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與竇綠苔》是一部古典牧歌式的敘事詩,描寫法國大革命時期,德國某小鎮上一個家境寬裕的青年與萊茵河左岸逃難過來的姑娘的愛情故事。歌德反對大革命帶來的混亂,而讚美封建宗法式的田園生活。
進入19世紀以後,歐洲與世界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歐洲人民與封建勢力的鬥爭仍在進行;資本主義工業化促進了科學技術的大發展,也使得歐洲一些國家的勞資矛盾日益顯露;與此同時,世界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東方文化大量傳入歐洲。歌德以極大的興趣來接受新事物,對於當時興起的許多自然科學學科和許多工程建設計劃,諸如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的開鑿計劃,他都很熱心。他還研究了傅立葉、聖西門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著作。這種好學不倦,積極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態度,表現歌德寬闊的胸懷和不斷追求更高理想的進取精神,雖不能使他克服內心的矛盾,擺脫庸人習氣,卻能幫助他保持不斷前進的內在動力,了解時代的先進思潮。
歌德曾以極大的興趣研究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國的文學與哲學,神遊於東方世界,寫出大量詩歌,後來收集在《西東合集》(1819年)中。他在看到了《好逑傳》、《玉嬌梨》、《花箋記》等中國小說和中國詩歌作品的譯本之後,大為讚歎,甚至模仿中國詩歌的風格寫了14首抒情詩,題名《中德四季晨昏吟詠》。文化交流大大擴充了歌德的文學視野,使他預見到從民族文學向世界文學發展的前景,從而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的著名論斷。
歌德的晚年是在隱居生活中度過的。他以驚人的毅力埋頭寫作,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如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1820~1829)、《親和力》、自傳《詩與真》、(1811~1830年間完成,共4卷)《意大利遊記》(1816~1829)、《出征法國記》(1822年)等,當然,最重要的是完成了他“畢生的主要事業”——詩劇《浮士德》。
《威廉·邁斯特》(包括《學習年代》和《漫遊年代》)是在歌德全部創作中地位僅次於《浮士德》的重要作品。歌德從1776年著手寫作,1796年完成上部《學習年代》,1829年完成下部《漫遊年代》。它的創作過程貫穿歌德一生的幾個重要時期。這是一部描寫一個人的成長發展過程的教育小說。主人公威廉·邁斯特是富商之子,他不滿於周圍平庸狹隘的市民生活,希望從事有益的工作,實現遠大的抱負。他離開家庭後,一度迷戀過女演員,從事過商業,後來參加流浪劇團,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開明貴族羅塔利奧,此人從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回來即解放了自己的農奴,組織了以服務人類為宗旨的秘密團體。威廉從這裏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標,於是脫離劇團,加入了這個團體。威廉渴求個性的協調發展。在他的個性形成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他與周圍現實的矛盾,但是歌德並不想改變現有的秩序,隻是寄希望通過開明貴族之手來改革現實。
小說的下部,在思想內容和結構上與上部都沒有緊密的聯係,描寫威廉與他兒子費利克斯的漫遊,但主人公隻起情節線索的作用。威廉曾把他兒子放在“教育區”培養,那裏的人過著集體生活,人人勤奮勞動,互敬互愛。這是歌德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種種社會弊病而提出的空想。但是那裏的集體勞動是以手工業為基礎的。威廉後來從漫遊中認識到人應該對社會有益,決定當醫生。小說在威廉與兒子的團聚中結束。
威廉·邁斯特是德國資產階級進步青年的形象,他的漫長的生活經曆反映了德國進步人士對社會理想的探索過程。小說的最後結論是:為集體勞動,為人類造福才是真正的生活理想。這裏反映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但是上部所寫的理想由開明貴族提出,下部提出的社會改革方案是一個逃避現實、回避革命、妥協容忍的烏托邦。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的一生是漫長的,也是不平凡的。他為德國人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遺產。1919年編纂竣工的《歌德全集》達143冊。他的思想是那樣廣闊,他的著作涉及到那麼多的領域,真可謂博大精深。歌德的一生中也充滿著矛盾。他生活在封建製度崩潰,資本主義欣欣向榮,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大變革年代,當時的德國雖然落後,缺乏革命的條件,但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對於這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不能沒有反應。歌德自己說過:“我出生的時代對我是個大便利。當時發生了一係列震撼世界的大事,我活得很長,看到這類大事一直在接二連三地發生。對於七年戰爭、美國脫離英國獨立、法國革命、整個拿破侖時代、拿破侖的覆滅以及後來的一些事件,我都是一個活著的見證人。因此,我們得到的經驗教訓和看法,是凡是現在才出生的人都不可能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