。

1767年,漢堡建立民族劇院,萊辛為劇院的曆次演出撰寫評論。但這個劇院開辦一年便倒閉了,萊辛把他的評論輯錄出版,分為上下兩卷,每卷各52篇,命名《漢堡劇評》(1767~1769),成為德國資產階級戲劇理論的重要文獻。

《漢堡劇評》涉及的問題很廣。萊辛針對當時戲劇缺乏明確的目標這一情況,強調戲劇的教育作用,主張劇院應當成為改進道德的學校。他認為德國應當有自己的民族戲劇,反對許多作家對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模仿和崇拜,他諷刺這些人“比法國人更法國化”。他要求戲劇反映18世紀德國資產階級的現實,提倡寫市民悲劇,因為市民階層的普通人也可以有不平凡的命運,更容易引起周圍人們的同情。萊辛也批判了從內容到形式都極其混亂的“曆史大戲”。他號召向莎士比亞學習,因為莎士比亞的劇作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情感和願望,忠實地再現了豐富多彩的生活。萊辛探討了“模仿自然”的問題,要求文學反映客觀現實。他說,作家在刻畫人物性格時,必須合乎“內在可能性”,合乎自然,也就是要有邏輯性和真實性。他反對戲劇中的三一律,說它們妨礙了“模仿自然”的原則。

萊辛又提出作家在描繪客觀現實時,必須善於區分主要和次要的東西,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質的事物上。關於曆史劇,他說劇作家不是曆史學家,劇作家采用曆史故事,隻是為了創作上的需要,不必追究曆史細節。但是人物性格不應脫離曆史環境,必須刻畫出特定環境中特定人物應有的性格,即性格和環境要有內在聯係。

萊辛的戲劇創作是他的戲劇理論的實踐。他以簡潔鮮明的語言反映時代的關鍵性問題,發揮了反封建、反教會的啟蒙思想。

萊辛早年就開始戲劇創作,其中《薩拉·薩姆遜小姐》(1755年)可以說是德國市民悲劇的真正開端。他的著名劇作是喜劇《明娜·封·巴爾赫姆》、悲劇《愛密麗亞·迦綠蒂》和詩體劇《智者納旦》。

《明娜·封·巴爾赫姆》(1767年)又名《軍人之福》,寫七年戰爭(1756~1763)後的一段故事。普魯士軍官台爾海姆和敵國薩克森一個貴族小姐明娜·封·巴爾赫姆相愛訂婚,隨後經過種種波折,終於圓滿成婚。作者塑造了一個有理性的、道德完美的理想人物台爾海姆,來體現他的啟蒙思想,強調道德的感化作用。這部劇本也反映了普魯士國家的黑暗。普魯士國王為了維持他的專製統治,隻允許貴族和外國人在他的軍隊裏充當軍官,象台爾海姆這樣有開明思想的人卻遭到排斥。劇中還通過旅館老板探人秘密的活動,揭露了普魯士的警察特務製度。全劇結構緊湊,對話生動,饒有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