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裏亞特吉是拉丁美洲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評論家,他力圖以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文學。其主要著作《闡述秘魯現狀的七篇論文》(1928),是研究秘魯以至拉丁美洲現實的重要文獻,其中《印第安人問題》和《土地問題》兩篇論文提出了著名的土著主義理論,為拉丁美洲土著主義印第安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馬裏亞特吉著名的論文還有《文學的發展》。他的重要著作還有《小說與生活》、《藝術家與時代》、《符號與作品》、《捍衛馬克思主義》、《清晨的靈魂》等。

馬裏亞特吉於1930年逝世。

阿萊格裏亞

阿萊格裏亞,1909年生於瓦馬丘科省薩廷班巴村。從小就熟悉印第安人的生活。1930~1934年參加改良主義政黨“美洲革命人民同盟”,進行反政府活動,被捕兩次,後流放到智利。1948年因對“美洲革命人民同盟”的活動感到失望而退出。曾長期流亡智利、美國、波多黎各、古巴等地。60年代回秘魯,於1967年在利馬去世。

阿萊格裏亞的中篇小說《金蛇》(1935),描繪馬拉尼翁河穀印歐混血種人和印第安人同嚴酷的大自然的鬥爭,寫一個來自利馬的工程師計劃在這裏開發一個擬名為“金蛇”的金礦,但礦未開成就被金黃色的毒蛇咬死。

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說《餓狗》(1938)寫安第斯山高原上牧羊的印第安人在大旱的荒年中所遭受的苦難,他們的馴服的牧羊犬成了狼一般咬羊的野狗。

阿萊格裏亞的代表作長篇小說《廣漠的世界》(1941)寫一個白人大莊園主為擴充產業而摧毀一個土著居民公社的始末。作者抓住土地這一觸及秘魯社會病根和秘魯印第安人問題的關鍵,描繪了三代印第安人為了保衛土地、保衛自由而進行反抗的故事。

這三部小說都描繪了印第安人純樸的生活和悲慘的處境,鞭撻了封建莊園主和其他統治階級人物的貪婪和殘暴,有許多風景描寫和風俗習慣的描寫具有秘魯特色和印第安民族傳統。其中有一些章節可以獨立成篇,但情節又都圍繞著小說的主線展開。這種把短篇小說巧妙地織入長篇的手法,既繼承了西班牙古典小說的傳統,也是作者創作的一個特點。

阿格達斯

阿格達斯,1911年生於安第斯山區的小鎮安達韋拉斯貧苦農民家庭。青少年時期在印第安人中間度過,深受印第安人文化的影響。20歲時在利馬一大學攻讀人種學,並從事民間調查。

1935年,阿格達斯發表第一部小說《水》,反映當時秘魯農村的麵貌。小說寫白人地主布勞略霸占水源,欺壓印第安村民。印第安青年埃內斯挺身而出打傷地主。作者站在印第安農民一邊,揭露白人地主對他們的壓迫,謳歌印第安民族的反抗精神。

繼《水》之後,阿格達斯又發表了長篇小說《血的節日》(1941)、《深沉的河流》(1958)、《所有的血》(1964)以及關於克丘亞印第安人的民間故事和短篇小說。評論界認為,隻有阿格達斯的作品出現後才使印第安人進入秘魯文學。《血的節日》描寫印第安傳統鬥牛節中的矛盾衝突,刻畫了印第安農民的精神麵貌和心理狀態。《深沉的河流》通過一個在印第安人中間長大的混血兒的生活,追憶作者的童年,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所有的血》寫美國一跨國公司霸占印第安山區礦山,使印第安農民家破人亡,展示了秘魯社會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

1967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世界之愛和所有的故事》。1969年在貧病交迫下開槍自殺。其遺著《山上的狐狸和山下的狐狸》(1971),反映了這個時期秘魯社會的變化以及作者彷徨苦悶的心情。

薩拉薩爾·邦迪

薩拉薩爾·邦迪,1924年生於利馬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喜愛詩歌,19歲發表第一部詩集《來自夜班崗哨的聲音》。以後,《睡著的人的麵具》、《希梅納的一生》、《感傷的行為》、《蜘蛛的觸覺》(1965)等詩集陸續出版。他的詩歌表達了深沉、隱秘和永恒的感情,反映了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和社會生活狀況的關切。

邦迪的第一部劇本《愛情,偉大的迷宮》於1947年上演,在秘魯戲劇界贏得很高的聲望。嗣後發表《新娘新郎》、《箱子裏的人》、《天上沒有石油》、《一種嘀嗒聲》等劇作。1961年出版的《戲劇集》,包括4部劇本:《羅迪爾》、《沒有幸福島》、《打算死的東西》和《弗洛拉·特裏斯坦》。

邦迪還有短篇小說集《遇難者與幸存者》(1954)和《巴黎的窮人》(1958),其中人物的心理刻畫十分細膩,對生活的描寫包含著譏諷,故事結尾往往出人意料。