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裏亞斯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裏亞斯,1899出生於危地馬拉城一位有名望的法官家庭,父母因不滿獨裁總統卡布雷拉而遭受迫害,全家遷居內地。阿斯圖裏亞斯從小就受到反獨裁思想的熏陶,並有機會接觸土著居民,聽到了許多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熟悉了他們的語言和風俗,這一時期的經曆,對他一生的創作具有很大的影響。大學求學時,阿斯圖裏亞斯就參加了反獨裁的正義活動,後被當局緝查,被迫僑居歐洲。在法國進修了幾年後,從事印第安文化的研究工作,同時開始文學創作。

1930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危地馬拉傳說》。1933年,阿斯圖裏亞斯返回祖國,1946年,發表了抨擊拉美寡頭統治的長篇小說《總統先生》,使他在世界文壇上獲得了聲譽。1946年~1953年,他多次擔任過外交官職務,在阿本斯總統的進步政府(1950~1954)中,還擔任過危地馬拉和平委員會主席的要職。1954年,美國勾結危地馬拉叛國分子策劃政變,脅逼阿本斯總統辭職,阿本斯政權被推翻後,阿斯圖裏亞斯也被剝奪了國籍,流亡國外。1956年,他在阿根廷出版了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危地馬拉的周末》。這個集子以1954年危地馬拉的反動政變為背景,收錄了8篇短篇小說。其中《危地馬拉的周末》一篇,構思精巧,寫法別致,短短的7章既不按故事情節順序排列,也不由主要線索加以貫穿,倒象是一副形狀、大小都不同的七巧板,由它們拚合成一幅完整的“顛覆和反顛覆”的圖像,從中也可看出阿斯圖裏亞斯的藝術才華。

1950~1960年,阿斯圖裏亞斯創作了揭露美國壟斷資本對危地馬拉香蕉種植園的剝削和侵占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即《強風》(1950)、《綠色教皇》(1954)和《被埋葬者的眼睛》(1960)。在阿斯圖裏亞斯的文學生活中,還有詩作《十四行詩集》(1937)、《雲雀和鬢角》(1949)、《賀拉斯詩體習作》(1951)及《波爾瓦爾》(1954)等。但他的主要成就在小說方麵,他接受了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學優秀傳統的影響,又取收了當時風行歐洲的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兼收並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1967年,“由於其出色的文學成就,他的作品深深植根於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民族氣質和傳統之中”,阿斯圖裏亞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阿斯圖裏亞斯作為危地馬拉著名的進步小說家、詩人,是拉丁美洲現代作家中的一位傑出代表,於1974年逝世。

索洛薩諾

索洛薩諾,1922年出生於危地馬拉的聖馬科斯。1939年移居墨西哥,學習建築,1945年起從事建築師工作。1946年進墨西哥大學攻讀文學,1948至1951年在法國研究戲劇藝術。回國後任墨西哥大學劇團導演,兼墨西哥國立戲劇博物館館長、《永久》周刊戲劇評論員。1962年起任墨西哥大學哲學藝術係講師,曾代表墨西哥多次出席各種國際性戲劇會議。

索洛薩諾的主要劇作有《堂娜貝雅特裏齊》(1952)、《巫醫》(1954)、《上帝的手》(1956)、《釘上十字架的人》(1958)、《天使的夢》(1960)、《假魔鬼》(1963)。他的作品主要描寫墨西哥農村的現狀,表現人們對自由的渴望,以及宗教束縛和暴力壓迫所形成的各種形式的鬥爭,特別是對宗教和教會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抨擊。戲劇技巧基本傾向於傳統的形式,有時也采用現代的手法。

他還著有《十世紀拉丁美洲戲劇》(1963),選編有《當代拉丁美洲戲劇選》(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