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作表達了作者希望醜惡的舊物早日滅亡的強烈願望。正如朱自清所指出的,“這不是‘惡之花’的讚頌,而是索性讓‘醜惡’早些惡貫滿盈,‘絕望’裏才有希望”(《聞一多全集?朱序》)。
聞一多是我國最早提倡新詩格律化的詩人,他主張新的格律詩必須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死水》便是他這種理論的最滿意的試驗。每行詩都由四個音步(三個“二字尺”和一個“三字尺”)構成,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現的位置可以有變化,收尾都是雙音詞,這樣讀起來富有節奏感,抑揚頓挫,琅琅上口;用詞注意色彩,形象鮮明;每節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齊。聞一多對新格律詩的提倡和實踐,有助於糾正“五四”以來部分新詩“散而無章”的弊病。
作品快讀
詩集《死水》是聞一多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其筆法之辛辣老到、隱晦曲折,其構思之新穎精巧、虛實相映,其語言之典雅富麗、意味悠長,向來為人稱道。詩集《死水》所收輯的作品無論是思想的深刻,還是藝術的成熟,都要比《紅燭》集中的作品有顯著的提高。其中《發現》、《一句話》、《死水》等詩篇,寫得或悲痛、或激憤、或豪邁熱烈,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憂慮與關切,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讀者無論何時讀到這些作品,都會為之動情、顫栗。
《死水》是聞一多的傑作。詩人把黑暗腐敗的舊中國現實,比喻為“一溝絕望的死水”,表達了對醜惡勢力的憎恨和對祖國深沉的摯愛。詩的最後一節,表明他一方麵對黑暗不存幻想,堅信醜惡產生不了美;另一方麵並非心如死灰,“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是憤激之言,朱自清在《聞一多全集?序》說:“是索性讓‘醜惡’早些‘惡貫滿盈’,‘絕望’裏才有希望。”在絕望中飽含著希望,在冷峻裏灌注著一腔愛國主義的熱情之火,是這首詩的思想特色。
《死水》也是聞一多先生自認“第一次在音節上最滿意的實驗”,是先生實驗他的“三美”新格律體的典型。全詩共五節,每節四行,每一行九個字,分別由三個“二字尺”和一個“三字尺”構成,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後以雙音節收尾,雖然音尺的排列順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總數卻完全一致,在變化中保持整齊,參差錯落兼以抑揚頓挫,每節換韻,各節大體均押abcb型的二四腳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很強,具有音樂般的美感。詩人猶如“帶著鐐銬跳舞”,但跳得如此輕鬆自如,節奏和諧,真令人擊節讚歎!
另外,詩歌借鑒了西方現代詩的反諷方法和“以醜為美”的藝術原則。詩的中間三節,展開豐富的想象,極力把死水內在的醜惡東西,充分地塗飾以美麗的外形(“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綠酒”、“白沫”),以鮮明的色彩和響亮的聲音,反諷死水的肮髒、黴爛、黯淡、沉寂。美與醜的交織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
《發現》一詩也是聞一多愛國詩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從內容上看,當作於聞一多回國不久。它是詩人愛與恨的結晶,表現的是詩人歸國之後,對當時軍閥混戰下的殘破祖國的失望和憤懣。
這首詩僅有十二行,雖短小卻立意非凡,構思新穎靈巧,尤其是“開頭和結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何其芳《詩歌欣賞》)這的確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按照習慣思維,傳統寫法,這首詩取名“發現”就應該是:首先抒寫詩人在異國他鄉對祖國的深切懷念和殷切希望,然後再抒寫詩人重返故土的所見、所聞、所感,最後才傾訴自己的失望、悲傷以及在失望悲傷中升騰起的對祖國的期望。這樣寫,固然形成了現實與理想的強烈對比,突出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之情,但未免太缺乏新意而顯得平淡無奇了。聞一多是個勇於創新的詩人,在詩作的構思上他總是力避平庸和一般化,力求給以一種意外的驚奇之感。《發現》在這方麵是傑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