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圍城》(2)(3 / 3)

就隨筆創作而言,蒙田對錢鍾書的影響是巨大的。錢鍾書回國後在西南聯大當教授時,極推崇蒙田,要學生多讀蒙田隨筆,細細琢磨。他晚年撰寫的《管錐篇》,曾引用蒙田隨筆22則;未刊英文書稿《感覺?觀念?思想》評價了10個西方古典大作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可以說,錢鍾書對蒙田的熱愛和研究是終生的。隻要細加比較,就會發現兩人在文化性格上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蒙田是歐洲隨筆的創始人,他是在對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經典反複閱讀和思考的基礎上,產生新的人文思想,成為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巨人。錢鍾書從《寫在人生邊上》到《談藝錄》,再到《管錐篇》,同樣是胸羅萬卷,打通中外,融鑄古今,在對人類文化大量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所以,錢鍾書被稱之為當代中國的“文化昆侖”。

蒙田隨筆對人類文化典籍進行大量摘錄引證的聯想對比方式,非常符合錢鍾書的思維特點。不管是《寫在人生邊上》,還是《談藝錄》和《管錐篇》,雖然內容和文體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采用這種在人類文化知識中聯想思辨的方法。由此可見,蒙田隨筆對錢鍾書的深遠影響。蒙田對錢鍾書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懷疑主義。蒙田的懷疑主義就是強調人類理性的有限性,不可能窮盡人類和宇廟的奧秘。蒙田懷疑主義體現在隨筆創作中,就是對人類已有文化的懷疑。懷疑,是智者的思辨之力,推動蒙田對古代的經典進行重新思考,由此產生新的思想。作為一個秉有懷疑思想的智者,錢鍾書卻對凡經過他慧眼的文化知識,都進行毫不留情的質疑和批判。他之所以批評梁遇春隨筆,就是因為梁遇春缺少懷疑思想,導致隨筆中的大量引證,變成盲目信從的掉書袋。這也是智者隨筆與學者隨筆的主要區別。

但是,《寫在人生邊上》與蒙田隨筆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即缺少蒙田那種深刻的自我分析。所以有人認為,《圍城》裏有太多的自我表現,而《寫在人生邊上》則太少自我的展示。這是因為,就創作個性而言,蒙田與錢鍾書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差異。蒙田是一位深思和內省的哲人,所以善於運用淵博的學識,把自我當作人性的活標本加以分析和展示。而錢鍾書卻是一個冷眼旁觀的智者,他像拉伯雷和伏爾泰一樣,具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他們靜觀社會和人性的弱點,以一種戲謔的態度,在嘲諷的笑聲中表達他們的批判。作為文化巨人,錢鍾書更像拉伯雷和伏爾泰,他們更習慣從雲端俯視人間,批判人性惡和社會醜,卻很少反省自身的缺陷,不願把自己從雲端降到人間,與世人平起平坐。

英國的戲劇家本?瓊生認為:喜劇是“矯正蠢行”。英國哲學家托爾斯?靄布斯認為:笑來源於某種旁人的優越感,所以是一種“突然榮耀”。康德認為:“喜劇是一種理性對對象的自由戲弄”。三種觀點歸結起來,就是說喜劇作家的理性和智慧,大大高於常人。所以,能以他們的智慧來“矯正蠢行”,並且使自己產生一種“突然榮耀”的優越感。在拉伯雷、伏爾泰和錢鍾書這些戲謔天才的身上,都具有那種以自己的大智慧,矯正世人蠢行的榮耀感。對錢鍾書這樣具有頑童天性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戲弄對手,更讓他感到自己有超群的智慧和戰勝別人的快樂?智者的天才戲謔,所追求的不就是那種高於一切的智慧笑聲嗎?反過來說,假如文化巨人沒有這種俯視凡人,並在理性上絕對壓倒對手的自由心態,那些智慧的戲謔,怎麼可能產生出來?正是智者這種審美遊戲的自由心態,消解了他們自身上常常被過多知識塞得七竅不通的迂腐和呆氣。它突出的不是知識,而是駕馭知識的智慧。

總之,法國文學和文化對錢鍾書隨筆創作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如果說,蒙田教會錢鍾書運用淵博學識進行思辨(蒙田缺少法蘭西民族的喜劇意識,他那明晰的智慧更接近於希臘哲人),那麼,拉伯雷和伏爾泰則啟示他以一種戲謔的智慧來思辨。經過法國文學和文化的激活和點化,錢鍾書的天才戲謔才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