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1800年與其兄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創辦早期浪漫派雜誌《雅典娜神殿》。1802年起在巴黎講授哲學,同時研究梵文。1815~1818年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任奧地利公使館參讚。

他是早期浪漫主義世界觀和藝術觀的奠基人。在《片斷》(1797,1798,1800年)中主張一種“普遍藝術”,強調文藝的主觀性,反對文藝與任何現實發生聯係。

在小說《路琴德》(1799年)中他批評了當時的婚姻製度,提出一種新型的自由的戀愛觀。他的《印度人的語言和智慧》(1808年)一書為德國的梵文研究奠定了基礎。

荷爾德林

荷爾德林(1770~1843),是德國詩人。生於內卡河畔的勞芬。1788年入圖賓根神學院學習,與黑格爾、謝林結交。1789年在法國革命的鼓舞下,與同學組織詩社,寫詩歌頌人權。

1796~1798年在法蘭克福一銀行家家中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蘇賽特產生愛情,完成書信體小說《許佩裏昂》(1797~1799)。書中狄奧提馬的原型就是蘇賽特。

小說以18世紀希臘人對土耳其統治者的反抗為背景,描寫希臘青年許佩裏昂對於大自然,對於體現在狄奧提馬身上的美以及對於古希臘文明的渴望與向往,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1798~1800年住在洪堡,創作悲劇《恩沛多克勒斯之死》(未完成)。劇本寫公元前5世紀哲學家恩沛多克勒斯投身火山口的傳說,帶有神話色彩。

1801年在瑞士和法國做家庭教師,此間寫過一些挽歌和讚歌。1802年回到斯圖加特,精神失常。1804年翻譯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出版,同年他被友人接到漢堡做圖書館工作。1806年入圖賓根精神病院治療,1807年後住在木工齊默爾家裏。1826年有詩集問世。

荷爾德林是一位傑出的抒情詩人。早期詩集《人類理想頌歌》受席勒《歡樂頌》影響,每一頌歌以一種理想如自由、友誼、博愛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封建社會的反抗和對法國革命的向往。他的古典頌歌體詩如《致命運女神》、《海德堡》將德語與古典詩律完美地融為一體。他的挽歌體詩《梅農為狄奧提馬而哀歎》、《麵包和葡萄酒》等音調和諧,格律嚴謹。

後期創作有“祖國讚歌”之稱的自由節奏詩表達了詩人對德意誌民族和人類曆史的關懷和信念,被視為其創作高峰,其中有《和平節日》、《萊茵河》、《獨一無二的一個》、《帕特莫斯》等。荷爾德林詩作的藝術價值在20世紀才被研究者重新發現。

霍夫曼

霍夫曼(1776~1822),是德國作家。生於普魯士的柯尼斯堡(今俄羅斯加裏寧格勒)一個律師家庭。曾在柯尼斯堡大學攻讀法律,同時從事文學創作。後在柏林高級法院任職。因同情反普魯士軍官的行動受到懲罰,被派往波蘭任職。

拿破侖戰敗後,1814年他又回到柏林法院任職。1819年因在普魯士政府鎮壓學生運動時主持正義被解職。霍夫曼的文學創作受浪漫派影響,作品具有神秘怪誕的色彩。他筆下的主人公大多是擬人的動物、精神病患者、魔術師和藝術家,通過荒誕離奇的故事反映官吏、市儈、小市民的庸俗醜陋的生活,同時又描繪了詩人和藝術家的幻想世界。

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卡羅風格的幻想集》(1814~1815),其中《金罐》(1814年)尤為著名;長篇小說《熊貓摩爾的人生觀》(1820年)、小說集《謝拉皮翁兄弟》(1819~1821),其中《斯居德麗小姐》是霍夫曼的代表作,還有小說《小查克斯》(1819年)和《跳蚤師傅》(1822年)等。

霍夫曼是19世紀傑出的小說家,又具有多方麵的藝術才能,對法國、英國、俄國和德語國家的許多作家都有影響。

克萊斯特

克萊斯特(1777~1811),是德國劇作家。1777年生於奧得河畔的法蘭克福一個普魯士貴族家庭,1792年進近衛團服役,1799年辭去軍職,進入大學學習哲學和自然科學。1800年輟學移居柏林,1801年開始旅行,先後到過巴黎、瑞士。

在瑞士期間,他完成了第一部劇作《施羅芬施泰因一家》(1804年)、這部劇作的出版增強了他要成為一名偉大作家的信心。於是,他馬上著手寫第二部劇作《羅伯特·居依斯卡》,打算熔希臘命運悲劇和莎士比亞性格悲劇於一爐,但幾易其稿都不滿意,最後付之一炬。直到1807年,他才憑記憶記下了第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