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爾瑪

帕爾瑪,1833年出生於秘魯利馬。青年時期在利馬的聖馬科斯大學攻讀法律,中途輟學。後刻苦自學,大量閱讀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投身當時風靡拉丁美洲的浪漫主義運動。最初從事詩歌創作,後轉向散文。1855年發表第1部浪漫主義《詩集》。1860年因卷入反對卡斯蒂亞總統的活動,被放逐智利,在瓦爾帕來索編輯《南美雜誌》,並繼續文學創作。1862年在智利發表曆史研究著作《利馬宗教法庭紀年》。後被任命為駐帕拉領事,曾去歐洲旅行,結識拉馬丁等浪漫主義作家。1865年在巴黎出版詩集《和聲》。1868年在巴爾塔總統任內擔任政府職務,當選為國會議員。1870年第3部詩集《西番蓮》出版。1872年巴爾塔總統被刺後,退出政界,專心從事著述。

帕爾瑪最重要最有影響的作品是《秘魯傳說》。這部巨著共7卷,從第1卷發表(1872)至最後一卷出版(1910),曆時40年。全書共包括傳說453篇,其中339篇寫的是殖民時期。作者運用對秘魯曆史的淵博知識,根據各種奇聞軼事,編織出生動的傳說,再現了殖民地時代的風貌,概括了秘魯民族的生活。

傳說按內容可分為宗教性、世俗性、戲劇性、流浪漢文學體、曆史性、傳奇性等6類;按反映的時代大致可分為:印加時代傳說(至1533年)、總督時代傳說(1534~1824)、獨立時代傳說(1825~1830)、立憲時代傳說(1831年以後)和曆史時代不詳的傳說。

傳說來源廣泛,作者從史冊、遊記、詩文、傳記乃至修道院的記錄,以及成語、諺語、民謠、習俗、民間故事、傳奇中發掘素材,編集成書,描寫了從乞丐到總督各種人物,展示了各個曆史時期內容極其廣闊的畫卷。

這部作品創造了一種新穎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拉丁美洲影響深遠,模仿者很多,如智利的恩裏克·德爾·索拉爾、烏拉圭的弗朗西斯科·埃斯卡多,墨西哥的巴列·阿裏斯佩,秘魯的何塞·安東尼奧·拉瓦列,以及玻利維亞的胡利奧·海梅斯等。

帕爾瑪的其他著作有詩集《動詞和形動詞》(1877)、文學評論《破爛貨》(1900)、文選《美洲弦琴》、遊記《回憶西班牙》(1897)和《我那時代的流浪生活》等。

帕爾瑪是秘魯著名詩人、曆史學家、散文作家,於1918年逝世。

貢薩萊斯·普拉達

貢薩萊斯·普拉達,1848年出生於秘魯,是秘魯詩人、散文作家。年輕時在政治活動中失意,曾去利馬郊區務農。1879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應征入伍。戰後參加少數黨全國聯盟,在歐洲旅居7年。

貢薩萊斯·普拉達一生致力於破除西班牙文學的狹隘傳統和反對學院派的語言,並在詩歌形式和格律的改革方麵作過多次嚐試,對秘魯詩歌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他的詩歌是拉丁美洲浪漫主義後期詩歌的代表。他的散文簡潔有力。他的作品帶有現代主義詩歌的氣息,有些文學史家因而把他列為現代主義前期詩人。

貢薩萊斯·普拉達的重要的作品有:《自由的篇章》(1894)、《小寫》(1901)、《老修女們》(1909)、《戰鬥的時刻》(1908)、《奇情異調》(1911)、《生活的碎片》(1932)、《在醜行之下》(1933)、《秘魯民謠》(1935)、《形象與巨大的形象》(1938)、《敬慕》(1947)等。

貢薩萊斯·普拉達於1918年逝世。

巴列霍

巴列霍,1892年生於秘魯北部安第斯山區的聖地亞哥·德·丘科。父親是西班牙人後裔,母親是印第安人。因家境貧困,中學未卒業即獨立謀生。曾當過鄉村教師、廠礦職員。1913年入省會特魯希略城自由大學哲學文學係攻讀文學,1915年改學法律。曾參加文學團體“北方”社。這個團體由一批對社會失去信心、對前途感到渺茫的知識分子組成。巴列霍受他們的影響,早期詩作中有悲觀主義的色彩。

1918年定居利馬,擔任新聞記者,並從事文學創作。同年,發表詩集《黑色的使者》,有象征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痕跡,也有表現印第安土著民族疾苦的詩句。1920年因思想激進被捕入獄,不久獲釋。獄中寫成短篇小說集《音階》和詩集《特裏爾塞》(1922)中的許多詩篇。

1923年前往法國,以後一直流亡在歐洲。1927年加入西班牙共產黨。1928、1929年兩度訪問蘇聯。1930年去西班牙。西班牙內戰爆發後投入反法西斯的鬥爭。

1937年發表的詩集《西班牙,我飲不下這杯苦酒》以及1939年他身後出版的詩集《人類的詩篇》,風格清新明快,感情真摯奔放,能夠緊緊抓住人的心靈。他的中篇小說《鎢礦》(1931)譴責美國壟斷資本及其在秘魯的走狗對印第安人的剝削和壓迫,號召進行革命鬥爭。

巴列霍於1938年逝世。

馬裏亞特吉

馬裏亞特吉,1895年生於首都利馬。家境貧寒,14歲輟學,為《新聞報》社做雜工。1914年開始寫作。1919至1923年遊曆歐洲各國,為許多報刊撰寫關於文學、政治、社會等方麵的文章,後來大多收入《當代場景》(1925)一書。1923年回國,曾先後創辦《我們的時代》、《理智》、《阿瑪塔》、《勞動》等報刊。1928年創建秘魯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