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年,克萊斯特回到柏林,先在柏林,後在柯尼茨堡的普魯士官僚機構中供職。這期間,他完成了《安菲特律翁》(1806年)和《破甕記》(1808年)。其中《破甕記》是克萊斯特唯一的一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劇作。與萊辛的《明娜·封·巴爾海姆》以及豪普特曼的《獺皮》並稱德國文學中的三大喜劇。
1806年,普魯士軍隊被拿破侖打敗,克萊斯特感到祖國處於危急中,寫出取材古日耳曼傳說的《赫爾曼之戰》(1808年)。1807年克萊斯特辭去官職,在去德累斯頓途中路過柏林時被法國占領軍以間諜嫌疑逮捕。在被捕期間,完成了取材希臘神話的悲劇《彭忒西勒亞》(1807年)。釋放後到德累斯頓,與米勒合編文藝雜誌《太陽神》。1808年他完成了浪漫主義騎士劇《海爾布隆的小凱蒂或考驗》(1810)。克萊斯特最後一部也是藝術上最成功的劇作是《洪堡王子弗裏德裏希》(1809~1810年)。
克萊斯特1810年回到柏林,與米勒合編《柏林晚報》,但由於政治上的分歧而失敗,1811年停刊,克萊斯特開槍自殺。克萊斯特的作品在他生前沒有產生很大影響。19世紀末,人們才真正認識到他是德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但因推崇他的後人十分複雜,所以克萊斯特成為德國文學史上最有爭議的作家之一。
畢希納
畢希納(1813~1837),是德國戲劇家。1813年10月17日生於達姆施特附近的戈德勞。父親是醫生。1831至1833年在斯特拉斯堡學醫,並和當地的民主運動建立了密切的關係,接觸到聖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1833年10月在黑森大公國的吉森大學繼續學業。
1834年寫成著名的政治小冊子《黑森信使》,被稱作《共產黨宣言》之前19世紀最革命的宣言,文中指出貧富的差異是最主要的社會矛盾,並認為黑森的工業無產階級還不存在,農民是革命的主力。他號召被剝削的農民階級起來戰鬥,口號是:“對茅屋——和平!對王宮——戰爭!”
1834年,畢希納在達姆施特和吉森分別建立地下革命組織“人權協會”,吸收大學生和勞動者參加。同年《黑森信使》秘密發行。由於有人告密,畢希納在吉森的寓所遭到搜查,他被迫離開吉森前往達姆施特,重建“人權協會”,並寫出劇本《丹東之死》(1835年)。
1835年畢希納被迫逃亡,先到斯特拉斯堡繼續學醫。1836年遷居瑞士的蘇黎世,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在蘇黎世大學任講師。
這時期創作了諷刺喜劇《萊翁采和萊娜》(1836年)、悲劇《沃伊采克》(1835~1836)的片斷以及中篇小說《棱茨》(1839年),還翻譯了雨果的兩部劇本《瑪麗·杜鋒爾》和《呂克萊斯·波爾吉》。1837年2月19日在蘇黎世逝世。
《丹東之死》以法國大革命期間雅各賓黨人和吉倫特黨人之間的爭鬥為背景,寫丹東反對雅各賓黨人用激進民主主義的專政方法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客觀上成為大資產階級的同盟者,被革命法庭判處死刑。而丹東的對立麵羅伯斯庇爾和聖居斯特作為小資產階級的革命家無法解決麵包問題,又不能依靠曆史上最進步的階級力量,最後陷入孤立。
《萊翁采和萊娜》充滿機智、辛辣的暗示。萊翁采是一個德意誌袖珍小國的儲君,信奉寄生階級的人生哲學。他的父親國王彼得昏庸無能,終日無所事事。這出喜劇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內心的空虛和行屍走肉的生活。
《沃伊采克》的情節取自萊比錫發生的一件情殺案,但賦予它以新的內容,用以表現貧富的對立,並進一步揭示出犯罪的社會原因。
中篇小說《棱茨》的主人公棱茨是“狂飆突進”時代著名的劇作家,後來精神失常。畢希納描寫棱茨發瘋的最後階段,心理分析十分細膩,被認為德國中篇小說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