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總是積極關心現實,孜孜不倦地學習和探求,努力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但是,作為一個德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又無法擺脫這個階級與生俱來的鄙俗和妥協性,再加上德國現實的限製,使他的思想和創作都充滿著複雜的矛盾。

席勒

席勒(1759~1805),原名約翰·克裏斯托弗·弗利德裏希·席勒,是18世紀德國的傑出詩人和戲劇家。他與歌德一起把德國的古典文學推向高峰,為德國民族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席勒出生於符騰堡公國的馬爾巴赫城,父親是醫生,做過小軍官,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1773年,13歲的席勒被強行送進了人稱“奴隸養成所”的軍事學院,先後學習了法律和醫學。在這裏度過的八年囚徒式的生活,養成了他對專製統治的憎恨和對自由的渴望。

席勒通過一位教師接受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了莎士比亞、盧梭的作品,也讀普魯塔克的作品,更熱衷於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具有狂飆突進精神的當代德國作品。就在此時,他開始秘密地寫詩、寫劇本。

1780年,席勒畢業於軍事學院,在斯圖加特做軍醫。1781年,他自費出版了劇本《強盜》。次年,該劇在曼海姆劇院上演。席勒未經公爵允許就越境去那裏觀看,為此而被關進禁閉所,被剝奪了寫劇本的權利。席勒不能忍受這種迫害,1782年9月即與一友人逃離斯圖加特。此後,他在曼海姆、法蘭克福、萊比錫等地流浪,靠朋友接濟而生活。1787年去魏瑪,不久定居在那裏。在這時期,他寫了不少詩歌,發表了他青年時期最好的劇本《陰謀與愛情》(1782年),此外還有《斐哀斯柯》(1783年)、《堂·卡洛斯》(1787年)等。

在“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下,青年時期席勒的創作充滿著反暴政、爭自由的革命精神。處女作《強盜》就是一部反封建反專製的傑作。主人公卡爾是穆爾伯爵的長子,因弟弟弗朗茲的離間而被父親逐出家庭。離家後他到波希米亞一帶入夥為盜,被選為首領。當弗朗茲毒害老父、強占他未婚妻愛米麗亞時,卡爾救出了他們。愛米麗亞勸他脫離盜群,重新生活,但受到眾盜的反對。卡爾遂殺了未婚妻,去官府自首。卡爾是一個有理想、有作為的進步青年的形象。他仇恨暴政,蔑視法律,同情被壓迫人民,而且想要改造社會,在德國建立一個共和國,“讓羅馬和斯巴達與之相比都不過是尼姑庵”。他參加盜群,用恐怖手段對統治者進行複仇。當然,他的個人反抗並沒有什麼成果,最後屈從於他一向蔑視的法律。盡管如此,全劇的反暴政傾向是非常鮮明的。劇本的第一版引用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忒斯的話“藥治不了的,要用鐵;鐵治不了的,要用火”作為題詞,第二版的扉頁上,又添上“打倒暴虐者!”的銘語,更突出了劇本向專製統治展開暴力鬥爭的思想。所以恩格斯稱讚它是“歌頌一個向全社會公開宣戰的豪俠的青年”。

《強盜》的演出獲得成功,觀眾對它報以狂熱的歡迎。據記載,演出時整個劇場歡聲雷動,觀眾們瞪著眼、握緊拳、頓足踏地,互相擁抱。“劇場活象一座瘋人院”。

《斐哀斯柯》是席勒的第一部曆史劇,描寫十六世紀熱那亞共和主義者反暴鬥爭的故事。由於劇中所寫的反專製鬥爭的領導者是個陰謀家,因而使人對鬥爭的勝利和前途感到失望。但全劇的反專製的傾向是非常強烈的。劇中包含有群眾場麵和緊張的戲劇衝突,這都是後來席勒曆史劇所具有的一些特色。

《堂·卡洛斯》以16世紀尼德蘭解放運動為背景,寫西班牙宮廷中進步勢力與反動勢力的鬥爭,這是席勒青年時期的最後一個劇本。劇中仍然回響著反對專製、渴望自由的基調。但是主要人物波沙把自由理想的希望寄托在統治者身上,妥協的傾向已很明顯。它標誌著席勒從“狂飆突進”向“古典”主義的過渡。

80年代中期以後,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逐漸衰落,席勒的反叛精神也逐漸衰退,而且中斷了文學創作活動,轉為研究曆史和哲學。從1785年到1794年,他寫過《尼德蘭獨立史》(1788年)、《三十年戰爭史》(1791~1793)等著作。其間還擔任過耶那大學的曆史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