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鏈接一魯迅紀念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1950年春由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籌備,1951年1月7日正式開放,周恩來總理題寫了館名。上海魯迅紀念館以魯迅故居、魯迅墓、魯迅紀念館的生平陳列三位一體,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上海魯迅紀念館原與山陰路上海魯迅故居毗鄰,1956年9月遷入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1998年8月開始改擴建,於1999年9月25日建成開放。魯迅紀念館新館建築風格保留了原二層庭院式的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融入了現代博物館的理念。陳列手段新穎、獨特,反映了上海魯迅紀念的學術成就,功能和設施已達到國際一流,魯迅紀念館現有文物資料20餘萬件,1650平方米的陳列展廳,以魯迅手稿、文獻照片、遺物為基礎,輔以展示藝術與雕塑、場景、蠟像及多媒體影視等多種展示方法相結合,從新文學開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戰士、華夏民族魂五個專題表現魯迅為追求民族和社會的解放而英勇不屈地進行鬥爭的生平業績,以魯迅的作品、思想和人格感召觀眾,讓觀眾在走近魯迅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鏈接二《新青年》
原名《青年雜誌》,1915年9月15日創刊於上海,陳獨秀主編,上海益群書社發行。1916年2月出至第l卷第6號休刊,同年9月1日複刊,改名《新青年》,期次從第2卷第l號起。
《新青年》大力宣傳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引導青年衝破封建禮敦的束縛。發表了胡適《文學改良縐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以及胡適最早的一批白話詩作。同時,該刊還注意吸收外國優秀文化遺產,先後譯載了屠格涅夫、王爾德、莫泊桑、契柯夫的作品。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影響最大的刊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鏈接三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文化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在進行帝製複辟活動的同時,還大力提倡尊孔讀經。他剛登上總統寶座,就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親自發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學博大”。1914年又發布《祭聖告令》,通告全國舉行“祀孔典禮”。為支持袁世凱帝製複辟活動,中外反動派掀起了一股尊孔複古逆流,1912年起,他們在全國各地先後成立了“孔教會”、“尊孔會”、“孔道會”等,出版《不忍雜誌》和《孔教會雜誌》等。康有為還要求定孔教為“國教”,宣揚“有孔教乃有中國,散孔教勢無中國矣”。麵對這股反動逆流,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的和封建勢力同流合汙;有的偃旗息鼓;許多人則感到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但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卻發動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大張旗鼓地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複古思想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新文化運動是從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開始的。陳獨秀任主編,李大釗是主要撰稿人並參與編輯工作。陳獨秀是一名激進民主主義者,他仇視當時的封建軍閥統治,要求實現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會製度和倫理思想,認為要實現民主製度,必須消滅封建宗法製度和道德規範。李大釗則反對複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號召青年不要留戀將死的社會,要努力創造青春的中國。該雜誌於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時,遷往北京並改名為《新青年》。進步知識分子團結在《新青年》周圍,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麵大旗,從政治觀點、學術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等方麵向封建複古勢力進行猛烈的衝擊。他們集中打擊作為維護封建專製統治思想基礎的孔子學說,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們還主張男女平等,個性解放。1917年起他們又舉起“文學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青年》實際上成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領導中心。1916年初,袁世凱稱帝,在此之前,美國人古德諾發表了《共和與君主論》,楊度發表了《君憲救國論》等文章,散布中國宜於實行君主製,沒有君主便要“滅亡”的謬論。《新青年》針對這種情況,發表了陳獨秀《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後之覺悟》,李大釗的《民彝與政治》、《青春》等主要論文,揭露了君主專製的危害。《新青年》從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號起改用白話文,采用新式標點符號,刊登一些新詩,這對革命思想,的傳播和文學創作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舊禮教舊道德進行了無情的鞭撻,指出隱藏在封建仁義道德後麵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國2000多年封建統治的曆史就是這吃人的曆史,宣告“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這篇小說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在《新青年》的影響下,一些進步刊物改用白話文。這又影響到全國用文言文的報紙,開始出現用白話文的副刊,隨後短評、通迅、社論也都采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所有這些文學改革,使全國報紙麵貌為之一新。1917年爆發了偉大的俄國十月社公主義革命,震動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新青年》應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發表了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和社會主義理論文章。1918年11月,《新青年》發表了李大釗同誌寫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著名論文,熱烈歡呼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領導下,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民主,反對獨裁,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新文化運動,宣傳了西方的進步文化。以後,又傳播了社會主義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階級的要求,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這一運動的深入發展,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學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為迎接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鬥爭作好了思想準備。這次運動的主要缺點是其領導人沒有把運動普及到群眾中去,隻是局限在知識分子圈子裏,他們除了一般的政治口號外,沒有提出實現民主政治的具體辦法。同時他們形式主義地看問題,不能正確地對待中國文化遺產。但這個運動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了封建主義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當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馬列主義的時候,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一個資產階級文化革命運動轉變為一個廣泛宣傳馬列主義的運動,《新青年》也逐漸變成宣傳馬列主義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