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式部
紫式部(約978~1015),是日本平安朝女作家,出身中層貴族家庭,本姓藤原,式部是她在宮廷服務期間的稱呼。本為藤式部,因《源氏物語》中的紫姬為世人傳頌,故又稱為紫式部。
她幼年隨父親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熟悉先秦以來的中國古代文獻與作品,對白居易的詩造詣頗深。有過短暫的婚姻,後入宮當女官。《紫式部日記》中詳細記載了她在宮中的生活和感受。
她的代表作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約成書於11世紀初期,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完整的長篇散文體小說。全書共54卷,主要描寫了源氏和他的兒子薰君與眾多女性的戀情,塑造了紫上、空蟬、藤壺妃子、浮舟等眾多感人的女性形象,同時又有當時貴族的權力鬥爭,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平安時代貴族的生活。
小說的語言典雅,常從最細微處入手,細膩地刻畫人物,抒發情感,體現了日本傳統悲劇的“物哀”風格。
井原西鶴
井原西鶴(1642~1693),是日本江戶時代小說家、俳諧詩人。原名平山藤五,出生於大阪一個富商家庭。
青年時代主要創作俳諧,並大量取材於城市商人生活,反映了新興的商業資本的發展麵貌,代表作有《西鶴大矢數》等。此書是井原西鶴34歲後到各地周遊並創作的市井小說,書中用鬆散的54個片斷描述一名浪子的愛情。
168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好色一代男》是他第一部市井小說,被認為是日本文學史上“浮世草子”的開端。
從內容上看,他的作品可以分為豔情小說和經濟小說兩類。前者包括《好色一代男》、《五個癡情女子的故事》和《一個蕩婦的自述》等。晚年寫出的《日本致富經》和《處世費心機》等反映商人生活的作品,一定程度上觸到了商人社會的階級性質,以故事體的形式述說了商人階級的致富以及處理債務、收款付賬的事務。
西鶴的市井文學是反映日本商人社會的一麵鏡子,為近代現實主義文學提供了借鑒,西鶴是日本古典文學中一位劃時代的作家。
鬆尾芭蕉
鬆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江戶時代俳諧詩人。本名鬆尾宗房,別號桃青、泊船堂、鈞月庵、風羅坊等。出身於伊賀國武士家庭,自幼立誌於俳諧創作。
1672年,與人合出俳諧起句集《貝炊》,由他撰寫評語。1680年開始從事專業創作,俳諧選集《俳諧次韻》(1681年)、《虛栗》(1683年)、《冬日》(1684年)等相繼問世。
芭蕉常外出遊曆,俳諧紀行集《風雨紀行》、《鹿島紀行》、《笈中小劄》、《更科紀行》和《奧州小路》等都是他遊曆的創作成果。
創作風格獨樹一幟,開創了具有“閑靜”、“幽雅”特點的“蕉風”(或“正風”)。《冬日》和《風雨紀行》等為其代表作。俳諧集《猿蓑》成為他提倡的“色潤情潛”、“憐世”和“幽深”風格的代表作。
另有《木炭草袋》等。他的行文風格或恬淡圓熟,或明快流暢,別具一格。日本人尊稱他為“俳聖”。主要詩作均收在《芭蕉七部集》中。
近鬆門左衛門
近鬆門左衛門(1653~1724),是日本江戶時代淨琉璃和歌舞伎作家。原名杉森信盛,出身於沒落的武士家庭,青年時做過公卿的侍臣,因有感於仕途曲折,25歲前後毅然投身於當時被人所鄙視的演戲藝人的行列,從事演劇和劇本創作活動。
近鬆的淨琉璃曆史劇,氣勢磅礴、場麵宏偉,生動地表現了武士精神,代表作有《景清出家》、《國姓爺合戰》和《雪女五枚羽子板》等。
他的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劇,深刻揭示了城市商人社會的腐朽,對店員、妓女等下層人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曾根崎情死》、《大師經昔曆》等,其中《曾根崎情死》是淨琉璃史上最早的社會劇,為淨琉璃舞台開辟了一個反映現實的新領域。
他的戲劇中,典雅的古文和俚謠俗諺交錯使用,語言極為豐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